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MDD患者血清BDNF的早期降低,可預測對SSRI的反應性「研究...

2020-12-03 騰訊網

最近的證據表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可能預示著成年重度抑鬱症(MDD)患者的抗抑鬱反應。

然而,在青少年中,抑鬱症中的BDNF水平及其在抗抑鬱治療期間的變化相對未知。該研究旨在調查治療前BDNF水平及其早期變化,是否能預測抑鬱青少年的抗抑鬱反應。

研究細節

研究包括83名重度抑鬱症青少年(應答者,n=46;無反應者,n=37)和52名12-17歲的健康對照者。所有抑鬱的青少年在8周的開放標籤試驗中均接受艾司西酞普蘭治療。

基線、第2周和第8周的抑鬱嚴重程度和血清BDNF水平分別採用兒童抑鬱評分量表(CDRS-R)和ELISA法測定。

主要發現

在第2周,應答者BDNF水平顯著下降(平均變化估計為-3.1±0.8;P=0.001),但無反應者(0.9±0.9;P=0.3)和健康對照組(0.5±0.8;P=0.5)卻沒有這種變化。BDNF水平的早期下降(基線-第2周)預測SSRI反應,具有中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在控制了其他人口統計學和臨床變量後,患有抑鬱且BDNF早期下降(基線至第2周)≥1.23ng/mL的青少年,在第8周出現SSRI反應的機率更高(優勢比為5.96;P=0.003)。

局限性:該研究的隨訪時間限制在8周內。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血清BDNF水平仍有可能發生變化。

結論

這是第一個研究抗抑鬱藥對青少年MDD患者BDNF水平影響的縱向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SRI治療早期,血清BDNF水平的降低可能與青少年MDD患者對SSRI的反應有關。

評論

臨床實踐中,更換藥物的傳統做法都是在治療四周後根據療效和副作用決定。為了改善抑鬱症的治療,精神科醫生需要一個生物標誌物來更早地確定抗抑鬱藥物的反應性,它比傳統的四周時間要短。

Lee等人的這項研究試圖確定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的變化是否可以代表這種生物標誌物。假設BDNF等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加,可能介導抗抑鬱藥的情緒改善作用。正如該研究作者所指出的,在一些成人研究的支持下,預計BDNF在應答者中會增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研究發現,在艾司西酞普蘭反應者中,BDNF在第2周(但不是第8周)顯著短暫下降。

這一發現在統計學上似乎是正確的。在調整了9個比較(比較基線、第2周、第8周時應答者、無應答者和健康對照組的血清BDNF水平) 之後,未調整的p值0.003仍然顯著。

Lee等人推測,BDNF的降低可能表明BDNF在青少年中的作用不同於成年人。他們引用了動物研究的結果:對動物的壓力導致成年BDNF減少而未成年BDNF增加。如果被複製的話,這項研究將指出青少年和成人抑鬱症在病理生理學上的有趣差異。

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的基礎科學研究項目和首爾國立大學(SNU)的前景開拓性研究項目的支持。Brent博士獲得了NIMH、AFSP、Once Upon a Time基金會和Beckwith基金會的研究支持。

參考文獻

Lee, Jung, et al. "Early Changes of SerumBDNF and SSRI Response in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

