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 山大張利寧團隊發現調控抑鬱發生新機制

2021-01-11 腦科學君

來源:吉凱基因

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精神疾病,嚴重的抑鬱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自殺。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經突觸可塑性調節的異常是抑鬱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作為腦內廣泛表達的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在調節神經突觸可塑性改變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認為,由BDNF表達水平下調引起的海馬區突觸可塑性缺陷是抑鬱發生的重要原因。然而,抑鬱發生過程中的BDNF表達調控機制並不十分清楚。

2020年3月16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利寧教授課題組在神經精神疾病領域頂級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5-year IF: 12.18)發表了題為「Programmed Cell Death 4 as an Endogenous Suppressor of BDNF Translation Is Involved in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抑鬱發生過程中,抑制BDNF轉錄後翻譯的新機制。

研究方法

該研究中,張利寧教授團隊通過整合分析GEO數據,發現了與抑鬱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Pdcd4,並通過構建Pdcd4敲除小鼠,結合動物行為學分析,在細胞和動物水平證明了Pdcd4通過抑制mTORC1介導的BDNF信號損害神經元突觸可塑性,引起抑鬱樣行為。本研究首次提出Pdcd4作為一種新的抑鬱症藥物靶點,在臨床抑鬱症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首先,作者通過整合分析已發表的GEO資料庫中的數據,發現在重度抑鬱患者的海馬區,Pdcd4的表達水平相較於正常人群有著明顯的表達上調,在前額葉皮層中沒有明顯的變化(圖1)。提示,海馬區Pdcd4表達水平的上調是抑鬱發生的重要原因。

圖1. 重度抑鬱(MDD)患者海馬區Pdcd4表達上調

為了深入研究Pdcd4與抑鬱的關係,作者構建了小鼠抑鬱症的應激損傷模型。結果顯示,長期的應激同樣引起小鼠海馬腦區Pdcd4表達的上調(圖2a-c)。為此,作者構建了全身性Pdcd4敲除小鼠。行為學結果表明,Pdcd4的敲除幾乎阻斷了應激引起的小鼠抑鬱樣行為(圖2d-f)。此外,野生小鼠的海馬腦區注射腺相關病毒過表達Pdcd4同樣能夠引起小鼠的抑鬱樣行為(圖2g-l)。

圖2. Pdcd4缺失阻斷應激引起的小鼠抑鬱樣行為

接下來作者研究了Pdcd4對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的影響。高爾基染色結果表明,Pdcd4敲除能夠抑制應激引起的樹突棘密度降低(圖3a,b)。過表達Pdcd4降低神經元的樹突棘密度(圖3c)。之後作者發現,雷帕黴素可以增強應激引起的野生小鼠海馬區BDNF表達下降和樹突棘密度減少,而Pdcd4敲除阻斷了雷帕黴素的作用(圖3d,e,f)。結果表明,Pdcd4在翻譯水平而非轉錄水平抑制了BDNF的表達(圖3g,h,i)。

圖3. 應激過程中Pdcd4通過阻斷mTORC1調節的BDNF表達引起神經元突觸可塑性損傷

之後作者研究了Pdcd4如何在翻譯水平調控BDNF的表達。通過構建包含不同BDNF mRNA亞型非翻譯區的螢光素酶表達載體,作者發現,Pdcd4選擇性的與BDNF IIc型mRNA的5』-UTR區結合,並抑制其翻譯表達(圖4)。

圖4. Pdcd4選擇性抑制BDNF IIc型mRNA的翻譯

為明確神經元中Pdcd4通過調控BDNF影響抑鬱行為。作者又構建了前腦神經元特異性Pdcd4敲除小鼠,通過給予BDNF受體TrkB抑制劑k252a,觀察對於應激引起的抑鬱的影響。結果顯示,神經元特異性敲除Pdcd4同樣抑制應激誘發的小鼠抑鬱樣行為,但是如果給予k252a阻斷BDNF信號,應激同樣能誘導神經元特異性Pdcd4敲除小鼠產生抑鬱樣行為(圖5)。

