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實驗室早期檢測,防止輕症轉為急重症|協力抗疫,科學防治

2020-11-24 騰訊網

落實實驗室的軟硬體升級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能力。

2019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地呈現多點暴發和擴散態勢,全球公共衛生正面臨著極為緊迫的挑戰。

近日,在「協力抗疫,科學防治」直播會上,全國及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助理盧洪洲教授,與抗疫期間擔任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院感辦主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吳文娟教授分別從臨床和檢驗的角度,就「新冠狀病毒研究進展和上海專家共識」及「新冠疫情下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話題進行了一線工作經驗的分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主任李敏教授擔任會議主席。

01

加強重症化早期預警

及時阻斷「細胞因子風暴」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疫情報告,COVID-19患者中大約80%症狀較輕,14%左右發展為嚴重疾病,5%左右屬於重症病例;其中,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超過50%。目前尚無任何經證實可有效治療SARS-CoV-2病毒所致重症疾病的方法。

盧洪洲教授強調:「重點關注COVID-19輕症、普通型患者重症化的早期預警,是阻止病情進展、進一步提升臨床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

根據《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以下簡稱「《上海專家共識》」),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極度肥胖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易發展為重症。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在病情進展階段可出現炎症細胞因子(如IL-6、IL-8等)水平升高。

細胞因子由多種細胞產生,具有調節免疫反應、血細胞生成、細胞生長以及損傷組織修復等多種功能。當調節機制失靈時,機體內免疫細胞被大量活化,進而分泌更多細胞因子,即「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風暴一旦發生,可引發多種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多器官衰竭等,導致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迅速進展為重型或危重型。

多項研究表明,IL-6 是誘發「細胞因子風暴」的重要通路因子。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對123例COVID-19住院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及細胞因子特徵進行研究發現,IL-6 高於正常值在重症組的比例(76.19%)明顯高於輕症組(30.39%),提示IL-6可作為預測COVID-19病情由輕到重轉變的依據。

《上海專家共識》指出,老年(年齡>65歲),伴有基礎疾病,CD4+T淋巴細胞數50%,乳酸脫氫酶(LDH)>2倍正常值上限,血乳酸≥3 mmol/L,代謝性鹼中毒等均是重症化的早期預警指標。

與此同時,在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也新增重型、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包括成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下降;外周血炎症因子如IL-6、C反應蛋白(CRP)進行性上升;乳酸進行性升高;肺內病變在短期內迅速進展。

02

謹防感染併發症

PCT/IL-6動態監測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氣道開放的危重型患者後期往往易合併細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當COVID-19患者病情加重時,存在CRP水平升高,但CRP對診斷細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膿毒症缺乏特異性。作為目前臨床常用的判斷膿毒症和識別嚴重細菌感染的標誌物,降鈣素原(PCT)水平升高對診斷膿毒症/膿毒性休克具有提示意義。

《上海專家共識》推薦:對於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根據病情變化及時進行血氣分析;血常規、電解質、CRP、PCT、LDH、凝血功能指標、血乳酸等,每2天至少檢測1次;肝功能、腎功能、ESR、IL-6、IL-8、淋巴細胞亞群,每3天至少檢測1次;胸部影像學檢查,通常情況下每2天檢查1次。

「重症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併發症的機率非常高,當進展到疾病晚期,治療手段有限且效果甚微。」盧洪洲教授呼籲,「臨床需要重視早期對PCT、IL-6等高特異性、敏感性的血清標誌物的動態監測,及時進行幹預,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此外,臨床和檢驗的快速配合、通力協作對於疫情的防控也至關重要,在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診療的同時,也保障了全院醫務人員的零感染。」

羅氏診斷Elecsys BRAHMS PCT和ElecsysIL-6檢測採用電化學發光技術,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兼顧準確度高、重複性好、操作方便等優勢,助力臨床早期發現COVID-19危重症患者,優化患者預後管理。

