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2021-01-21 騰訊網

您正站在國王的十字架中間,手裡拿著郵政編碼,忙碌的人群踩著腳踩。自從20年前您上一次來到這裡以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您走的每條路似乎都遇到了皺著眉頭擺在自己路上的人。碰巧的是,有人認出了你並握了你的手-他們的前進方向相同。有機率!「謝謝你」,你喃喃地說,「你是星星」。

1

穿過荊棘

脊髓損傷(SCI)會使患者與自己的身體隔離開來,並帶來毀滅性的終身後果。成人脊髓修復的局限性令人沮喪,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束筋膜(負責下肢感覺的脊髓束從腳傳來的接觸)受到創傷破壞,則背根神經節(DRG)細胞軸突不僅必須越過損傷部位,而且還要找到一路正確的路徑-高個子最多可達50釐米。即使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仍然存在尋找正確的錐體神經的二級神經元的挑戰,而該神經元又連接到丘腦神經元的三階丘腦神經元,從而將信號傳遞到代表該腳的體感皮質部分。沒有沒有幫助就無法輕易完成的事情。

2

在恢復連接的途中

已經指出:

[軸突再生]研究的三個主要目標是:啟動並維持軸突的生長和伸長;引導再生軸突與目標神經元重新連接;並重建原始電路(或等效電路),最終將導致功能恢復。儘管現在已經報導了許多幹預措施可以促進實驗性SCI後的功能恢復,但沒有一項措施可以實現所有這三個目標。實際上,只有第一個目標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令人信服的證明。

確實,即使已經顯示了成年哺乳動物神經系統中軸突再生的可能性,支持神經元連接恢復的證據也很少令人信服。沒有仔細的指導,異常的軸突再生會嚴重阻礙功能再生。

有趣的是,軸突的長距離再生並不是恢復正常脊髓功能的唯一機制。已知損傷是通過幾種機制誘導可塑性的,這些機制包括揭露無活性的備用途徑,從完整途徑中獲得補償性的側支發芽,或由於去神經支配性超敏反應導致受體數量的增加。例如,Hofstetter等。評論:

儘管我們無法檢測到局部發芽量與運動恢復之間的相關性,但我們目前的研究中過多的局部發芽可能促進了[新皮質脊髓束]通路的形成。

儘管研究人員正在設法找到一種方法,以人為方式將軸突引導至正確的靶標並誘導可塑性,但有一種細胞類型通常會協調這些過程。星形膠質細胞表達一系列對軸突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分子,這些分子對於正常發育和成人神經系統的塑料重組至關重要。它們為生長的神經元提供了物理粘附底物,分泌了波形蛋白等細胞外神經吸引劑,以及硫酸軟骨素蛋白多糖(CSPG)和信號燈等驅避劑。

3

疤痕還是星星?

儘管缺乏證據表明單純基於神經元的療法足以完全再生,但神經中心範式認為星形膠質細胞是SCI後近一個世紀治癒的障礙。但是,如果在SCI環境中去除或阻止了貶義的星形膠質細胞瘢痕的形成,不僅軸突無法通過病變自發再生,而且在存在刺激性生長因子的情況下,軸突也無法再生。星形膠質細胞。

安德森等。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像先前假設的那樣造成SCI損傷後大部分抑制性CSPG產生,而是提供關鍵的軸突支持分子。損傷環境引發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重新表達發育性突觸形成分子,例如血小板反應蛋白-1,從而導致保護性神經可塑性。

4

並非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

儘管有這些最近的發現,對基於星形膠質細胞療法的懷疑仍然盛行。為了加劇這種觀點,一些使用神經幹細胞(NSC)移植修復脊髓損傷的研究發現,神經病變性疼痛的發展與NSC的星形膠質細胞分化有關。

然而,越來越明顯的是,星形細胞種群遠非同質。在脊髓的不同區域內發現了星形膠質細胞亞群,它們對特定類型的軸突的生長具有不同的允許和限制性質量,這些亞群指導著感覺和運動軸突區域的特定發育。毫不奇怪,某些星形細胞對特定類型神經元的再生和可塑性更具選擇性。

戴維斯已經發現,從胚胎膠質細胞限制性前體(GRPs)(GRP衍生的星形膠質細胞或GDAs)預分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能夠促進軸突再生,並具有功能恢復並防止鼠類SCI移植後移植後的軸突神經元萎縮。未分化神經前體的移植。

重要的是,前體細胞的星形細胞分化方法在確定其再生能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將骨形態發生蛋白4(BMP4)用於GDA星形膠質細胞生成,則移植後的種群會產生強烈的支持環境。相比之下,用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處理的相同GRP具有較差的運動再生特性,但會誘導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陽性痛覺性c纖維發芽,這與異常性疼痛有關。

這就增加了受傷脊髓的炎性環境促進內源性和移植星形膠質細胞分化為亞型的可能性,亞型對於脊髓灰質炎或背柱背突軸突的恢復不是最佳的,但反過來可能選擇性地支持傳導疼痛的c。-纖維。

