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證據表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可能預示著成年重度抑鬱症(MDD)患者的抗抑鬱反應。
然而,在青少年中,抑鬱症中的BDNF水平及其在抗抑鬱治療期間的變化相對未知。該研究旨在調查治療前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是否能預測抑鬱青少年的抗抑鬱反應。
研究細節
研究包括83名重度抑鬱症青少年(應答者,n=46;無反應者,n=37)和52名12-17歲的健康對照者。所有抑鬱的青少年在8周的開放標籤試驗中均接受艾司西酞普蘭治療。
基線、第2周和第8周的抑鬱嚴重程度和血清BDNF水平分別採用兒童抑鬱評分量表(CDRS-R)和ELISA法測定。
主要發現
在第2周,應答者BDNF水平顯著下降(平均變化估計為-3.1±0.8;P=0.001),但無反應者(0.9±0.9;P=0.3)和健康對照組(0.5±0.8;P=0.5)卻沒有這種變化。BDNF水平的早期下降(基線-第2周)預測SSRI反應,具有中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在控制了其他人口統計學和臨床變量後,患有抑鬱且BDNF早期下降(基線至第2周)≥1.23ng/mL的青少年,在第8周出現SSRI反應的機率更高(優勢比為5.96;P=0.003)。
局限性:該研究的隨訪時間限制在8周內。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血清BDNF水平仍有可能發生變化。
結論
這是第一個研究抗抑鬱藥對青少年MDD患者BDNF水平影響的縱向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SRI治療早期,血清BDNF水平的降低可能與青少年MDD患者對SSRI的反應有關。
評論
臨床實踐中,更換藥物的傳統做法都是在治療四周後根據療效和副作用決定。為了改善抑鬱症的治療,精神科醫生需要一個生物標誌物來更早地確定抗抑鬱藥物的反應性,它比傳統的四周時間要短。
Lee等人的這項研究試圖確定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的變化是否可以代表這種生物標誌物。假設BDNF等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加,可能介導抗抑鬱藥的情緒改善作用。正如該研究作者所指出的,在一些成人研究的支持下,預計BDNF在應答者中會增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研究發現,在艾司西酞普蘭反應者中,BDNF在第2周(但不是第8周)顯著短暫下降。
這一發現在統計學上似乎是正確的。在調整了9個比較(比較基線、第2周、第8周時應答者、無應答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血清BDNF水平) 之後,未調整的p值0.003仍然顯著。
Lee等人推測,BDNF的降低可能表明BDNF在青少年中的作用不同於成年人。他們引用了動物研究的結果:對動物的壓力導致成年BDNF減少而未成年BDNF增加。如果被複製的話,這項研究將指出青少年和成人抑鬱症在病理生理學上的有趣差異。
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的基礎科學研究項目和首爾國立大學(SNU)的前景開拓性研究項目的支持。Brent博士獲得了NIMH、AFSP、Once Upon a Time基金會和Beckwith基金會的研究支持。
參考文獻
Lee, Jung, et al. "Early Changes of SerumBDNF and SSRI Response in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