一種高效選擇性的化學致動劑可調控小鼠和猴子的神經元與行為

2020-12-01 科學網

一種高效選擇性的化學致動劑可調控小鼠和猴子的神經元與行為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13:28:30

2020年7月6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發表了日本國立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Takafumi Minamimoto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脫氯氯氮平(DCZ)是一種有效且高選擇性的化學遺傳學致動器,可在小鼠和猴子中快速調節神經元和行為。

基於毒蕈鹼的只能由設計藥物激活的設計受體(DREADDs)提供了新的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激動劑DCZ。陽離子發射斷層掃描顯示DCZ在小鼠和猴子中選擇性結合併佔據DREADD。在小鼠和猴子中,通過hM3Dq系統幾分鐘內遞送低劑量的DCZ(1或3μg/ 每 kg)可增強神經元活性。肌肉注射DCZ(100μg/ 每kg)可逆地誘導前額葉皮層中表達hM4Di猴子的空間工作記憶缺陷。DCZ代表一種有效、高選擇性、代謝穩定和快速作用的DREADD激動劑,可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發揮多種用途。

研究人員表示,只能由設計藥物激活的設計受體(DREADDs)可提供對細胞信號傳導、神經元活動和行為的遠程可逆調控。儘管基於毒蕈鹼的DREADD與氯氮平-N-氧化物(CNO)的組合已被廣泛使用,但其緩慢的動力學、代謝障礙和CNO的脫靶效應仍亟待改進。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schloroclozapine, a potent and selective chemogenetic actuator enables rapid neuronal and behavioral modulations in mice and monkeys

Author: Yuji Nagai, Naohisa Miyakawa, Hiroyuki Takuwa, Yukiko Hori, Kei Oyama, Bin Ji, Manami Takahashi, Xi-Ping Huang, Samuel T. Slocum, Jeffrey F. DiBerto, Yan Xiong, Takuya Urushihata, Toshiyuki Hirabayashi, Atsushi Fujimoto, Koki Mimura, Justin G. English, Jing Liu, Ken-ichi Inoue, Katsushi Kumata, Chie Seki, Maiko Ono, Masafumi Shimojo, Ming-Rong Zhang, Yutaka Tomita, Jin Nakahara, Tetsuya Suhara, Masahiko Takada, Makoto Higuchi, Jian Jin, Bryan L. Roth, Takafumi Minamimoto

