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要的神經生物學假說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的減少與抑鬱有關。然而,一項在線發表於8月26日《分子精神病學》(Mol Psychiatry 26 August 2014)的研究則對兩者的關係提出了新的見解:BDNF水平降低對抑鬱發病具有影響,而抑鬱反過來也會造成BDNF水平的下降。
本項研究的作者R C Oude Voshaar等指出,先前已有多項研究一致顯示,與非抑鬱個體相比,抑鬱患者血BDNF水平更低。然而,這一狀況僅被廣泛視為抑鬱的狀態學特徵,更具效力的推測則需要縱向的研究設計。為縱向研究血清BDNF水平與抑鬱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者招募了1751名受試者,其中包括153名發作性(incident)抑鬱,420名抑鬱緩解個體,310名持續抑鬱患者及868名未罹患抑鬱的對照,並在基線時及2年後對這些受試者的血BDNF水平、當前及既往抑鬱史、抗抑鬱藥的使用及所有潛在協變量進行了測定。
研究中,發作性抑鬱指在隨訪過程中的6個月內被診斷為重性抑鬱(MDD),但在基線時無抑鬱;抑鬱緩解指患者在基線時有6個月的抑鬱病史,但在隨訪中無抑鬱;持續抑鬱指患者在基線時即存在抑鬱,至隨訪期內有6個月存在抑鬱;對照受試者在基線及隨訪過程中均無抑鬱,基線近6個月內無焦慮障礙史,也無輕性抑鬱及惡劣心境。
在校正協變量及基線BDNF水平後,研究者對四組受試者血清BDNF水平的變化及差異進行了分析,同時被納入考慮的還有起始及停止抗抑鬱藥治療的效應。
校正諸多因素後,BDNF水平下降幅度的組間對比
結果顯示:
1、BDNF水平下降幅度存在顯著組間差異(p=0.007)。與非抑鬱對照相比,持續抑鬱(−1.33ng ml−1,P=0.001)及抑鬱緩解(−0.97 ng ml−1,P=0.011)個體的BDNF水平隨時間的推移下降更為顯著;
2、發作性抑鬱患者的BDNF下降水平與健康對照相仿(p=0.60);
3、啟動或停止抗抑鬱治療與BDNF水平的變化無關(p=0.72);針對不同種類抗抑鬱藥的進一步分析亦無陽性發現(p=0.95)。
基於上述來自自然隊列的結果,研究者得到結論:持續抑鬱及抑鬱緩解均與血清BDNF水平的顯著下降有關,而抑鬱個體的BDNF水平下降幅度遠高於非抑鬱對照。綜合考慮,與其說較低的BDNF水平導致了抑鬱,不如說是抑鬱導致了BDNF水平的下降。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