除移植策略外,還可採用內源性星形膠質細胞功能的修飾。例如,口服地諾米明可通過促進星形膠質細胞軸索生長的星形膠質細胞增殖,存活和波形蛋白分泌的增加,在SCI後導致小鼠功能恢復。

5

向專家學習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促進恢復的星形細胞亞型似乎以線性方式物理地重新排列了局部星形細胞的過程。作者推測,這種線性組織為再生遵循的軸突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徑。另一個令人興奮且尚未探索的可能性是,這些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恢復內源性星形細胞網絡功能,該功能因受傷而中斷,而有益的神經可塑性是其自然的必然結果。

從SCI的僅以神經為中心的觀點退後可能會導致功能恢復方面的意外進展。最終,關於軸突引導和塑性突觸重排的複雜性的大量研究是對正常星形細胞功能的概括的嘗試。當您伸出援助之手時,請抓住它,看看它會把您引向何方。

參考:

Bradbury EJ, McMahon SB. Spinal cord repair strategies: why do they work? Nat Rev Neurosci. 2006;7(8):644–53. doi: 10.1038/nrn1964.

Pernet V, Schwab ME. Lost in the jungle: New hurdles for optic nerve axon regeneration. Vol. 37,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4. p. 381–7. doi: 10.1016/j.tins.2014.05.002.

Smith GM, Falone AE, Frank E. Sensory axon regeneration: Rebuilding functional connections in the spinal cord. Vol. 35,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2. p. 156–63. doi: 10.1016/j.tins.2011.10.006.

Weidner N, Tuszynski MH. Spontaneous plasticity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 Implications for repair strategies. Mol Psychiatry. 2002;(7):9–11. doi: 10.1038/sj.mp.4001983.

Hofstetter CP, Holmstr m N a V, Lilja J a, Schweinhardt P, Hao J, Spenger C, et al. Allodynia limits the usefulness of intraspinal neural stem cell grafts; 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improves outcome. Nat Neurosci. 2005;8(3):346–53. doi: 10.1038/nn1405.

Allen NJ, Barres BA. Signaling between glia and neurons: Focus on synaptic plasticity. Vol. 15,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5. p. 542–8. doi: 10.1016/j.conb.2005.08.006.

Freeman MR. Sculpting the nervous system: Glial control of neuronal development. Curr Opin Neurobiol. 2006;16(1):119–25. doi: 10.1016/j.conb.2005.12.004.

Fallon JR. Preferential outgrowth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urites on astrocytes and Schwann cells as compared with nonglial cells in vitro. J Cell Biol. 1985;100(1):198–207. PMID: 3880751.

Shigyo M, Tohda C. Extracellular vimentin is a novel axonal growth facilitator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spinal cord-injured mice. Sci Rep. 2016;6(February):28293. doi: 10.1038/srep28293.

Wang H, Katagiri Y, McCann TE, Unsworth E, Goldsmith P, Yu Z-X, et al. Chondroitin-4-sulfation negatively regulates axonal guidance and growth. J Cell Sci. 2008;121(18):3083–91. doi: 10.1242/jcs.032649.

Molofsky A V, Kelley KW, Tsai H-H, Redmond SA, Chang SM, Madireddy L, et al. Astrocyte-encoded positional cues maintain sensorimotor circuit integrity. Nature. 2014;509(7499):189–94. doi: 10.1038/nature13161.

Chu T, Zhou H, Li F, Wang T, Lu L, Feng S. Astrocyte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Vol. 107,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14. p. 18–30. doi: 10.1016/j.brainresbull.2014.05.003.

Anderson MA, Burda JE, Ren Y, Ao Y, O』Shea TM, Kawaguchi R, et al. Astrocyte scar formation aid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xon regeneration. Nature. 2016;0(1):1–20. doi: 10.1038/nature17623.

Tyzack GE, Sitnikov S, Barson D, Adams-Carr KL, Lau NK, Kwok JC, et al. Astrocyte response to motor neuron injury promotes structur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STAT3-regulated TSP-1 expression. Nat Commun. 2014;5:4294. doi: 10.1038/ncomms5294.

Macias MY, Syring MB, Pizzi MA, Crowe MJ, Alexanian AR, Kurpad SN. Pain with no gain: Allodynia following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Exp Neurol. 2006;201(2):335–48. doi: 10.1016/j.expneurol.2006.04.035.

Davies JE, Huang C, Proschel C, Noble M, Mayer-Proschel M, Davies SJA. Astrocytes derived from glial-restricted precursors promote spinal cord repair. J Biol. 2006;5(3):7. doi: 10.1186/jbiol35.

Davies JE, Pr schel C, Zhang N, Noble M, Mayer-Pr schel M, Davies SJA. Transplanted astrocytes derived from BMP- or CNTF-treated glial-restricted precursors have opposite effects on recovery and allodynia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J Biol. 2008;7(7):24. doi: 10.1186/jbiol85.

Teshigawara K, Kuboyama T, Shigyo M, Nagata A, Sugimoto K, Matsuya Y, et al. A novel compound, denosomin, ameliorates spinal cord injury via axonal growth associated with astrocyte-secreted vimentin. Br J Pharmacol. 2013;168(4):903–19. doi: 10.1111/j.1476-5381.2012.02211.x.

