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ch:抑鬱與BDNF水平關係新解

2020-12-04 醫脈通

一個重要的神經生物學假說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的減少與抑鬱有關。然而,一項在線發表於8月26日《分子精神病學》(Mol Psychiatry 26 August 2014)的研究則對兩者的關係提出了新的見解:BDNF水平降低對抑鬱發病具有影響,而抑鬱反過來也會造成BDNF水平的下降。


本項研究的作者R C Oude Voshaar等指出,先前已有多項研究一致顯示,與非抑鬱個體相比,抑鬱患者血BDNF水平更低。然而,這一狀況僅被廣泛視為抑鬱的狀態學特徵,更具效力的推測則需要縱向的研究設計。為縱向研究血清BDNF水平與抑鬱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者招募了1751名受試者,其中包括153名發作性(incident)抑鬱,420名抑鬱緩解個體,310名持續抑鬱患者及868名未罹患抑鬱的對照,並在基線時及2年後對這些受試者的血BDNF水平、當前及既往抑鬱史、抗抑鬱藥的使用及所有潛在協變量進行了測定。


研究中,發作性抑鬱指在隨訪過程中的6個月內被診斷為重性抑鬱(MDD),但在基線時無抑鬱;抑鬱緩解指患者在基線時有6個月的抑鬱病史,但在隨訪中無抑鬱;持續抑鬱指患者在基線時即存在抑鬱,至隨訪期內有6個月存在抑鬱;對照受試者在基線及隨訪過程中均無抑鬱,基線近6個月內無焦慮障礙史,也無輕性抑鬱及惡劣心境。


在校正協變量及基線BDNF水平後,研究者對四組受試者血清BDNF水平的變化及差異進行了分析,同時被納入考慮的還有起始及停止抗抑鬱藥治療的效應。


校正諸多因素後,BDNF水平下降幅度的組間對比


結果顯示:


1、BDNF水平下降幅度存在顯著組間差異(p=0.007)。與非抑鬱對照相比,持續抑鬱(−1.33ng ml−1,P=0.001)及抑鬱緩解(−0.97 ng ml−1,P=0.011)個體的BDNF水平隨時間的推移下降更為顯著;


2、發作性抑鬱患者的BDNF下降水平與健康對照相仿(p=0.60);


