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2020-11-28 科學網

 一位患抑鬱症的病人正在進行音樂治療。新華社

 

□廣東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物質,為解開抑鬱之謎、研究靶向藥物提供方向

□文章發表於《自然—醫學》子刊,是世界上首次報導三磷酸腺苷的抗抑鬱作用

 

長期以來,抑鬱症不僅「抑鬱」了病人,也「抑鬱」了醫生。這一疾病的發病機理至今還不清楚,治療對策也就一直無法直擊要害,發展停滯不前。

 

筆者日前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副校長高天明教授和朱心紅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為撥開抑鬱症迷霧帶來了一線曙光。他們在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子刊《自然—醫學》上發表文章「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三磷酸腺苷調節抑鬱樣行為(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稱,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三磷酸腺苷)有著快速抗抑鬱作用。

 

高天明團隊採用基因敲除、轉基因等技術手段,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減少導致小鼠出現抑鬱樣行為,而外源性給予ATP或內源性激活星形膠質細胞促進ATP釋放,可在一周內快速逆轉動物的抑鬱樣行為。由此證實,ATP的釋放或可為治療抑鬱症提供新的切入點,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報導ATP的抗抑鬱作用。

 

迷霧

 

抑鬱症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明確,只能被認為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治療也因此如隔靴搔癢

 

哪怕到今天,抑鬱症病因與發病機制也還不明確。而且,由於沒有找到明顯的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異常,抑鬱症只能被認為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致力於找出抑鬱症的病因,也因此得出了幾種假說。

 

比如,他們想到了遺傳因素。根據大樣本人群調查結果,與患抑鬱症者血緣關係愈近,患病概率越高。當然,這種說法與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是相符的。

 

2011年,ScienceDaily網站就發出了相關研究的報導:德國的Kohli博士團隊發現一個名為SLC6A15的基因(編碼神經細胞中用於轉運胺基酸的蛋白)與抑鬱症相關。他們發現攜帶風險基因變異的健康被試者,海馬區(與抑鬱症相關的腦區)中的SLC6A15在降低。研究者認為,低SLC6A15表達量不僅改變了關鍵腦區的神經完整性,還改變了興奮的神經傳遞。因為SLC6A15可由藥物調節,所以這一結果對抗抑鬱藥物的研究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更流行的假說還有生化因素說。科學家認為,抑鬱症的發生可能與大腦突觸間隙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濃度下降有關。而這也成為當今通用的抗抑鬱藥物作用機理。

 

不過有意思的是,當今抗抑鬱藥物幾乎都是偶然發現的。第一個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丙米嗪(Imipramine)是人們在微調一種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的分子結構,希望能降低其副作用時碰巧發現的;而另一種抗抑鬱藥——異煙醯異丙胼(Iproniazid)產生於二戰結束後科學家用德軍發明的一種火箭燃料來做實驗的過程中。但由於生化因素說依舊是未被證明的假說,這些偶然發現的藥物的真正作用機理還不十分清晰。

 

當然,最被人們熟知的應該是社會心理因素說。根據這種假說,各種重大生活事件突然發生,或長期持續存在會引起強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會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但假說始終是假說,抑鬱症的治療也因此如隔靴搔癢。目前對抑鬱症病人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不過,儘管心理治療方法很多,包括人際方面、認知行為方面、家庭支持、音樂心理療法等,但這些療法效果與患者主觀心境有很大關係,治癒率難以保證。而藥物治療的特點是相對心理治療起效要快一些,療效比較確定,適合於中度、重度抑鬱症患者。

 

「如今一線的抗抑鬱劑包括SSRI類藥物,如帕羅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蘭、氟伏沙明等,俗稱五朵金花。」但高天明說:「這些臨床藥物存在兩個大的問題,一是起效太慢,一般都需要三四個星期;另外也並非100%起效,大概有30%—40%的患者即使吃藥也沒有效果。」

 

蹊徑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腦中90%的膠質細胞很可能有決定神經元是否工作的「開關」作用,而星形膠質細胞上的ATP釋放則與抑鬱症相關

 