圖5. 抑制BDNF/TrkB信號誘導神經元特異性Pdcd4敲除小鼠產生抑鬱樣行為

為了探討在成年小鼠海馬區幹擾Pdcd4表達對應激誘發小鼠抑鬱樣行為的影響。作者使用吉凱基因提供的Pdcd4幹擾慢病毒產品(lentivirus-siPdcd4和lentivirus-siNC)注射野生成年小鼠海馬區降低Pdcd4表達(圖6a,b,c)。行為學結果顯示,成年小鼠海馬區降低Pdcd4表達可以明顯改善應激引起的抑鬱樣行為(圖6e,f,g,h,I,j)。

圖6.野生小鼠海馬區注射吉凱基因Pdcd4幹擾慢病毒降低Pdcd4表達抑制應激誘發的抑鬱樣行為

總 結

1. Pdcd4參與介導了應激引起的小鼠抑鬱樣行為;

2. Pdcd4選擇性的抑制BDNF IIc型mRNA的轉錄後翻譯;

3. Pdcd4通過抑制BDNF轉錄後翻譯降低神經元突觸可塑性。

圖7. Pdcd4參與應激引起的抑鬱發生機制模式圖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Pdcd4幹擾慢病毒和對照病毒(lentivirus-siPdcd4和lentivirus-siNC)由吉凱基因提供,幹擾靶點為5′-GAGGCUAUGAGAG AAUUUATT-3′。立體定位注射病毒至小鼠海馬區,可以實現Pdcd4蛋白表達的顯著降低(圖8)。

圖8.小鼠海馬區注射Pdcd4幹擾慢病毒實現了Pdcd4表達顯著降低

作者簡介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利寧教授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Wanjun Chen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後李媛和博士研究生賈玉峰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張利寧教授

博士,山東大學醫學院免疫系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曾擔任國家自然科技獎函審和會評專家、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的函審和會評專家及免疫學領域「973」重大課題中期考評專家。主要從事重大疾病的免疫調節研究,最近幾年重點關注新的T細胞亞群( Th17、Treg)及新的免疫調控分子(Pdcd4和TIPE2)等在腫瘤和代謝相關炎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和肥胖)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並探索了其幹預方法。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863」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8項,作為國內合作者完成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基金(傑B)基金2項、作為學術骨幹承擔國家「973」課題2項。近年來在Molecular Cell、Autophagy、Diabetes、J. Immunol等有國際影響的學術雜誌發表SCI論文68篇,其中通訊作者34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腫瘤醫院醫學病理中心研究員方志友、副研究員陳學冉團隊,在膠質瘤分子病因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蛋白質的動態棕櫚醯化修飾是蛋白質定位、細胞內轉運和穩定性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調控方式。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由於TOP1α和UPF1是TTG2的上遊調控基因,該工作揭示了一種基於TTG2相對親本劑量的,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具體而言,該機制依賴於精子以及母本反足細胞中TTG2的相對劑量。當父本TTG2較母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小種子,而當母本TTG2較父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大種子。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
    Cell Reports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Associated with Gravitropism by Involving Amyloplast Respons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發現光暗變化影響植物根系向水性,並且根尖澱粉調控途徑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我院兒科研究院周玉峰團隊與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2020-11-14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Diabetes: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餐後血糖調控的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課題組的博士生羅小琳等人發現,飢餓能在小鼠肝臟中誘導一個基因的表達,名為PPP1R3G,而進食後該基因表達則下降。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PP1R3G是一個蛋白磷酸酶的調節亞基,PPP1R3G的功能是把該蛋白磷酸酶錨定在糖原上,增加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進而增加糖原合成。在小鼠實驗中,羅小琳等人發現過度表達PPP1R3G後,進食後血糖清除率明顯提高。
  • 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9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晨)近日,Nature子刊、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精神病學Top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 Cell Reports | 吳青峰團隊發現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中心體蛋白Talpid3通過調控中心體的完整性來保持微管組織的穩定,從而維持腦室面頂端區域粘著連接的完整,進而影響神經幹細胞增殖與分化過程以及大腦皮層神經元的生成,該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Joubert症候群的發病機理,為尋找治病靶標提供依據。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The Plant Journal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奕梵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Molecular Psychiatry:研究揭示壓力與抑鬱之間的關係
    這項發現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可能對抑鬱症和焦慮症新藥的開發有影響。(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遭受創傷或嚴重壓力後,有些人會出現異常的壓力反應或慢性壓力。這增加了患上其他疾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後的機制。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