相關焦點

  • 降低血清尿酸能不能改善1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答案來了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一篇名為《Serum Urate Lowering with Allopurinol andKidney Function in Type 1 Diabetes》的文章中表明: 血清尿酸鹽是一個潛在的靶標,1型糖尿病患者隊列中較高的血清尿酸水平(即使在正常範圍內)也可預測白蛋白尿和GFR的早期下降,
  • 休克:液體復甦的原則和層次|液體|患者|休克|反應性|-健康界
    1.液體反應性是液體復甦的基石補液試驗後如果SV增加10%,認為有容量反應性,這是液體復甦的基礎。2.臨床特徵、X線和CVP、超聲等不能用於確定有無液體反應性儘管上述指標能夠提示低灌注(比如下腔靜脈細小),但用其來確定容量狀態和液體反應性仍缺乏有力證據。使用CVP或補液後CVP的變化來預測容量反應性,其準確性猶如拋硬幣。
  • 研究比較機械通氣患者液體反應性的兩種無創指標,發現MasimoPVi...
    瑞士納沙泰爾--(美國商業資訊)--Masimo (NASDAQ: MASI)今天發布《艾因夏姆斯麻醉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中,埃及開羅艾因夏姆斯大學(Ain-Shams University)的Diaaeldin Aboelnile博士及其同事比較兩種評估機械通氣患者液體反應性的無創方法dIVC和Masimo PVi。
  •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醫療界科技日報訊 (袁蕙芸 記者王春)近日,最新一期國際著名醫學雜誌《胸》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鮑春德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無肌病性皮肌炎
  • 醫學博文--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和補體降低可預測乾燥症候群患者淋巴瘤的發生及發展
    摘要:背景:乾燥症候群(SS)患者有相當高的淋巴瘤發展風險。目的:評估SS患者淋巴瘤發生率及生物標記物對淋巴瘤發展的預測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1991~2016年間所有診斷為SS患者的臨床資料。生化數據被繪製為淋巴瘤診斷前後(淋巴瘤患者)或在最後一次有效的血標本試驗之前(對於未發生淋巴瘤的患者)的相對時間。
  • 研究比較機械通氣患者液體反應性的兩種無創指標,發現MasimoPVi有效且具有優勢
    瑞士納沙泰爾--(美國商業資訊)--Masimo (NASDAQ: MASI)今天發布《艾因夏姆斯麻醉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中,埃及開羅艾因夏姆斯大學(Ain-Shams University)的Diaaeldin Aboelnile博士及其同事比較兩種評估機械通氣患者液體反應性的無創方法dIVC和Masimo PVi。
  • 柳葉刀子刊:慢B肝患者血清ALT驟升的意義|深度綜述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驟升(ALT flare)可能在感染的自然病程中周期性發生。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急性升高可能預示著從活動性疾病向非活動性疾病的轉變。 一方面,這種驟升是典型的自限性升高,與血清HBV DNA濃度降低有關,可導致HBeAg和HBsAg清除(少見),以及抗HBe和抗HBs轉陽(血清學轉換)。
  • 【貼心醫生】抽血化驗能預測早期胃癌,靠譜嗎?
    目前我國發現的胃癌90%屬於進展期,5年生存率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癒效果。可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胃癌早期篩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以胃竇萎縮為主的萎縮性胃炎中,胃竇黏膜萎縮可導致G細胞數量減少,G-17分泌減少,從而使血液循環中G-17含量降低,因此血清G-17水平可作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血清標記物,研究表明G-17診斷萎縮性胃炎的最佳臨界值為5.1 pmol /L。G-17與胃竇萎縮嚴重程度呈負相關。
  • T3、T4 降低就開始甲狀腺素代替治療?這類患者千萬別誤診!
    僅 T3 降低「如 NO.1 病例 」不難診斷,但經常會出現 T3 、T4 二項減低「如 NO.2 病例」或 T3 、T4 、TSH 三項都降低「如 NO.3 病例」,後二者這類患者多來自血液科、重症監護室等。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如何在蛋白質組水平全面揭示新冠肺炎早期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體表達水平和變化規律,鑑定用於新冠肺炎早期檢測抗體標誌物分子,進而開發出快速診斷試劑對於今後開展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及時檢測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腫瘤DNA可預測AML/MDS患者復發風險
