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液體復甦的原則和層次|液體|患者|休克|反應性|-健康界

2020-12-06 健康界

1.休克的定義

2014年歐洲重症協會將休克定義為伴有細胞氧利用不充分的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環衰竭。中國教科書的定義是: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組織灌注不足所導致的細胞缺氧和功能受損的臨床症候群。

休克不是一個具體疾病,而是機體出現循環功能紊亂而導致的代謝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是多種致病因素觸發的病理生理過程。

總結來講,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休克: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灌注流量改變,導致組織氧輸送不足與氧代謝異常的急性循環症候群。這裡,我們強調灌注流量改變是休克的本質,另一方面也強調休克的病理生理過程。

2.休克的分類

1971年Weil教授提出基於血流動力學改變的休克分類方法,也就是: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和梗阻性。這種休克的分類方法反映了休克的診斷和治療需要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和氧代謝障礙。目前這一分類在全球醫學領域得到了普遍認同。

3.休克液體復甦的六原則

液體復甦是休克重要的治療策略,然而液體復甦過度會導致嚴重的組織水腫。為優化液體治療,Paul E Marik提出來液體復甦六原則。

1.液體反應性是液體復甦的基石

補液試驗後如果SV增加10%,認為有容量反應性,這是液體復甦的基礎。

2.臨床特徵、X線和CVP、超聲等不能用於確定有無液體反應性

儘管上述指標能夠提示低灌注(比如下腔靜脈細小),但用其來確定容量狀態和液體反應性仍缺乏有力證據。使用CVP或補液後CVP的變化來預測容量反應性,其準確性猶如拋硬幣。臨床上還是推薦連續直接測量SV的變化,來明確容量反應性。

3.被動抬腿試驗或液體衝擊與SV監測聯合使用,是判斷液體反應性的唯一準確辦法

在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被動抬腿試驗要避免患者交感興奮。同時,液體衝擊(快速補液試驗)強調液體的時效性,需要儘快測量患者SV的變化。

4.液體衝擊後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具有時效性

補液之後患者CI增加,但輸液結束30分鐘之後,患者的CI就可恢復到基線水平。諸多臨床試驗表明,對於低血壓、循環性休克和少尿患者而言,快速輸液常常是無效的。這並不是要讓臨床醫生不去補液,而是強調容量負荷的時效性。在補液的時候,要儘量避免液體再分布引起嚴重的組織水腫,導致患者氧輸送距離增加,加重病情。

5.液體反應性不等同於患者需要輸液

液體反應性是生理狀態,只有當血流動力學獲益可能大於累積的液體正平衡帶來的風險的時候,才可以快速輸液。容量反應性消失的時候,患者不應該再進行快速輸液。

6.過高的CVP是損害器官灌注的主要因素:高CVP作為唯一血流動力學變量和AKI獨立相關。在危重病和心力衰竭患者身上,CVP>8mmHg能高度預測AKI的發生。目前推薦,血流動力學治療的初級CVP目標是8mmHg。

4.休克復甦的三個層次

Josh Farkas提出來液體治療的三個層次,也就是:液體反應性、氧供反應性和氧耗反應性。

1.液體應該要增加心輸出量

右心室和左心室都必須在Starling曲線陡峭部分工作,這取決於兩個心室的容積狀態和功能。總體評估表明,只有50%的患者對液體有反應性。

2.增加的CI必須轉換為改善了的氧供

液體反應性陽性的患者接受液體之之後,需要轉換為氧輸送。

DO2(ml/min)=動脈氧含量(CaO2)(ml/dl)*CO(L/min)*10

CaO2(ml/dl)=1.34*Hb(g/dl)*氧飽和度+0.0031*動脈氧分壓

100ml血液在100mmHg氧分壓下會溶解0.31ml氧。

1L動脈血中通常含有200ml的氧。

1.34指的是1g Hb能夠溶解的氧的ml數。

需要知道的是,正常人平均血容量約為5L,1L液體可以引起血液稀釋,血紅蛋白降低16%。如果一次輸液導致CO增加15%,同時血色素下降16%,那麼患者的DO2是沒有變化的。

3.改善的氧供需要改善氧利用

增加氧輸送是必要的,但同時需要關注組織的氧利用。只有在增加組織耗氧量的情況下,增加對組織的氧供才是有益的。現實情況是,增加的氧輸送並不改善患者的氧利用,這可能是因為:線粒體功能障礙、微循環功能障礙引起分流、組織氧利用已經充足。

5.液體復甦的階段性管理

液體復甦Less is more是近來針對感染性休克患者提出的液體管理策略,提倡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甦要儘可能小。當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能從液體復甦中獲益的時候或液體復甦弊大於利的時候,應當啟動Less is more。

感染性休克分為4個階段:搶救階段、優化階段、穩定階段、撤離階段。4個階段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點。

搶救階段:需要保持一個能夠維持組織灌注的最低血壓,搶救患者生命;