03

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

設立疫情防控屏障

COVID-19的明確確診及治療過程離不開實驗室檢測。當實驗室處理對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時,必須通過規範的實驗室設計建造、合適的個體防護裝置、嚴格遵守標準化的防護及工作程序和完善的應急處置等多方面採取綜合措施,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周圍環境不受其汙染。

國家衛健委和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先後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南》、《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指南》等,明確指導COVID-19疫情下的實驗室工作注意事項,要求未經培養的感染性材料在採用可靠的方法滅活前進行的病毒抗原檢測、血清學檢測、核酸提取、生化分析,以及臨床樣本的滅活等操作,應當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進行,同時採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個人防護;滅活後進行的核酸檢測、抗原檢測、血清學檢測、生化分析等操作應當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進行。

作為國家衛健委新冠抗疫中央指導組方艙院感核心專家組成員,吳文娟教授對如何完善醫學實驗室在重大傳染病應急體系中的作用進行了思考,她分享道:「在本次疫情應對中,發熱門診實驗室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病毒核酸標本由疾控中心集中檢測是一個短板。在COVID-19後疫情下及未來的重大傳染病應對中,我們需要在醫院系統建立新發突發傳染病三級醫學實驗室,包括發熱門診實驗室、檢驗科中心實驗室和區域性傳染病/感染病診斷中心(加強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建立門診管理-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醫院感染管理三位一體的聯防聯控管理機制,全覆蓋的培訓和完善的監督、應急機制,因地制宜、持續改進,構建立體化的、平戰結合的、切實可行的傳染病監測體系和預警體系。」

小結

李敏教授總結道:「經過數月的努力,我們迎來了疫情阻擊戰階段性勝利的曙光,但我們仍然不能鬆懈,特別是要嚴控境外疫情的輸入,鞏固疫情防控成效。同時,我們仍需不斷學習,落實實驗室的軟硬體升級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能力。」

