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1.前言
休克是ICU的常見病,在處理休克病人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四個方面:評估心血管情況、治療病因、監測組織灌注、監測微循環。對於休克的處理,一般需要一步一步進行,這包含三個層次:優化液體復甦、血管活性藥物支持、流量管理(包括大循環和微循環的血流量)。
在處理休克患者的時候,要明確以下四個問題:1.患者是休克狀態嗎?2.是哪一種類型的休克?3.組織灌注足夠嗎,該如何改善組織灌注?4.心功能情況如何?
2.第一步:識別休克
休克是什麼?休克的核心是循環衰竭、細胞氧利用障礙。休克中,氧輸送(DO2)不足以滿足組織代謝需求(VO2),因而出現細胞缺氧。臨床上很難監測VO2和DO2,可以使用一些指標來替代,比如乳酸。在氧供不足的時候,組織會使用無氧酵解來產生能量,這會大大增加循環中的乳酸的濃度。
其他的休克表現包括:皮膚花斑、末梢發紺、CRT延長、微循環障礙、靜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差增加(GAP增加)。
血壓下降可見於大多數休克患者,但其並不總是存在。對於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來說,休克的時候,血壓可以不降低。
因此,如果患者存在組織灌注不足、循環乳酸升高,那麼就要考慮他處於休克狀態。
3.第二步:判斷休克類型
從病理生理角度出發,休克可分為四種: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梗阻性、分布性。床旁超聲可快速、簡便的區分休克類型。研究顯示,使用超聲區分休克類型只需要5分鐘左右的時間。超聲可當作休克評估的初始手段。同時,要給病人放置動脈導管和深靜脈導管,監測患者動脈血壓和中心靜脈壓。如果仍不能明確患者休克類型,那麼就需要完善進一步的檢查,比如肺動脈漂浮導管或經肺熱稀釋法。
圖1.休克的初始評估手段
圖2.心輸出量指導下的休克的判定流程
4.休克的相關指標
4.1乳酸
乳酸是糖酵解的副產物。葡萄糖首先轉化為丙酮酸,這一步是不需要氧的。隨後,在有氧情況下,丙酮酸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ATP。如果無氧,那麼丙酮酸就會產生乳酸。正常情況下,乳酸/丙酮酸的比值是10;無氧環境下,這一比值可高達20。無氧酵解產生ATP的效率低下,無法維持太長時間。
乳酸還和氧利用率相關。氧利用越多,乳酸就會越高。同時,如果乳酸清除受限,乳酸濃度也會增加。在使用腎上腺素的時候,氧耗增加,因而乳酸也會增加。
4.2GAP
在CO2產生不變的情況下,靜脈CO2和動脈CO2的差值(GAP)取決於心輸出量。正常患者的GAP上限是6mmHg。當Scvo2異常的時候,GAP增加提示心輸出量減少。當Scvo2正常的時候,GAP增加提示微循環障礙。
乏氧情況下,ATP水解等都會產生CO2,而氧消耗又不足,因此,CO2的產生超過了氧的消耗,這個比值(也就是呼吸商)超過了1。如果GAP/動脈氧含量>1,提示無氧酵解。膿毒症患者如果這一比值增高,預後不良。
對於組織來講,流量灌注和壓力灌注相當重要。但在大循環數據良好的情況下,組織仍可出現低灌注。這就預示著組織可能存在微循環障礙。微循環和大循環之間的偶聯在膿毒症等中會被破壞。感染性休克的時候,微血管灌流中血管密度會下降,且同時存在灌注的不均一性,無灌注和灌注良好同時存在,其結果是灌注血管密度下降、微血管分流,從而引起區域性缺氧、靜脈氧飽和度上升。
5.休克的治療
5.1液體復甦
液體復甦是膿毒症患者治療的基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早期患者有容量反應性,但在疾病後期大部分患者容量反應性消失。膿毒症後期如果持續液體正平衡,預後會變差。研究表明,CVP≤8mmHg的時候,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有容量反應性;但是CVP>12mmHg的時候,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沒有容量反應性。動態指標比如PPV或SVV要比靜態指標如CVP更為準確,但需要滿足無心律失常、潮氣量>8ml/kg等苛刻條件。被動抬腿試驗也是一個判定可是否繼續補液的方法,並被一些指南推薦。
5.2血壓維持
血壓是休克患者重要的治療指標。指南推薦在進行休克復甦的時候,需要達到平均動脈壓65mmHg,對於特殊病人,需要提高血壓目標。研究表明,如果達不到這一目標,患者病死率就會增加,但超過這一目標後,病死率並不會降低。在臨床工作中,對於大部分的休克患者,都可將血壓初始目標放置在65mmHg。
5.3微循環情況
在休克患者中,僅僅增加血流而不恢復微循環是沒有作用的。發病早期可以使用液體來改善微循環,但發病晚期治療效果就變差。多巴酚丁胺可改善微循環灌注,但效果十分有限。
5.4心輸出量
跳動的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基礎。在休克治療中,如果存在低心排,就要思考是否需要調整心肌收縮力。在調整心肌收縮力之後,要仔細觀察患者心排有無改善。某些患者心肌收縮力低但心排足夠,此時可不予正性心肌藥物。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慢慢學重症,作者我有一支去甲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