撤離階段:需要及時撤離相關治療,包括呼吸機、抗生素、血管活性藥物,以實現液體負平衡,積極實施Less is more策略。

優化階段和穩定階段:需要充分利用臨床監測和治療手段,優化治療,提供合適的氧氣輸送,降低氧氣消耗,以減輕組織缺氧,維持器官功能穩定。

研究顯示,早期積極液體復甦、後期採取限制性液體管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後。

本文轉自公眾號慢慢學重症,作者管向東 劉永軍


相關焦點

  • 重症基礎:休克的識別、監測以及決策
    對於休克的處理,一般需要一步一步進行,這包含三個層次:優化液體復甦、血管活性藥物支持、流量管理(包括大循環和微循環的血流量)。在處理休克患者的時候,要明確以下四個問題:1.患者是休克狀態嗎?2.是哪一種類型的休克?3.組織灌注足夠嗎,該如何改善組織灌注?4.心功能情況如何?2.第一步:識別休克休克是什麼?
  • 劉克玄教授:液體治療的爭議|GDFT|輸液|液體治療|-健康界
    研究結果顯示,GDFT可能對所有接受腹部大手術的擇期手術患者沒有益處,特別是進入加速康復外科(ERAS)路徑的患者(Ann Surg,2016)。在一項納入11項RCT、1,281例接受直腸手術患者的薈萃分析中,624例患者接受目標導向液體治療,657例接受常規液體治療(對照組)。
  • 2020年膿毒症與膿毒性休克治療新標準|膿毒症|膿毒性休克|標準|...
    液體復甦膿毒症與血管擴張、毛細血管滲漏與有效循環血量減少、靜脈回流減少有關。這些血流動力學效應導致組織灌注受損和器官功能障礙。膿毒症和膿毒性休克復甦的目的是恢復血管內容量,增加組織氧輸送,並逆轉器官功能障礙。建議在發現嚴重膿毒症或膿毒性休克後3小時內進行30mL/Kg的液體復甦。
  • 重症基礎:休克的病理生理和處理
    四、休克的監測  4.1一般監測  所有的病人都應當進行心電監護和指脈氧監測。動脈導管測量血壓在很多中重度休克患者中是必須的,以方便進行實時的血壓監測。同時動脈導管可方便進行血氣分析和乳酸濃度監測。  通常將休克患者的平均動脈壓提高到60-65mmHg是合適的。
  • 重症肝病患者的監護: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如何管理?
    這些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缺乏對於液體復甦的正常反應,使得傳統復甦評價指標(例如血壓和心率)的效能下降。 2. 液體復甦 由於缺乏臨床試驗,專家推薦根據SSC指南對肝硬化患者採取目標導向液體復甦。同時需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的MAP往往低於65mmHg,ScvO2水平偏高,且由於乳酸代謝異常其乳酸水平偏高,尿量比非肝硬化患者減少。 此外,由於中心靜脈和門靜脈壓力是同步增加的,以CVPs為導向的液體復甦並不恰當,正確的做法是依照SSC指南反覆重新評估病情。當臨床療效未達到SSC復甦目標時應該考慮改變復甦方式而不是繼續復甦。
  • 血管加壓藥在創傷失血性休克中的應用
    在動物和患者體內循環血內源性腎上腺素、內皮損傷及病死率之間似乎存在無可爭辯的關聯[27]。在動物模型中,交感神經切除似乎可以預防這種現象[40]。實際上,最近,在大鼠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中,與僅給予液體復甦和液體復甦和輸血相比,液體復甦聯合血管加壓素使得肺毛細血管通透性、乳酸、鹼剩餘均有所增加。
  • 白蛋白應該是低血容量患者液體復甦的首選膠體嗎?
    血流動力學管理是危重症和急診醫學的一項主要治療挑戰。在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整個康復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恢復血流動力學穩定期間,復甦是液體管理的主要指標之一,經常是救命治療,需以正確的劑量、速率,並選擇正確的液體種類儘可能快的給予。不幸的是,這些核心的液體治療在科學文獻中並未得到一致性和可靠證據的支持。對正確的患者應用正確的液體的管理仍是一個爭議根源的準則。
  • 去甲腎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應用:何時用?用多大劑量?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NE通過它的α1腎上腺素能介導的效應能夠增加存在容量反應性患者的心臟前負荷和全身靜脈回流,這在早期膿毒症中很常見。據推測,NE能把非張力性血容量轉化成張力性血容量,對靜脈血進行重新分布,正如在膿毒症和心臟術後患者的研究中所看到的,NE的使用提高了的系統平均充盈壓。這種血流動力學效應對膿毒症患者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非張力性血容量異常升高,而且過多液體輸注會導致其容量過負荷。
  • 膿毒症休克中的右心室衰竭:特徵、發生率、對液體反應的影響
    膿毒症休克病人右心室(RV)衰竭的發生率尚不清晰。通過收縮期三尖瓣環位移(TAPSE)進行判定可能價值有限。作者團隊報導膿毒症休克患者RV衰竭的發生率,對液體反應的潛在影響,以及TAPSE的價值。
  • 膿毒性休克兒茶酚胺類藥物的合理使用
