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DKK1蛋白可作為肝癌早查早診血清標誌物

2020-11-29 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覃文新研究組,日前在國際著名的臨床腫瘤學和腫瘤轉化醫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發表題為「血清DKK1蛋白作為肝癌診斷標誌物的大規模臨床多中心研究」的生物標誌物Ⅱ期試驗研究論文,證明DKK1蛋白可作為腫瘤標誌物用於肝細胞癌的血清診斷。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一流的臨床腫瘤學和腫瘤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具有原始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Ⅱ期試驗研究論文。

 

主持這一研究的是「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覃文新研究員。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紅陽院士、楊勝利院士和顧健人院士的支持下,覃文新研究員及研究團隊於2003年首次發現並證明分泌蛋白DKK1(Dickkopf-1)在人類多種腫瘤包括肝癌中特異高表達,並在人類多種腫瘤細胞的培養上清和肝癌患者血清中檢測到其分泌性高表達,可作為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用於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血清診斷,上述創新發現已於2005年和2006年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並在國內外公開,隨後其研究結果得到了國內外實驗室的廣泛驗證。在此基礎上,2008年覃文新研究員率領研究團隊設計並開展了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用於肝細胞癌血清診斷的大規模臨床多中心試驗研究。該臨床試驗由我國重要的肝癌臨床中心和研究基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四家單位共同完成,研究結果以「快速通道」形式在《柳葉刀•腫瘤學》發表。主要創新發現如下:作為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蛋白對肝細胞癌總體診斷的敏感性可達69.1%、特異性為90.6%;特別是對早期肝細胞癌(BCLC 0+A)和小肝癌(單個小於2釐米)的診斷敏感性分別可達70.9%和58.5%、特異性分別為90.5%和84.7%;同時,DKK1蛋白能夠彌補甲胎蛋白(AFP)對肝細胞癌診斷能力的不足,對甲胎蛋白陰性(低於20納克/毫升)肝細胞癌的診斷敏感性為70.4%、特異性為90%,並可從甲胎蛋白陽性(高於20納克/毫升)的慢性B型肝炎及肝硬化等高危患者中鑑別診斷肝細胞癌,鑑別診斷敏感性達69.1%、特異性為84.7%;DKK1蛋白與甲胎蛋白聯合應用,可將肝細胞癌總體診斷率提高至88%;此外,手術後患者血中的DKK1濃度迅速下降,血清DKK1蛋白亦可作為肝癌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肝癌新發病例約75萬人、死亡約70萬人。肝細胞癌是肝癌的主要類型、約佔肝癌的80%以上,全球每年半數以上的新發和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是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於診斷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數肝細胞癌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發現新的肝細胞癌診斷標誌物特別是血清診斷標誌物,及時有效的早查、早診、早發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之一。目前臨床常規診斷和篩查中廣泛使用的腫瘤血清標誌物基本為血清蛋白標誌物,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除具有非侵襲性特點外,還具有所需血清樣本量少(通常少於100微升)、無需對血樣進行抽提純化等前處理、檢測方法簡單易推廣、可自動化快速批量檢測、重現性高、費用低等優點。DKK1就屬於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具備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論文通信作者覃文新研究員致力於腫瘤微環境、腫瘤轉移和腫瘤早期診斷研究。從腫瘤微環境中發現分泌蛋白DKK1可作為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到臨床試驗,整個研究工作已歷經十年。按《柳葉刀•腫瘤學》雜誌的發表要求,論文對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研究工作的首創性、專利申請和發現歷史進行了系統回顧。此外,論文還對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所應具備的標準進行了定義和討論。近日從美國國家專利商標局傳來好消息,所申請的國際專利「DKK1在癌症診斷中的應用」已獲得美國專利授權,為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診斷產品佔領國際市場提供了智慧財產權保障。據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沈秋瑾介紹,現已初步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血清DKK1蛋白檢測系統,進一步的後續臨床試驗在有關單位的通力協作下正在進行中。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的臨床轉化工作,還需在國家有關部門、上海市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推進下,進行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DKK1的產業化,儘早在臨床應用,造福廣大癌症患者。

 

