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研究揭示壓力與抑鬱之間的關係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大腦中的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對於調節情緒的物質5-羥色胺和壓力激素的釋放都很重要。這項發現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可能對抑鬱症和焦慮症新藥的開發有影響。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遭受創傷或嚴重壓力後,有些人會出現異常的壓力反應或慢性壓力。這增加了患上其他疾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後的機制。

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先前已經證明,一種名為p11的蛋白質在調節血清素(一種調節情緒的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抑鬱症患者和自殺受害者的大腦中p11蛋白水平較低,而p11水平降低的實驗小鼠表現出抑鬱和焦慮樣行為。某些抗抑鬱藥也可以提高小鼠的p11水平。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p11通過調節大腦下丘腦特定神經元的活性來影響小鼠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初始釋放。通過源自腦幹的完全不同的信號傳導途徑,p11還影響另外兩種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此外,測試顯示,與正常p11水平的小鼠相比,p11缺乏症的小鼠對壓力的反應更強,具有更高的心率和更多的焦慮跡象。

Karolinska研究所臨床神經科學系研究員,第一作者Vasco Sousa說:「我們知道異常的壓力反應會加劇或加劇抑鬱症,並引起焦慮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是否在患者中也能看到我們在小鼠中看到的p11缺乏症與應激反應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開發新的,更有效的藥物有影響。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因為目前的抗抑鬱藥在許多患者中還不夠有效。(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New clues about the link between stress and depression原始出處:

Vasco C. Sousa et al.

P11 deficiency increases stress reactivity along with HPA axis and autonomic hyperresponsiveness

,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38/s41380-020-00887-0

相關焦點

  • Molecular Psychiatry: 山大張利寧團隊發現調控抑鬱發生新機制
    來源:吉凱基因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精神疾病,嚴重的抑鬱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自殺。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經突觸可塑性調節的異常是抑鬱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作為腦內廣泛表達的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在調節神經突觸可塑性改變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吸菸與精神問題有什麼關係?84萬人數據揭示相關遺傳因素
    生活經歷、社交關係、情緒等很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吸菸狀況。不過,很多研究證據指出,對於是否可能染上菸癮,一個人的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由此揭示了與引發吸菸有關的99個基因位點,以及與戒菸有關的13個基因位點。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Mol Psychiatry:長期壓力導致的焦慮和抑鬱症或許有藥可醫!
    2016年6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眾所周知,長期壓力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症。目前,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們已經揭示長期壓力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及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而且,可能有辦法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在隨機抽取評估點後,沒有證據表明各個治療組之間在自殺未遂、重度抑鬱症、自殺意圖及非自殺性自傷這些方面的比率存在顯著差異。雖然F-CBT與自殺、抑鬱及非自殺性自傷的減少存在相關性,但增強後的常規治療(enhanced treatment-as-usual, E-TAU)也顯示出了同樣有效的成果。
  • Neuron:新研究揭示壓力與生物鐘之間的關係
    2019年9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適當的壓力可以使晝夜節律時鐘更好,更快地運行。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發現,我們的身體進化出一套稱為生物鐘的機制,該機制在內部驅動幾乎每個細胞的節律,而晝夜節律時鐘的活動受單元中各種信號的影響。
  • 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本研究模型解釋了中風後廣泛性焦慮風險56%的差異。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n = 193,75%),仍然只有年齡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這兩個因素與廣泛性焦慮風險有相關。結論:即便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中風及TIA後的焦慮症狀也十分常見,並與中風後的抑鬱症狀及年齡有著高度相關。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Nature:研究揭示抗抑鬱藥如何在大腦中發揮治療作用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Vollum研究所在最新一期Nature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給科學家們了解有關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相互溝通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詳細地闡述了一種控制神經細胞之間通信的蛋白質的結構。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目前也正在研究使用抑制炎症的藥物來治療抑鬱症患者的可能性。 抑鬱和誘發炎症的腸道菌群 抑鬱、炎症和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當研究人員給健康老鼠注射可以引起炎症的脂多糖(LPS)時,它們會立即出現類似抑鬱症的症狀。這裡的LPS就是有害細菌的細胞壁成分,它會導致腸漏。
  • 陳根:壓力為什麼會走向抑鬱?
    但約30%的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反應,在有反應人群中只有1/3的患者獲得臨床緩解。而預防抑鬱傾向最終發展成抑鬱症則成為對抗抑鬱的重要一步,其中,壓力是引導抑鬱症發展的一大環境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與血清素功能和情緒調節有關的一種蛋白質也參與了人體的壓力反應,對人體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釋放產生影響。這也將幫助解釋為什麼經歷過嚴重壓力或創傷的人會增加罹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機率。
  • 抑鬱小鼠外周血和大腦之間端粒長度的反向變化
    之前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長度減少。然而,關於端粒長度在與抑鬱相關的大腦區域是否改變的研究有限。外周血端粒長度是否揭示腦內端粒變異目前尚不清楚。 方法:採用定量PCR方法,我們測定抑鬱樣小鼠大腦5個區域(前額葉皮層、杏仁核、伏隔核、室旁核和海馬區)的端粒長度,以及抑鬱樣小鼠和重度抑鬱症(MDD)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長度。
  • Science子刊:首次揭示嚴重抑鬱症與腸道生態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大,抑鬱症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據世衛組織估計,目前全世界患抑鬱症的人數約為1-2億人,到2022年抑鬱障礙將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嚴重的疾病負擔,重度抑鬱也將成為死亡和疾病的第二大原因。縱然抑鬱症如此廣泛,但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抑鬱症診斷工具。
  • Mol Psych:抑鬱與BDNF水平關係新解
    然而,一項在線發表於8月26日《分子精神病學》(Mol Psychiatry 26 August 2014)的研究則對兩者的關係提出了新的見解:BDNF水平降低對抑鬱發病具有影響,而抑鬱反過來也會造成BDNF水平的下降。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戀愛、失眠、抑鬱、創傷……|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心理學研究
    15)《自然》子刊:睡眠不足導致兒童心理問題2月3日,復旦等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研究,納入11067名9-11歲的青少年的數據,首次對兒童的睡眠時間與包括抑鬱在內的精神問題、認知和大腦結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大規模分析。
  • ...壓力,抑鬱,神經傳遞,情緒,血清素,5-羥色胺,神經元 ——快科技...
    12月2日,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有些人即使是在長期壓力下也能抵抗抑鬱和快樂不足,或是源於神經傳遞發生變化。壓力對情緒有直接影響,情緒降低的早期初始症狀可能包括煩躁不安,睡眠中斷和認知改變。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你曾經抑鬱嗎? 你是不是相信,吃糖、美食可以讓你快樂,改善抑鬱? 但是,這個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肉和好的脂肪,少吃糖,可以改善抑鬱,背後的原理雖然複雜,但是卻讓人信服。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  「這兩項研究都做得非常出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睡眠行為的心理學家Philip Gehrman表示。但是他強調,在將與失眠有關的基因聯繫轉化為針對患者的新療法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新聞—科學網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圖片來源:DIMABERLIN 本報訊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