    但是,任何一種幹預措施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液體過量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液體正平衡主要歸因於液體出量減少(主要是利尿),而倖存者和非倖存者的輸液總量並沒有差異。因此,不能將疾病嚴重程度與液體平衡直接區分開。然而,避免過多補液是合理的。推薦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作為補液治療的序貫治療。兒茶酚胺類血管加壓藥物和正性肌力藥可挽救生命,但也有副作用,以心動過速、心律失常以及代謝異常、發熱和免疫效應等不良反應為主。
  • 選擇白蛋白進行液體復甦,我們知道多少?
    眾所周知,當臨床上有休克發生,則意味著患者的病情已經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在重症監護病房中,膿毒性休克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大量科學研究顯示,在膿毒性休克和膿毒症的重症患者中,血容量不足是造成損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患者需要早期及時進行液體復甦,保證正常的心輸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護臟器功能。
  • 圍術期液體治療第十篇——尋找真相的過程還在繼續:通往理想液體的...
    必須注意的是,作為液體復甦措施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如CVP、MAP和CI是膿毒症患者液體反應性的不良預測因素。Marik等人已經建議放棄CVP作為流體管理的指南。CVP能準確預測液體反應性的可能性只有56%。因此,最好對晶體和膠體在液體復甦中的應用進行綜述,其中心臟預負荷的動態測試用於評估液體的反應性。
  • 重症病人液體管理要點_重症病人_液體復甦_醫脈通
    而膠體液的優點是較小的容量既可快速恢復CO和氧供,改善微循環灌注。因此,在失血性休克、大手術和創傷搶救的早期,晶體液對於補充丟失的細胞外液是非常適當而有效的。但在後續液體復甦中,應該使用膠體液,以減輕重要臟器的水腫,如心臟、肺和腦等。
  • 膿毒血症時復甦液體的選擇_膿毒血症_復甦液體_醫脈通
    在急重症患者中,容量不足可導致組織灌注不足,有器官衰竭(尤其是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但液體過多可導致水腫(尤其是肺水腫)。因此,持續、動態評估患者的液體需求對這些患者的管理至關重要。 膿毒血症患者的補液策略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流失液體的類型、當前水腫的程度、每種液體可能的不良反應、每種液體的可獲取性和費用。
  • 羥乙基澱粉復甦維持綿羊失血性休克中血流動力學一致性
    羥乙基澱粉復甦維持綿羊失血性休克中血流動力學一致性在失血性休克綿羊模型中,用生理鹽水和羥乙基澱粉復甦恢復了平均動脈壓(宏觀循環)羥乙基澱粉液體復甦後,微循環血管密度和微血管流量指數(微循環)均有所改善,而生理鹽水僅微血管流量指數略有改善,灌注血管密度進一步降低失血性休克後僅羥乙基澱粉而非鹽水復甦能維持血流動力學一致性
  • 成功搶救失血性休克患者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完成一例經股動脈穿刺給藥介入術,成功搶救一名嚴重失血性休克患者。介入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陳永富介紹,這項技術的開展,也為後續此類患者的搶救帶來更多選擇。 當天凌晨5時,患者張女士,26歲,因腹痛、抽搐收入清遠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一區。
  • 標準化膿毒症復甦時心血管反應的異質性
    例如,一項對感染性休克患者(n = 3686)的大型資料庫分析報告,只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容量應答者[2]。如前所訴,對容量擴張沒有反應的患者可能會經歷液體超載,這本身就是延長住院時間、死亡和預後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3]。
  • 夜班遇上休克不會處理?看完這 5 張表就全懂了!
    基本觀念: (1)穩定氣道並確保足夠的靜脈通路,可以立即補充靜脈液體以恢復充足的組織灌注。很多醫生對心衰和腎衰似乎有天然恐懼,總怕輸液過快,過多出現上述兩者加重。在休克時,一切以患者生命體徵為標準,即使對於心力衰竭或腎損傷患者,也不應該在液體復甦方面太保守。
  • 重症監護病房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預後危險因素分析
    排除標準:(1)臨床診斷為非感染因素的休克或不能確定為感染性休克者;(2)心肺復甦術後;(3)入住ICU時間<24 h;(4)惡性腫瘤晚期。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批號:DYLL2018062)。
  • 休克的急救知識,學會它會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休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碰到,在我們急診搶救中,休克搶救至關緊要,危及生命。一旦診斷,必須立即採取有效的綜合措施,雖然休克原因有很多種,但院前對休克患者的正確搶救及在黃金時間救治至關重要,因此今天李博士就和大家科普一下,休克的院前急救,學會它會挽救很多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