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研究手段的最全總結!

2021-01-21 腦科學君

分子生物學先驅Sydney Brenner教授說過:「科學的進步依賴於新技術、新發現和新想法,並且大致是按這個順序進行的。」(1)。這句話正好適用於星形膠質細胞研究:新技術和方法的使用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和可驗證的假說。

圖源: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CNS)中膠質細胞的一種。它們與神經元、其他膠質細胞和血管細胞等多種細胞相互作用,並與許多腦部疾病有關。雖然在星形膠質細胞領域已取得了很多進展,但是該領域仍缺乏有關它們如何執行其多種功能,以及如何以及何時影響與其相互作用的神經迴路活動的詳細研究。研究瓶頸是缺乏可靠的方法,無法在體內研究成年脊椎動物CNS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然而,近年來用於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形態學和生理學的方法有了進一步改進,並且正在用於系統地記錄和研究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

Baljit S. Khakh教授

來自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Baljit S. Khakh教授團隊總結了四個最新的、與星形膠質細胞相關的話題,涉及生物學的多個領域。

話題一、揭開分子和機制的面紗

對星形膠質細胞基因和蛋白質表達進行全面的分析,有助於揭示複雜現象,並為探索實驗提供初步指導。目前已有幾種星形膠質細胞轉錄和翻譯譜的相關研究,包括使用體外培養的星形膠質細胞分子圖譜進行早期評估、體內星形膠質細胞分子圖譜的選擇性基因靶向研究、以及單細胞水平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子特徵。

這部分研究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必要步驟是純化細胞,且不在此過程中引入分子改變,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完整轉錄情況可能無法通過純化的星形膠質細胞體現,從而影響後續分析。其次,確保方法對不同的星形膠質細胞亞群具有選擇性,因為許多報告基因系和抗體不是完全特異性的,且不會普遍地靶向所有星形膠質細胞。第三,星形膠質細胞轉錄組隨腦區的不同而變化,如果不知道所研究的星形膠質細胞所在的腦區,或無法通過實驗說明問題。了解組成不同腦區複雜星形膠質細胞的詳細蛋白質組學將更有助於發現其生理功能。

話題二、基因靶向

儘管用於體內靶向操縱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品系有很重要的研究意義,然而,並沒有一種「完美」的小鼠品系。

圖1. 靶向星形膠質細胞的轉基因小鼠品系和病毒載體

圖1中總結了用於星形膠質細胞研究的主要小鼠品系及特性,包括表達Cre重組酶的品系以及病毒載體。目前,最可靠的小鼠品系是Aldh1l1-Cre/ERT2(2),最可靠的病毒是將AAV2/5與GfaABC1D啟動子結合使用(3,4)。

話題三、探索形態學

星形膠質細胞形態不均勻且高度複雜,在不同腦區內或腦區之間都有所不同,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動態變化,因此,可靠地觀測和跟蹤星形膠質細胞形態學變化至關重要。圖2總結了星形膠質細胞在不同尺度下的形態學研究方法。

圖2: 星形膠質細胞形態學研究方法。

圖左為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尺度,右側列出了目前的實驗方法。

目前的主要挑戰是開發實時成像方法,這依賴於組織固定方法、自動化示蹤技術以及機器學習等。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例如,在一個給定的腦區,具有相似但可分離形態的星形膠質細胞是否具有不同的功能?調節區域內和區域間星形膠質細胞形態的分子機制是什麼?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重排是神經元可塑性或病理生理學的原因還是結果?

話題四、探索鈣信號

與神經元相比,星形膠質細胞不產生動作電位,因此長期以來被視為缺乏動態信號。隨著研究方法的改進,這種觀點開始改變,約30年前,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發現了胞內Ca2+信號,這些信號被認為是星形膠質細胞發揮生理功能的基礎,但是星形膠質細胞Ca2+動力學機制還不清楚,圖3總結了操控星形膠質細胞胞內Ca2+信號傳導的方法。包括LiGluR、DREADDs、ChR2、melanopsin、opto-XRs增加星形膠質細胞鈣信號,以及靶向IP3或CalEx降低星形膠質細胞鈣信號等。

圖3 操控星形膠質細胞胞內Ca2 +信號傳導的方法。

目前已經開發出多種針對Ca2 +、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的基因編碼傳感器,未來更多傳感器的開發將使研究人員能夠直接監測星形膠質細胞Ca2+的下遊效應。