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相關焦點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早發現和早治療才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於是,韓博士萌生了投身癌症早篩早診領域的想法。同時,國家也推出了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等,在人群眾開展包括胃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篩查。 但目前,我國胃癌篩查普及率仍然不盡人意,早期胃癌檢出率不到10%。研究顯示,胃癌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以上,而IV期患者通常在10%以下。早篩早診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關鍵。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SCC是一種糖蛋白,屬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家族,主要在鱗狀上皮細胞膜蛋白中表達。當鱗狀上皮細胞發生癌變,細胞異常增殖時,部分凋亡的鱗狀上皮細胞能夠促進SCC的釋放,使得血清SCC升高。常作為頭頸部鱗癌、食管癌、肺癌、宮頸癌、肛管鱗癌等腫瘤標誌物。在皮膚病、肝炎、肺炎、結核病以及慢性腎病中也可見SCC升高。血清SCC正常參考值0-2.5ng/ml。
  • 王紅陽:全球50%以上肝癌患者都在中國,早篩迫在眉睫!
    為什麼強調肝癌一定要早診早治?就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我們都在關注中晚期的腫瘤病人,但如果肝癌患者或者是胰腺癌、結直腸癌患者,到了終末期,實際上可以應用的治療手段較少,療效欠佳。
  • 肝癌早診新發現:六個高特異性DNA甲基化位點組合的預測靈敏度達92%
    該研究系統研究了肝癌相比其它腫瘤的特異性標誌物,為未來肝癌早診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和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
  • Hepatology:鑑定血清外泌體中與膽管癌相關的蛋白生物標誌物
    在非侵染時期,鑑定肝內的膽管癌及肝癌(HCC)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尚未有準確區分CCA,PSC,及HCC的生物標記物。為了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者,利用高效的外泌體分離方法,分別從CCA、PSC,和HCC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分離得到外泌體,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從中篩選出新的生物標記物,具有作為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
  • 貴州: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 五種常見癌可獲免費篩查
    央廣網貴陽11月11日消息(記者陳屹)11月10日,2020年貴州省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從當日開始,符合條件的貴陽市居民可免費篩查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5種常見癌症風險。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比較而言,從70年代到90年代,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曾是中國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城市及農村。大腸癌的發病趨勢不容忽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受益?「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
  • 最全腫瘤科普:腫瘤預防、早診篩查、治療 一文全包括
    五、你必須知曉的八種最常見癌症的篩查    癌症篩查是針對那些外表健康、沒有任何身體不舒服的人群所採取的早期篩癌查癌措施,目的是早期發現癌症,實現早診早治,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人群癌症的死亡率。世界範圍內,關於癌症篩查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已經達成較廣泛的共識。除此之外,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等也有相應的篩查指南或專家共識。
  •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2021-01-09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和瑞基因「早晚」兩款新品問世:肝癌早篩產品落地,肺癌產品還會遠嗎?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9月21日,在2020年CSCO大會上,和瑞基因首次公布多瘤種早篩早診路線圖: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和瑞基因將交付5到8種中國高危高發腫瘤早篩早診的研究成果,並進行產業化落地。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瘤種的研發?
  • 幾滴血就能檢查出肝癌|異質體|蛋白聚糖_鳳凰健康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全球發病率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而我國肝癌發病人數約佔全球的55%,在腫瘤相關死亡中僅次於肺癌,居於第2位。如果能夠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將極大改變目前的肝癌現狀,北京佑安醫院研究開發的肝癌標誌物蛋白診斷晶片技術,也許就是這個改變的開始。
  • 識肝病,驗新知|基於PIVKA-II的ASAP模型無創、精準預測肝癌風險
    沈鋒教授:基於常用血清標誌物水平以及其他危險因素來構建預測罹患肝癌的臨床模型,這是我們本項研究的亮點。據我們所知,這也是第一次專門為國人中最常見的B肝相關性肝癌所量身定製的模型,我們建立的ASAP模型表現出了非常高的預測效能,相信能夠為我國廣大肝癌患者的早診早治帶來巨大的現實應用價值。
  • 熱休克蛋白90α測肝癌厲害在哪
    清華大學10月19日宣布,該校羅永章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明,腫瘤標誌物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於肝癌患者的檢測,試劑盒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在臨床中使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表示,本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血漿Hsp90α用作肝癌標誌物,標誌著首個由我國科學家定義並獲準用於臨床的廣譜腫瘤標誌物的誕生,對提高癌症診療水平具有深遠的意義。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早診早篩對於提高生存期、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非常有意義。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今後針對腫瘤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篩查早診早治,明顯降低發病和死亡的高發癌症病種,國家將加大資金投入,在醫保以及新農合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真正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重心前移,精準篩查,早診早治,對病人而言不僅能減輕痛苦、 改善預後、提高治癒率,同時將大幅降低治療成本,減輕經濟負擔;對國家而言 也能有效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減輕腫瘤防控壓力。 1.2、癌症的早篩早診 癌症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在充分有效且副作用極低的藥物被開發之前,對腫 瘤進行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仍然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 【深度研究】癌症早篩:創新萌芽期的藍海市場, 中外同臺競技的新興...
    為進一步提高早篩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未來用於癌症早篩的液體活檢策略可能會融合不同的分析物、綜合不同的技術手段,如ctDNA基因突變、ctDNA甲基化、循環蛋白標誌物等,再進一步結合機器學習、優化算法以得到理想的檢測結果。 市場篇—癌症早篩市場潛力巨大:癌症早篩早診對患者具有提高治癒率和減小經濟負擔的雙重意義,國家層面利好政策不斷,打下腫瘤早篩產業化強心劑。
  • 肝不好,懷疑得了肝癌,該怎麼判斷?醫生:這6個檢查即可查清
    肝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們該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肝癌?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到醫院通過下面6個檢查即可查清。二、血清甲胎蛋白檢查什麼是血清甲胎蛋白,它是一種酸性糖蛋白,是判斷腫瘤的一個重要指標,血清甲胎蛋白檢查主要是通過抽血化驗來進行,首先在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在抽取外周靜脈血4毫升,檢測血液裡的甲胎蛋白含量。
  • 百億併購爆發、首個「早篩」註冊證獲批,癌症早篩市場風口已來
    ▲國內外布局癌症早篩的企業所採用的核心技術(部分)除甲基化路線外,還有以基因突變水平作為主要指標的Guardant Health,以及結合多組學標誌物的Thrive泛生子自主研發的Mutation Capsule技術,相比傳統單一生物標誌物檢測,只需少量血液,即可同時檢測甲基化和包含SNV、Indel、CNV等在內的多種基因突變,在不犧牲靈敏度的情況下對一個樣品進行多種測試。利用該技術開發的肝癌早篩方法,初步驗證結果顯示出優異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沒有哪一種技術路線能被確定是最優的。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目前針對結直腸癌,除常規的內鏡檢查以外,已有新的篩查手段,可通過對人體糞便中的生物標誌物進行檢測,早期精準地發現腸道病變。這種新型糞便多靶點FIT-DNA檢測方法已獲得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的癌症早期篩查許可證,可應用於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希望各個癌種都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簡便易行的篩查手段,建立起癌症的早診早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