3、啟動或停止抗抑鬱治療與BDNF水平的變化無關(p=0.72);針對不同種類抗抑鬱藥的進一步分析亦無陽性發現(p=0.95)。


基於上述來自自然隊列的結果,研究者得到結論:持續抑鬱及抑鬱緩解均與血清BDNF水平的顯著下降有關,而抑鬱個體的BDNF水平下降幅度遠高於非抑鬱對照。綜合考慮,與其說較低的BDNF水平導致了抑鬱,不如說是抑鬱導致了BDNF水平的下降。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五)不確定關係新解
    作者按不確定關係在量子力學中成為揮之不去的特有問題,甚至作為其核心,《新量子力學》是如何看待不確定關係的呢。>十五、不確定關係新解/2,由p=h/λ又得動量的「不確定」的範圍得到位置和動量的「不確定關係式
  • 孕期抑鬱或帶來後代DNA甲基化水平改變
    Szyf博士及其團隊探討了新生兒臍帶血中T淋巴細胞的DNA甲基化改變,以及成年人(包括母親在孕期有及無抑鬱史的個體)大腦海馬組織內的DNA甲基化改變。結果發現,此種改變或與母體孕期抑鬱有關。 母體的T淋巴細胞甲基化水平與抑鬱症狀嚴重度得分(甚至抑鬱本身)無關。
  • 腦ERK信號通路在抑鬱中作用
    細胞外信號調節的蛋白激酶(ERK)信號通路與抑鬱行為的關係已經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中科院心理所林文娟和亓曉麗等研究者前期的研究結果表明抑鬱大鼠海馬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腦區的ERK信號通路活性水平顯著降低,而抗抑鬱藥物氟西汀能夠逆轉ERK信號通路的損傷,並顯著的緩解抑鬱行為。這些結果提示ERK信號通路可能參與了抑鬱行為的調節,但並不能得出ERK信號通路損傷是導致抑鬱行為產生的原因的結論。
  • Mol Psycho:激活特定神經元能夠緩解雄性小鼠的抑鬱症狀
    2019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作者發現:直接激活一種興奮性神經元可能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至少對男性而言如此。他們看到的抑鬱行為是SIRT1在該區域對情緒調節的重要性的另一個指標,以及如果沒有它,神經元的激發不足。科學家表示,當雄性小鼠激活已因壓力而失活的SIRT1時,應激誘導的抑鬱症得到緩解。
  • 青少年MDD患者血清BDNF的早期降低,可預測對SSRI的反應性「研究...
    最近的證據表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可能預示著成年重度抑鬱症(MDD)患者的抗抑鬱反應。 然而,在青少年中,抑鬱症中的BDNF水平及其在抗抑鬱治療期間的變化相對未知。該研究旨在調查治療前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是否能預測抑鬱青少年的抗抑鬱反應。
  • Molecular Psychiatry:研究揭示壓力與抑鬱之間的關係
    抑鬱症患者和自殺受害者的大腦中p11蛋白水平較低,而p11水平降低的實驗小鼠表現出抑鬱和焦慮樣行為。某些抗抑鬱藥也可以提高小鼠的p11水平。這項新的研究表明,p11通過調節大腦下丘腦特定神經元的活性來影響小鼠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初始釋放。通過源自腦幹的完全不同的信號傳導途徑,p11還影響另外兩種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
  • 缺乏這種常見的營養素,可能會增加你的抑鬱風險
    以往的研究一般認為抑鬱症的發病常與遺傳因素、個性特質、內分泌變化、外部環境變化和軀體疾病等有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鬱症與維生素D關係密切: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個體的抑鬱風險。  維生素D與抑鬱症存在相關關係  在《 the Journal of Post-Acute and Long-Term Care Medicine》期刊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季節性情感障礙症(SAD,季節性抑鬱)之間存在重要關聯。維生素D缺乏是SAD的關鍵病因,它在SAD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多少ATP?
    最新的人教版教材認為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產生32molATP。(新人教必修1課本截圖)細胞的有氧呼吸過程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它們可以概括為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三個階段。在細胞有氧呼吸的過程中,ATP有產生,也有消耗。
  • 抑鬱焦慮同時存在令大腦尺寸變大,匯總抑鬱最新研究
    文章介紹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對超過1萬名參與者觀察發現,抑鬱症的發生可能與個體大腦萎縮變小有密切關係。但研究發現,如果抑鬱症患者伴隨焦慮發作後,大腦杏仁核的尺寸明顯變大。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是推動抑鬱的一個因素之一,但雖然男孩女孩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不過男孩和女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用途不同,男孩更多用來打遊戲,女孩更多用來和人進行交流,然而,即使是在收到回復之前的短暫停頓也會引發焦慮。
  • 抑鬱小鼠外周血和大腦之間端粒長度的反向變化
    本研究為抑鬱症患者不同大腦區域的端粒長度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為理解不同腦區端粒長度與抑鬱症的關係提供了新的依據。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只有IL6水平與抑鬱症的發生相關(校正比值比[OR]為1.20;95%置信區間[CI]為1.08-1.34),而線性回歸進一步證實IL6水平與HAD-D得分密切相關(β= .154; 95%CI,0.03-0.30)。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抑鬱的人,越來越多,可能下一個就是你 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便利,可是快樂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 2者的炎症水平都很高 炎症會干擾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產生,從而出現癲癇、抑鬱的症狀。
  • Molecular Psychiatry: 山大張利寧團隊發現調控抑鬱發生新機制
    研究認為,由BDNF表達水平下調引起的海馬區突觸可塑性缺陷是抑鬱發生的重要原因。然而,抑鬱發生過程中的BDNF表達調控機制並不十分清楚。研究方法該研究中,張利寧教授團隊通過整合分析GEO數據,發現了與抑鬱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Pdcd4,並通過構建Pdcd4敲除小鼠,結合動物行為學分析,在細胞和動物水平證明了Pdcd4通過抑制mTORC1介導的BDNF信號損害神經元突觸可塑性,引起抑鬱樣行為。本研究首次提出Pdcd4作為一種新的抑鬱症藥物靶點,在臨床抑鬱症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然而,神經的再生和內表型的改變並不總是因果相關的,並且神經的再生和行為改變之間的關係也存在爭議。為了解決因果關係,本研究中通過使用化學遺傳學的方法選擇性地操縱轉基因小鼠DG中新生神經元的活動,在不改變神經再生的情況下,抑制新生神經元的興奮性,可以消除氟西汀的抗抑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激活這些新生神經元足以緩解抑鬱樣行為,並逆轉慢性溫和不可知應激的副作用。
  • 抑鬱復康者:恢復1種力,輕鬆治抑鬱
    雖然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已發現生物、遺傳、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抑鬱的根子在於受遺傳因素、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的長期影響形成的不正確的認知和思維模式,而應激事件又是觸發器。為什麼很多抑鬱患者堅持自救最終能成功走出來?我的感悟是自勝力起了關鍵作用。
  • 抑鬱與憤怒如何相互作用?
    4 憤怒是抑鬱的產物 憤怒可能是抑鬱症的結果,是與抑鬱症相關的沮喪感,絕望感和煩躁情緒的產物,這種趨勢與潛在的抑鬱症可能反映出內向的憤怒並不矛盾。 抑鬱與憤怒之間的關係很複雜。
  • 2018.01: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經濟福利對抑鬱狀況影響研究(夏豔玲等)
    本文使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考察了由絕對收入、相對收入和預期經濟支持組成的經濟福利對老年人抑鬱的影響。絕對收入包含個人儲蓄、家庭經濟支持和養老金,相對收入由自評生活水平測量。結果發現,中國老年人抑鬱情況總體不容樂觀,相對收入較絕對收入對老年人抑鬱有顯著影響。
  • 科學網—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長期以來,抑鬱症不僅「抑鬱」了病人,也「抑鬱」了醫生。根據大樣本人群調查結果,與患抑鬱症者血緣關係愈近,患病概率越高。當然,這種說法與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是相符的。 2011年,ScienceDaily網站就發出了相關研究的報導:德國的Kohli博士團隊發現一個名為SLC6A15的基因(編碼神經細胞中用於轉運胺基酸的蛋白)與抑鬱症相關。
  • 2018就業率最高專業,十大最令人抑鬱的專業,看完我真的抑鬱了
    而還有些專業,一入即坑,讓人分外憂桑,抑鬱撞牆,當然,這種抑鬱並不是指心理上的,而是抑鬱指數,或者說是感受壓抑的程度,久而久之,性格也會變得抑多揚少,並養成一種內斂的習慣。那麼,看看你的專業,你還記得曾經的你嗎?正如那首歌裡唱的:「走了這麼久,你變了沒有?」第一名 哲學(抑鬱程度:爆表無疑!_!)
  • 吃抗抑鬱藥最多的五大城市出爐 北京排名第三
    近一期的《新周刊》上有篇文章,《吃抗抑鬱藥最多的五個城市》。這五個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杭州排第三。網上開始流傳這種說法,也有人質疑:杭州人真的消耗這麼多抗抑鬱藥,活得這麼抑鬱嗎?  《新周刊》講的抗抑鬱藥是百優解,美國禮來公司的產品,處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