所有分享及看法僅限專業人士交流及參考

參考及圖片等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眾號「丁香葉」ID:dxyeyx

相關焦點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54:41 近日,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ongyan Zou、Roland H.
  • 陳功教授:體內重新編碼活性星形膠質細胞為大腦修復的功能性神經元
    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再生的外源性細胞移植在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免疫排斥、腫瘤發生等諸多問題。操縱成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其他內源細胞以再生新神經元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再生醫學研究熱點。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小鼠實驗證明,LAMP1+TRAIL+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誘導T細胞凋亡來限制中樞神經系統(CNS)炎症,該途徑由腦膜IFNγ+ NK細胞維持,並受到腸道微生物的調節。DOI: 10.1038/s41586-020-03116-4為了鑑定新的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研究人員使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了266個抗體與小鼠星形膠質細胞的結合。
  • 與星形膠質細胞有關
    神經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神經組織中除神經元以外的另一大類細胞,其數量為神經元的10倍。直到最近,科學家都認為神經膠質細胞只是為神經元提供結構和營養支持,而星形膠質細胞作為神經膠質細胞中最大的一種,則只是在神經元間起到聯結紐帶的作用。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此時,大量巨噬細胞、T細胞、小膠質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導致血-脊髓屏障受損,大量炎性因子釋放,引發一系列炎症瀑布效應,造成組織二次損傷。脊髓的二次損傷會進一步影響突觸重塑及神經環路再生,成為脊髓損傷修復的主要障礙之一。
  • 什麼是神經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神經垂體中的垂體細胞、外周神經中的施旺氏細胞和衛星細胞,一般也認為可列入神經膠質細胞。2.修復和再生作用膠質細胞終身保持細胞分裂的能力,當神經元尤其是腦和脊髓神經元發生病變、損傷、衰老而死亡時,神經膠質細胞通過增生繁殖,填補神經元死亡的空間位置,起到修復和再生作用。
  •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的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促進血管重塑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的線粒體-內質網接觸促進血管重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50:52 德國科隆大學Matteo Bergami、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 Elisa Motor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3D圖像展示小鼠海馬中人類突觸吞噬作用的報導分子。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細胞不僅功能互補,還支持神經元和突觸。小膠質細胞是免疫防禦的前線,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的細胞,而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星形外觀)幫助構建大腦,控制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以此維持內環境穩態。Chung教授說,通常人們認為小膠質細胞吞噬突觸(名為吞噬作用),而該過程則作為清除功能的一部分。
  • 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具有修復脊髓損傷的潛力
    一直以來,科學界認為甲基CpG結合蛋白2 並不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甲基CpG結合蛋白2缺失動物體內提取的神經幹細胞也可以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和星型膠質細胞。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李少華團隊選取了小鼠胚胎時期(E14d)脊髓來源的神經幹細胞,發現甲基CpG結合蛋白2可以降低星形膠質細胞標記物的表達,抑制神經幹細胞向膠質細胞分化。
  • 星形膠質細胞首次轉為功能性神經元
    科技日報北京6月28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一項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研究人員首次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成功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為人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巨大希望。
  • Nat Biotechnol:張素春等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星形膠質細胞
    ,這項研究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的,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應用價值。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
  • 三、神經膠質細胞
    (3)少突膠質細胞(4)小膠質細胞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與少突膠質細胞合稱為大膠質細胞(macroglia)。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CNS炎症中星形膠質細胞與其他細胞之間的互作星形膠質細胞和其他神經膠質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形成並維持高度可控的微環境,這對於CNS中高效的神經元功能至關重要。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之間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炎症。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iDTR小鼠注射白喉毒素,當與其他細胞類型特異性的Cre小鼠雜交後,可誘導神經元、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選擇性細胞死亡。但是,研究人員發現,GiD小鼠中包括皮層、海馬、紋狀體和杏仁核在內的幾個大腦區域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都變得肥大,而沒有死亡。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星形膠質細胞規避白喉毒素損傷可能與星形膠質細胞的高代謝和降解潛能有關。
  • 2021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基礎資料:神經膠質細胞
    2021山東醫療招聘考試醫學基礎資料:神經膠質細胞 2021山東醫療衛生招聘公告陸續發布,怎樣備考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山東醫療衛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醫療衛生考試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創傷性脊髓損傷後脊髓微環境失衡的研究進展
    Landete等研究顯示,在小鼠SCI模型中,特異性去除小膠質細胞會導致膠質瘢痕形成障礙、增加免疫細胞浸潤、抑制神經元與少突膠質細胞存活並抑制運動功能恢復;而使用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促進小膠質細胞增殖可以減少損傷區域的面積,促進脊髓功能恢復。此外,SCI後,小膠質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可促進星形膠質細胞的增殖、形成膠質瘢痕。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而且,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改變其形狀和功能,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繼續保持這種反應性狀態,還從未有確切的解釋。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認知與社交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嚴重程度是AD發病的關鍵指標,這對目前AD機制的理論提出了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