當前治療手段的不足,激勵著科學家不斷探索。當然,是從腦部著手。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傳遞神經衝動的神經元細胞是一切高級腦活動的基礎,自然也是抑鬱症的癥結所在。但事與願違,科學家們進行了多年研究,但在神經元與抑鬱症的關係這一領域,一直沒有明顯突破。

 

於是,他們開始另闢蹊徑,將目光對準了腦中另一種細胞——膠質細胞。在腦中,神經元僅佔10%,剩餘90%的腦細胞被科學家們稱為膠質細胞。此前,它們一直被認為是腦中的填充材料,作用是為神經元提供支撐而已。

 

但佔90%的腦細胞真的只是「配角」嗎?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膠質細胞很可能具有調節神經元功能的作用,是決定神經元是否工作的「開關」。2006年,美國和阿根廷科學家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還發現,除了腦細胞數量多於常人外,愛因斯坦(大腦)星形膠質細胞突起比較大,這些膠質細胞末端的神經組織數量也較多。

 

高天明團隊的研究,就是從膠質細胞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入手,探索它和抑鬱症的聯繫。研究團隊選取了多種存在於腦內由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觀察它們在抑鬱和健康小鼠腦中含量的差別。一試便發現,ATP這種科學家從來沒有想到與抑鬱症有關的物質,卻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明顯的抗抑鬱作用。

 

ATP是何方神聖?原來,它不是什麼奇特藥物,所有的細胞都能合成ATP,因為它的職責是為生物體的活動直接提供能量。如果把人體比作汽車,ATP就是汽油,人體的運動、呼吸、思維、新陳代謝等一切生命活動,都得依賴ATP直接供給能量。在腦內,它被釋放到細胞外還發揮著細胞間傳遞信息的作用。

 

講到這裡,也許你和《自然》的編輯一樣,希望了解小鼠抑鬱症的實驗究竟是怎麼做的。您可能會提第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小鼠抑鬱?

 

高天明介紹,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先讓實驗用小鼠每天被一種兇猛的小鼠攻擊十分鐘,其它時間則與兇鼠一起生活,中間僅隔一個透明有孔的玻璃板。結果,長期在強者的「淫威」下,實驗小鼠也慢慢產生了類似於人類社會挫敗感樣的抑鬱症狀。

 

怎麼證明小鼠抑鬱了?「比如,老鼠很喜歡喝糖水,也很喜歡梳理毛髮,但經過十天和兇鼠相處後,實驗老鼠喝的糖水比例從80%下降到40%,也不給自己梳理毛髮了,身上髒得不得了。此外,抑鬱的老鼠被扔進水裡也變得聽天由命,不作掙扎。」高天明說,這類快感喪失和絕望行為是動物的抑鬱指標,與抑鬱症病人失去生活中本應有興趣及對生活的絕望如出一轍。

 

研究病鼠的大腦,科學家發現,其星形膠質細胞中的ATP釋放量明顯減少,而為病鼠連續腹腔注射ATP一個星期,這種抑鬱症狀又消失了。為了進一步確認,研究團隊還使用了基因敲除的辦法,讓實驗小鼠腦內的星形膠質細胞無法釋放ATP,同樣證明了以上結論;反之,如果用轉基因的辦法特異地激活星形膠質細胞,使它多釋放ATP,原本病鼠的抑鬱症狀也不見了。

 

突破

 

研究找到了ATP這種可快速抗抑鬱的物質,為解開抑鬱之謎、研究靶向藥物提供了方向,突破了傳統治療的「單胺假說」模式

 

這一題為「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三磷酸腺苷調節抑鬱樣行為(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的研究,很快被科學界最高水平的雜誌之一《自然》子刊《自然—醫學》雜誌中。

 

作為迄今為止全世界第一個關於星形膠質細胞與情感調控關係的「在體研究」,高天明認為,相比起過去大量關於星形膠質細胞的「離體研究」,這個研究保持了星形膠質細胞在大腦中的原位,研究結果比離體實驗更為可信。

 

然而,許多科學家認為,研究更重要的意義是找到了ATP這種明確可以快速抗抑鬱的物質,為解開抑鬱之謎、研究靶向藥物提供方向。

 