Issue&Volume: 2020-07-06

Abstract: The chemogenetic technology designer receptors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 (DREADDs) afford remotely reversible control of cellular signaling, neuronal activity and behavior.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uscarinic-based DREADDs with clozapine-N-oxide (CNO) has been widely used, sluggish kinetics, metabolic liabilities and potential off-target effects of CNO represent areas for improvement. Here, we provide a new high-affinity and selective agonist deschloroclozapine (DCZ) for muscarinic-based DREADDs.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vealed that DCZ selectively bound to and occupied DREADDs in both mice and monkeys. Systemic delivery of low doses of DCZ (1 or 3μgperkg) enhanced neuronal activity via hM3Dq within minutes in mice and monkey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of DCZ (100μgperkg) reversibly induced spatial working memory deficits in monkeys expressing hM4Di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DCZ represents a potent, selective, metabolically stable and fast-acting DREADD agonist with utility in both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DOI: 10.1038/s41593-020-0661-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61-3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該研究首先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的 CRF神經元為一種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並與椎體神經元構成神經環路。接著採用活體顯微成像的方法觀察到:在面對負性壓力下,小鼠採取主動應對行為時,CRF神經元活性增強。在懸尾、強迫遊泳和社交競爭挫敗等負性壓力條件下,採用化學遺傳學方法凋亡或抑制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可增加小鼠的被動應對行為;而CRF神經元的激活則促進主動應對行為。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近日,來自中科院神經所的許曉鴻團隊發現,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乳頭體核(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PMv)的一類特異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元PMv,在感知與雄性小鼠相關的信息和調控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但是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Vglut2和Vgat為代表的皮層下結構對於下丘腦腹內側核的投射對攻擊行為的影響,關於皮層上結構對於其的輸入及功能還知之甚少。該研究通過病毒示蹤結合腦片電生理記錄,及早基因染色,光纖記錄及化學遺傳學操縱等技術方法,探索了後杏仁核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興奮性投射在雄性小鼠攻擊行為過程中的雙向調控作用。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據悉,該研究首先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的CRF神經元為一種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並與椎體神經元構成神經環路。
  • 調控小鼠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新環路機制
    對MPN腦區進行損傷、清除、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抑制都可以持續地抑制雄性小鼠的性行為,然而補充性激素、電刺激、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激活均可以促進交配行為。與MPN和VMHvl相類似,PA也富含著雌激素受體1(estrogen receptor alpha,Esr1)的表達。又因為雌激素受體和社會行為十分相關,因此PA也可能與社會行為密切相關。根據上述發現,作者將MPN和VMHvl區做為靶點,研究PA中的Esr1+神經元(PAEsr1+)在調控雄鼠性行為和攻擊樣行為中的作用。
  • 後杏仁核對雄性小鼠的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調節機制
    對MPN腦區進行損傷、清除、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抑制都可以持續地抑制雄性小鼠的性行為,然而補充性激素、電刺激、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激活均可以促進交配行為。根據上述發現,作者將MPN和VMHvl區做為靶點,研究PA中的Esr1+神經元(PAEsr1+)在調控雄鼠性行為和攻擊樣行為中的作用。
  • 雷帕黴素保護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小鼠脊髓神經元的作用途徑
    ,也同樣是一種自噬誘導劑,它是通過特異性抑制哺乳動物的雷帕黴素靶蛋白即mTOR信號通路而激活自噬,而且它可以選擇性對mTOR蛋白以及下遊P70S6激酶參與蛋白質合成的磷酸化水平進行抑制,從而誘導自噬,雷帕黴素還能夠對溶酶體生物合成產生正性效應,從而增加自噬溶酶體產生,使得細胞損傷後殘餘的病理蛋白質清除能力顯著增強,並可以抑制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凋亡和減少聚集體的大量產生。
  • 甘油三酯參與神經元調控的多巴胺相關行為
    甘油三酯參與神經元調控的多巴胺相關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23:41:17 法國巴黎大學Serge H.
  • 外側韁核GABA能神經元中的食慾素信號調控雄鼠的攻擊性行為
    在斑馬魚和小鼠中,對LHb神經元的功能性操縱會改變動物的攻擊性、獎賞特性以及「打贏」戰鬥的可能性。具體來說,在CPP任務測試階段的攻擊期間使用光遺傳手段抑制小鼠LHb神經元活動,會增加「成對攻擊」環境中的時間,而通過光遺傳激活這些神經元則會減少這一時間。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一種胺基酸,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主要的神經信息傳導物質,可改善睡眠、燃燒脂肪、促進腦部組織中氧和葡萄糖的代謝、促進機體分泌生長激素等)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改變正常神經元的功能)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科學家證實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MOE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表觀遺傳因子對於多變環境下的MOE內嗅覺神經細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機制仍不清楚。該研究揭示了miR200/TET3/REST 信號傳導軸在嗅覺介導的雄性小鼠行為和嗅上皮嗅覺神經元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 一種新神經遞質可降低神經元活動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Bernardo Sabatini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了紋狀體(與運動和學習有關的大腦區域)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在人體,這些神經元釋放一種稱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使得我們能夠行走、說話、甚至在鍵盤上打字。當這些細胞死亡之時(帕金森氏病患者正是這種情況),人們發起運動的能力也隨之喪失。
  • 猴子戰略合作的神經元關聯
    猴子戰略合作的神經元關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1: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Wei Song Ong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超聲波可控制大腦行為決策 治療毒癮和抑鬱症新希望
    該療法也可用於治療人類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以及慢性疼痛、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大腦疾病應該以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方式進行治療,而不是向患者提供雞尾酒療法。但要實現這樣的治療,我們需要一種工具,提供非侵入性、精確和個性化治療,從而解決每位患者的病情根源,但到目前為止,實現這樣的療法仍有一定的距離。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無線操控的、基於微型薄膜光電器件光-電-化學一體化多功能探針,實現對動物深層腦區的光遺傳刺激和電化學檢測。該研究成果能夠實現神經系統與接口設備之間的雙向信息交互,為深入研究神經環路作用機制、破解神經疾病的發病機制等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 Molecular Psychiatry: 山大張利寧團隊發現調控抑鬱發生新機制
    研究方法該研究中,張利寧教授團隊通過整合分析GEO數據,發現了與抑鬱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Pdcd4,並通過構建Pdcd4敲除小鼠,結合動物行為學分析,在細胞和動物水平證明了Pdcd4通過抑制mTORC1介導的BDNF信號損害神經元突觸可塑性,引起抑鬱樣行為。本研究首次提出Pdcd4作為一種新的抑鬱症藥物靶點,在臨床抑鬱症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