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五)不確定關係新解

2020-10-11 袁燦倫

作者按

不確定關係在量子力學中成為揮之不去的特有問題,甚至作為其核心,《新量子力學》是如何看待不確定關係的呢。

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已發布於《Nature》預印本網站,見文後連結。


十五、不確定關係新解

如果,量子力學把波包看成是一個「質點」,並沒有像「質點」那樣在其所佔體積的中心位置,而是在整個波包內的位置「不確定」,那麼,位置的「不確定」範圍在半個波長內,即Δx≤λ/2,由p=h/λ又得動量的「不確定」的範圍

得到位置和動量的「不確定關係式」:

在核外電子中,軌道半徑與動量的「不確定關係式」:

(其中h=h/2π)

同樣道理,「質點」在波包內的時間的「不確定」的範圍在半個周期內,即Δt≤T/2=1/2ν,由E=hν式又得能量的「不確定」的範圍ΔE=hν≤h/2Δt。即得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關係式」:

可是,對這幾個「不確定關係」又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對這幾個式子的確切含義,我只能說:若把波包看成是質點時,並沒有像質點那樣定在其中心位置,而是在整個波包內不確定,則位置的不確定的範圍在半個波長內。

因為,由以上三個應用實例中可以看出,能同時解出體系某一時刻的能級、位置、速度、波長、頻率、振幅等等所有的物理量,沒有出現不可同時確定的物理量。把波包看成是一個「質點」是沒有意義的。

(未完,待續)


聲明:

1、本文均為作者原創首發,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不得以任何形式的抄襲,特別是不準《360圖書館》、《百度文庫》等網站收錄,否則,作者將對其追究法律責任。

2、其它文章引用本文內容,需註明本文原文出處連結,英文版連結為: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73948/v1

3、拒絕所有非學術的人格攻擊和惡意評論。


延伸閱讀:

本文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見下面的《Nature》預印本網站連結:

相關焦點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二、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的推導則得1、光波的能量和動量,即光波的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九)新量子力學解讀(3)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作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真實的、有序的、有道理的、有規律的,而不是虛假的、亂的、沒道理的。人,只是世界發展中的一小段一小部分,世界的規律自古有之,而不是因人才有世界。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的推導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二、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的推導則得1、光波的能量和動量,即光波的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二)光的本質
    作者按作者袁燦倫始終堅信:光的問題是現代科學的最關鍵問題,人類只要解開了光的秘密,那麼所有科學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否則,一切現代科學都是妄談!現在用《新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詳細分析光的本質問題。如此交替激發,在前面不斷的產生電磁場,後面的電磁場消失,根據能量守恆關係,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並且在X、Y方向相互垂直變化(振動),沿Z方向傳播。就像人走路那樣,左腿著地時右腿向前提起,交替動作,這樣就向前傳播了。並且可以不需要任何介質。由此看出,電子激發的光沿切線方向傳播。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九)電子躍遷
    作者按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新原子模型,現在分析電子躍遷。這個過程滿足如下關係:當電子接受到來自外界的電磁波(光)的能量時,電子的駐波波包解散,在高能級重新形成駐波這個過程滿足如下關係:當外界的電磁波能量足夠大時,電子躍遷到最外層能級,擺脫原子核的庫侖力約束而成自由電子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一)新量子力學解讀(5)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三百年後現代科學才有可能覺醒,因為對光的研究已有三千年歷史,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卻仍在錯誤的泥潭裡繼續往下滑,沒有三百年爬不起來。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三)駐波條件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如果廣義場不均勻,則駐波條件應為索末菲的量子化通則:如果勢阱寬度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四)波函數的場意義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四、波函數的場意義在這個物理模型中,廣義場和波函數是什麼關係將此式積分,並將兩式相比得:反過來推導也能得到此式,從波函數的統計(機率)解釋也可以得這個關係式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四)零點能
    作者按《新量子力學》是如何求解零點能的。當絕對溫度T不為零時腔壁能量不為零,振子與腔壁碰撞時會獲得能量並向外輻射能量子。當絕對溫度T為零時振子不輻射能量,但振子具有零點能以使其剛好能越過波節小勢壘形成振蕩。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一)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本文只用一個物理模型:廣義場形成波動,它就是波函數,加上一個基本假定:mvλ=h,推導出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得出波函數具有廣義場的意義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六)典型應用實例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振蕩電場沿核外空間傳播形成閉合的駐波,由駐波條件(8)式可得波長和關係式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八)新量子力學解讀(2)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考慮到今日頭條的讀者文化知識水平差異很大,都很熱心於現代科學理論,另外,波和光的知識又是新量子力學的主要基礎知識,還是作者將要發布的關於《相對論》系列文章的主要基礎知識,為此,作者在本章講一下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八)新原子模型
    作者按現在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一個新原子模型。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已發布於《Nature》預印本網站,見文後連結。由此看來,核外電子不象是一個粒子,更象一團具有一定大小的能量團。定態時,它在某個能級En對應著的半徑rn的一個殼層上波動。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電子的自旋
    作者按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新原子模型,現在分析電子的自旋。核外電子波是環繞原子核波動著的駐波,其形狀不是一個球體,而是象橄欖球形或象紡錘形,它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繩子上形成的駐波的形狀,但它並非固定不動的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六)含N個檢驗量子的薛丁格方程
    作者按薛丁格方程在量子力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新量子力學》中最關鍵的是駐波條件,通常問題用駐波條件就可以求解了,並且簡單到只需要幾步代數式,但如果沒有一個方程,大家總是感覺到心裡不踏實,現在就建立新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一)電子的發射和吸收
    作者按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新原子模型,現在分析電子的發射和吸收。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七)新量子力學解讀(1)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我總是覺得這個理論不對,我就思考尋求解決辦法。最初普朗克解決黑體輻射公式時,假設黑體空腔內的電磁輻射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引入了能量量子假說。先後幾十年,有25位世界頂級物理學家參與,共同創建了量子力學,其中就有12位物理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又有多位物理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新量子力學解讀(4)
    、波函數的完全性、薛丁格方程、原子模型、電子的自旋、電子的躍遷、電子的發射和吸收、不確定關係、光電效應;而有一部分內容則是根本不存在的,如光子、波粒二象性、勢壘貫穿、量子糾纏、波函數塌縮、量子漲落、隱變量。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七)物質運動速度和物質波傳播速度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在推導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時,就用到了波速關係 c = λ v 和 v = λ₀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五)波函數疊加性正交歸一性等效原理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2、正交歸一性:兩個波函數 ψk 和 ψl 滿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