我們知道,1965年Bunney第一個提出了有關抑鬱症的神經化學理論的「單胺假說」。直到如今的第三代抗抑鬱藥物,作用機理依然遵循這一假說,以提高細胞間隙的單胺類物質濃度的方法來治療抑鬱症。但這些藥物都有著起效慢、有效率不穩定、副作用大等缺點。這一研究則突破了抗抑鬱藥物遵循「單胺假說」的模式。

 

不過,ATP在小鼠身上抗抑鬱的起效時間短、有效率高,若換成人類是否依然有效?下一步,高天明表示,將通過人腦標本庫「腦庫」檢測其中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獲得ATP影響抑鬱症理論在人體上作用的證據。「如果腦中ATP與抑鬱症的相關性得到證實,ATP水平便可以作為抑鬱症診斷的客觀標準,這比現今用是否產生情緒低落等主觀判斷的標準要嚴謹得多。」

 

而再下一步,則是研製治療抑鬱的靶向藥物。「此前,我們發現腦前額葉皮層裡一種稱為P2X2的受體,是ATP抗抑鬱作用的受體,這為研究特異性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高天明介紹,P2X2是一種能在接受ATP後調整細胞膜內外離子濃度的蛋白,這種蛋白的激活與抗抑鬱樣行為有很大關係。若篩選到針對P2X2的激動劑,這也很可能是對抗抑鬱症的靶向藥物。

 

「靶向藥物只針對靶點起作用,不會影響其他細胞,從而能夠把藥物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如果能研製出針對P2X2受體的藥物,或許就可以使抑鬱症病人不再飽受藥物副作用之苦。」高天明說。

 

■相關

 

學生、官員、白領均為抑鬱症易感群體

 

抑鬱症是一個全球性危機。

 

聯合國資料顯示,全球大約3.5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約有100萬人因此自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4大疾患,預測結果顯示,抑鬱症、癌症及愛滋病將成為21世紀的三大健康殺手,學生、官員、白領、全職太太、老年人都是抑鬱症易感群體。

 

「據統計,現在抑鬱症的發病率達到12%—20%。當然程度不同,有的人很嚴重。還有統計顯示,國內學生跳樓輕生的,90%都患有抑鬱症。顯然,抑鬱症已成為社會公共問題而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了。」高天明說。

 