    中心點:異基因移植後持續檢測血清循環腫瘤DNA (ctDNA)可預測AML和MDS的復發。檢測ctDNA(包括DNMT3A、TET2和ASXL1)的預測價值,可媲美於匹配的BM中的持續性突變的預測價值。
  • 研究:新冠早期高燒症狀或可降低病毒侵染性
    導讀 一項來自中國學者的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早期時,人體內的高溫或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新冠病毒與人類細胞的結合,從而延緩病毒對人體的侵染,使得患者體內病毒載量降低
  • 白細胞介素-17 和23 在溼疹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目前研究表 明,白細胞介素(IL)-17 和 IL-23 可能在哮喘、紅斑狼 瘡、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銀屑病等變態反應性疾病與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1-3]。而溼 疹作為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目前 IL-17 和 IL-23 因子在患者中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 IL-17 和 IL-23 在溼疹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可能會 對闡明溼疹的發病機制有一定的作用。
  • 梅毒免疫檢測試劑獲準在中國上市 患者早期規範治療可治癒
    東方網12月15日消息:「通過檢測梅毒螺旋體總抗體,不僅能降低在常規臨床篩查中發現感染病毒患者的漏檢可能性,還可有效檢測出不同分期的梅毒感染,為臨床醫生對梅毒感染者的早期診斷、鑑別診斷、治療監測提供保障。  上周五羅氏診斷在滬向媒體宣布了一種全新梅毒免疫檢測試劑獲準中國上市的消息。
  • 【期刊導讀】HBcrAg可預測HBV相關早期肝癌的生存率
    納入包括Child-Pugh分期、年齡、甲胎蛋白(AFP)、NA治療、HBsAg和HBcrAg等變量,對總人群和早期肝癌(BCLC 0或A期)人群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納入的119例HBV相關肝癌患者中,男性佔77%,平均年齡為55歲,HBeAg陰性患者佔68%,大多數為白種人,佔51%,亞洲人佔30%。
  • 【期刊導讀】血清HBV RNA預測慢B肝療效,恩替卡韋和長效幹擾素不...
    HBV RNA是HBV複製的中間體,可作為HBV感染的標誌。最近的研究表明,血清中檢測到的HBV RNA主要是包裹的前基因組RNA,具有許多潛在的臨床意義,比如預測治療應答和指導停藥。準種(QS)分析也表明,血清HBV RNA與肝內HBV RNA具有遺傳同質性。
  • Cell新作:快速發現TSA反應性T細胞新方法
    然而,成功僅限於相對較少比例的患者以及癌症類型。檢查點阻斷免疫治療後成功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被認為需要腫瘤特異性抗原(TSA)反應性T細胞的重新激活和擴增。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的不可預測性部分歸因於單個腫瘤內腫瘤免疫微環境和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表型的異質性。先前的研究表明,TIL不僅由TSA特異性的T細胞組成,而且還包括識別與腫瘤無關表位的T細胞,例如旁觀者T細胞。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科學網—DKK1蛋白可作為肝癌早查早診血清標誌物
    DKK1蛋白作為肝癌診斷標誌物的大規模臨床多中心研究」的生物標誌物Ⅱ期試驗研究論文,證明DKK1蛋白可作為腫瘤標誌物用於肝細胞癌的血清診斷。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紅陽院士、楊勝利院士和顧健人院士的支持下,覃文新研究員及研究團隊於2003年首次發現並證明分泌蛋白DKK1(Dickkopf-1)在人類多種腫瘤包括肝癌中特異高表達,並在人類多種腫瘤細胞的培養上清和肝癌患者血清中檢測到其分泌性高表達,可作為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用於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血清診斷,上述創新發現已於2005年和2006年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並在國內外公開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血清CA19-9正常參考值為0-37U/ml,當CA19-9>120U/ml時,常提示腫瘤可能性大。CA15-3是一種粘液性糖蛋白,當乳腺組織出現癌變時,則會使細胞骨架從表面脫離,導致血清CA15-3水平升高,常被用作乳腺癌的重要標誌物,約30-50%的乳腺癌患者CA15-3明顯升高。但早期乳腺癌患者CA15-3可表現為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