結束語

過去的幾年裡,在探索成年小鼠星形膠質細胞分子機制、信號轉導和功能的方法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儘管如此,仍需進一步的技術改革與進步。利用目前可用的方法和技術,可以設計實驗來探索從分子到系統的星形膠質細胞生物學。

需要更多的方法來探索神經系統的各種細胞,包括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如何在健康、神經免疫和腦-外周交互中相互作用。這些方法和技術可能會開闢全新的生物學領域,涉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如何在大腦中協同工作,以及大腦如何響應感覺輸入並控制身體活動。研究人員對模型、方法、技術的全方位掌控,對神經膠質生物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並可能催生出細胞生物學和醫學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Brenner, S. Life sentences: Detective Rummage investigates. Genome Biol. 3, 1013.1–1013.2 (2002).

(2)Srinivasan, R. et al. New transgenic mouse lines for selectively targeting astrocytes and studying calcium signals in astrocyte processes in situ and in vivo. Neuron 92, 1181–1195 (2016).

(3)Nagai, J. et al. Hyperactivity with disrupted attention by activation of an astrocyte synaptogenic cue. Cell 177, 1280–1292.e20 (2019).

(4)Cui, Y. et al. 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 Nature 554, 323–327 (2018).

作者信息

編譯作者:Victoria(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7:38 MAFG驅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炎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靶向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模型。iDTR小鼠注射白喉毒素,當與其他細胞類型特異性的Cre小鼠雜交後,可誘導神經元、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選擇性細胞死亡。但是,研究人員發現,GiD小鼠中包括皮層、海馬、紋狀體和杏仁核在內的幾個大腦區域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都變得肥大,而沒有死亡。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星形膠質細胞規避白喉毒素損傷可能與星形膠質細胞的高代謝和降解潛能有關。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2,衛星神經膠質細胞—在認識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功能障礙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皮層內和離皮投射的GABA能神經元的多樣性和功能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5,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1,神經表觀基因組的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編輯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DOI: 10.1038/s41586-020-03116-4為了鑑定新的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研究人員使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了266個抗體與小鼠星形膠質細胞的結合。他們發現,脊髓星形膠質細胞表達最豐富的標記物為溶酶體相關膜蛋白1 (LAMP1,也被稱為CD107a)。
  • J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缺失或會抑制大腦神經發育
    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研究者表示,在培養液中如果沒有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發送特殊信號的能力就會減弱,進而就會干擾神經元的發育,引發神經元之間交流出現問題,包括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的發生。
  • 與星形膠質細胞有關
    科學家發現,隨著發育,主要負責支撐腦細胞的星形神經膠質,將自己左右編織,形成跨越大腦左右半葉的軸突橋。如果沒有這些星形膠質,胼胝體將無法正確排列,就會引發胼胝體發育不全和一系列發育失調。「人們對胼胝體發育不全根源的了解非常少,並且對其如何發生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 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儘管缺乏證據表明單純基於神經元的療法足以完全再生,但神經中心範式認為星形膠質細胞是SCI後近一個世紀治癒的障礙。但是,如果在SCI環境中去除或阻止了貶義的星形膠質細胞瘢痕的形成,不僅軸突無法通過病變自發再生,而且在存在刺激性生長因子的情況下,軸突也無法再生。星形膠質細胞。 安德森等。
  • 【最新】Nature: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通過大麻素控制社交行為
    大腦中的「霸道總裁」神經元消耗了大腦消耗的總能量的80–90%(1),為了能夠提供充足的能量,聰明的神經元選擇了產生ATP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氧化磷酸化途徑提供能量。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星形膠質細胞卻只能通過糖酵解來滿足能量需求。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Hyungju Park團隊合作的名為「Astrocytes phagocytose adult hippocampal synapses for circuit homeostasis」的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選擇性吞噬成人海馬體興奮性突觸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機制。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0:40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和洛桑大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中心Nicolas Toni、Kevin Richetin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
  • 星形膠質細胞調節海馬-皮質交流來促進遠程記憶形成
    星形膠質細胞調節海馬-皮質交流來促進遠程記憶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14:47:57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Inbal Goshen課題組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調節海馬
  •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5:2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Scott H.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2019年6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9年5月23日,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報導了腦細胞收集過度活躍神經元分泌的受損脂質,然後將這些有毒分子回收利用的現象,它是保護神經元免受過度活動的破壞的機制。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