此外,抑鬱症還造成了沉重的社會負擔。2007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德偉聯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測算,中國抑鬱症一年總損失達513.7億元,其中56.2億元為醫療費用,此外都是「間接成本」,包括患者因病失去工作或不得不調換工作帶來的損失。因抑鬱症自殺而過早死亡,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據專家測算,中國農村因抑鬱症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為43.03億元,遠超城市的8.11億元。(來源:南方日報 曹斯)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氯胺酮發揮抗抑鬱作用依賴於細胞特異性eIF4E介導的翻譯過程
    氯胺酮是一種非競爭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拮抗劑,臨床中發現亞麻醉劑量的氯胺酮可產生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鬱作用,但是其中的具體機制還不清楚。2016年,Nature文章報導氯胺酮發揮抗抑鬱作用主要依賴於其代謝產物(2R,6R) –HNK。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膠質細胞的一種,在哺乳動物的腦內普遍存在,其分布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軸突之間,起著支持、引導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同時,星形膠質細胞也可以分泌許多細胞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增強神經元的存活,發揮調節和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星形膠質細胞能夠對炎症信號作出反應並促進炎症,參與調控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下神經系統的多個生命進程。星形膠質細胞與中樞神經系統(CNS)中常駐或浸潤細胞之間的互相作用在組織生理學和病理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其中涉及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雖然大多數細胞將多餘的脂肪酸隔離開來或將它們運送到自身的線粒體中以防止積聚,但神經元似乎並不依賴這一機制。研究小組發現,刺激培養皿中的小鼠神經元會導致脂肪酸積聚,最終導致脂質顆粒釋放。然後,附近的星形膠質細胞吞噬了顆粒,增強了參與能量產生和解毒的基因的活性。
  • 與星形膠質細胞有關
    【英研究人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可調節呼吸強度】    英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在調節呼吸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該發現表明大腦組織功能與呼吸衰竭有密切關係,而星形膠質細胞或可成為防止呼吸衰竭的治療標靶。
  • Cell: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Astrocyte Pathogenic Activity via cPLA2-MAVS」的文章,發現機體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 星形膠質細胞或才是解謎關鍵
    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與神經細胞相互作用的膠質細胞,它不使用電信號,而是使用一種稱為鈣信號的過程來控制它們的活動。」研究人員表示,長期以來,有觀點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數量是神經元的5倍,但只是起到支持作用,而不直接參與行為和過程。近年來,神經科學家才開始仔細研究它們在各種過程中的潛在作用。雖然有一些研究暗示星形膠質細胞可能在睡眠中發揮作用,但直到最近才有可靠的科學工具來研究其鈣離子的活性。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3D圖像展示小鼠海馬中人類突觸吞噬作用的報導分子。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細胞不僅功能互補,還支持神經元和突觸。小膠質細胞是免疫防禦的前線,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的細胞,而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星形外觀)幫助構建大腦,控制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以此維持內環境穩態。Chung教授說,通常人們認為小膠質細胞吞噬突觸(名為吞噬作用),而該過程則作為清除功能的一部分。
  • 什麼是神經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神經膠質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作用表現為:小膠質細胞可轉變為巨噬細胞參與對損傷組織碎片的清除;膠質細胞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可通過增生來填補缺損,從而起修復和再生作用。但增生過強時則有可能成為引發腦瘤的病因。外周神經元軸突的再生也是沿施旺氏細胞延伸的。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豐富細胞,在神經元代謝相關的發育和體內穩態中具有調節神經活動、突觸形成、限制膠質細胞維護血腦屏障等作用,這些穩態機制的失調是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發病機制。此外,星形膠質細胞還具有促進和擴大中樞神經系統病理反應的功能,例如神經毒性以及激活小膠質細胞和募集周圍促炎細胞的能力。當前,人們對於星形膠質細胞的穩態抗炎活性及其調控機制仍然知之甚少。2021年1月6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
    大腦正常生理功能和狀態的穩定維持離不開腦內膠質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精細調節和保護,但這兩種膠質細胞的異常活化和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所構成了神經炎症反應常常對大腦健康不利。無論在自然衰老還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的大腦中,神經炎症反應均普遍存在,並異常活躍,促進免疫功能的失調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大腦的免疫應答功能為什麼會在中老年逐漸失調?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研究手段的最全總結!
    它們與神經元、其他膠質細胞和血管細胞等多種細胞相互作用,並與許多腦部疾病有關。雖然在星形膠質細胞領域已取得了很多進展,但是該領域仍缺乏有關它們如何執行其多種功能,以及如何以及何時影響與其相互作用的神經迴路活動的詳細研究。研究瓶頸是缺乏可靠的方法,無法在體內研究成年脊椎動物CNS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7:38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最新】Nature: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通過大麻素控制社交行為
    大腦中的「霸道總裁」神經元消耗了大腦消耗的總能量的80–90%(1),為了能夠提供充足的能量,聰明的神經元選擇了產生ATP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氧化磷酸化途徑提供能量。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星形膠質細胞卻只能通過糖酵解來滿足能量需求。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Hyungju Park團隊合作的名為「Astrocytes phagocytose adult hippocampal synapses for circuit homeostasis」的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選擇性吞噬成人海馬體興奮性突觸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視神經脊髓炎中的作用
    2004年,梅奧醫學中心神經免疫學實驗室的創始人Vanda Lennon博士發現NMO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自身抗體(NMO-IgG),該抗體能特異性結合位於星形膠質細胞終足上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 AQP4)蛋白。該自身抗體僅見於NMO患者,而在MS 患者體內則檢測不到這種抗體。目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梅奧醫學中心的血液檢測來診斷NMO【2,3】。
  • Nat Biotechnol:張素春等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星形膠質細胞
    ,這項研究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的,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應用價值。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