相關焦點

  • 轉戰赤道幾內亞丨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推出「赤幾抗疫十問十答」
    赤幾衛生部副部長翁多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是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中國方案是世界各國抗疫的最佳實踐方法。技術委員會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清單,專家組又兩次到衛生部,回答和指導防控與救治方面的相關問題,形成赤幾抗疫「十問十答」。這是繼辛巴威抗疫「津(金)句十條」之後,中國(湖南)抗疫專家組再次在非洲抗疫「戰場」上播撒中非友誼的種子。1、輕症治療方案中,傳統中醫藥治療效果如何?
  • 「湘助非洲 攜手抗疫」中國赴赤道幾內亞醫療專家組抗疫實踐:赤幾...
    目前赤幾已有確診病例1254例,主要防控工作是檢測、隔離、收治有症狀的患者。祝益民副主任向赤幾代表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湖南防控實踐及具體實施措施。赤幾衛生部副部長翁多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是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中國方案是世界各國抗疫的最佳實踐方法。技術委員會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清單,專家組又兩次到衛生部,回答和指導防控與救治方面的相關問題,形成赤幾抗疫十問十答。
  • 抗疫攻堅,防治雙管齊下:堅守重症治療最後一公裡!
    但是,值得尤為關注的是,武漢重症患者佔比確診人數26%,佔比全國重症人數87.7%。從這個數據來看,目前新冠肺炎的救治關鍵是針對存量患者,尤其是存量患者中的危重症患者,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治癒率,如何有效防止患者從輕症轉向重症及危重症,是接下來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2對抗新冠肺炎,如何正確認識患者臨床表現?
  • 張伯禮: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信心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張伯禮院士指出——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的信心本報記者 張蓋倫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走上臺,講起了他熟悉的話題——「中醫藥抗疫」。最近,張伯禮在疫情初期的一張照片感動眾人。今年2月份,張伯禮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方艙醫院。因為過度勞累,他膽囊炎發作,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術後沒幾天,因為要開疫情研討視頻會議,張伯禮怕同事擔心,拿出衣服穿在病號服外,遮住病號服開會。
  •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能自愈嗎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緩解有關醫療機構以及實驗室的壓力,可以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放在重症患者身上。而如果有出現發燒或者咳嗽的情況,不應該再去醫院就醫待在家裡面。目前在醫院裡面的輕症患者都已經全部被安排回家進行隔離觀察。同時瑞士的聯邦委員兼內政部長表示:希望全社會能夠保持團結,儘快戰勝這一場疫情。
  • 重症COVID-9中的特異抗體異常糖基化助力疾病防治機制等
    ,病理解剖發現肺部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臨床實驗室提示IL6等細胞因子風暴。  近日,史丹福大學Taia Wang實驗室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Proinflammatory IgG Fc structur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報導了新冠重症肺炎患者中特異結合棘突蛋白RBD的抗體的糖基化分析
  • 邊東,在非洲施展中醫藥抗疫優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國家委派馳援非洲抗疫工作,獲得剛果(金)衛生部、剛果(布)衛生部抗疫榮譽證書,河北省衛健委、外事辦抗疫榮譽證書,所屬的中國(河北)援剛果(金)抗疫醫療專家組獲得全國抗疫先進集體。6月12日,經過三十多天的連續奮戰,河北省中醫院腎病二科副主任醫師邊東終於圓滿完成了援助剛果(金)的國際使命,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 ...已有五位抵達石家莊 四川重症醫學專家康焰已在抗疫一線超150天
    通報稱,1月15日0—24時,河北省新增90例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其中石家莊市報告83例(7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邢臺市報告7例(2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同時,1月15日0—24時,河北省新增12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其中石家莊市報告11例,邢臺市報告1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
  • 新冠輕症者可產生強烈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重症重要免疫成分
    新冠輕症者可產生強烈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重症重要免疫成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報導稱,即使沒有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會觸發強烈的記憶T細胞反應。
  • ---抗疫新常態下流感的防治
    必須加強流感預防,這樣才能有效防止二者的交叉感染,減輕新冠防控壓力。疫苗仍然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另外藥物預防可作為一個重要的補充手段,比如奧司他韋是非常有效的,無論在病毒暴露前還是暴露後,都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症狀,預防患者由輕症到重症的發展。當新冠偶遇流感,合理就醫、儘早鑑別是關鍵,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癒率、降低重症流感病死率。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此前,有少量研究指出新冠重症或源於病毒讓幹擾素失效 。至於為什麼 「失效」,還缺乏更多解釋。本次《科學》刊發的兩項研究,臨床樣本來自世界各地,觀察了重症患者與輕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有何不同。研究發現,10.2%的重症患者體內有攻擊幹擾素的異常抗體;3.5%的重症患者存在讓I型幹擾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的基因變異,而兩項研究中輕症或無症狀人群裡皆未發現異常。
  • 這一年,科技築起抗疫「防火牆」
    此外,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搭建了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中華醫學期刊網上搭建了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臺等,以促進信息共享,讓科研成果能夠迅速得到整合,並助力抗疫工作少走彎路。截至12月18日,由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已為17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9萬訪客提供數據服務,數據下載超過2億條。
  • 美格基因:低滴度新型冠狀病毒樣品的強化NGS技術助力輕症病例檢測
    摘要: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和輕症病例,尤其是上呼吸道低滴度病毒的樣品,經典的宏轉錄組測序方法僅能得到非常少的病毒序列。除了使用核酸檢測的方法對病例進行確診之外,新型冠狀病毒隨著人群的傳播是否會發生基因組變異也是防控部門密切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基因組的變異可能會導致毒株的傳播能力、致病能力和耐藥性發生變化。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早期樣本的基因組數據來看,不同樣本病毒序列之間的相似性超過99%,並未發生明顯的變異。但是,對病毒基因組持續的跟蹤監控必不可少。
  • 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3萬毫升血漿支持河北、遼寧重症患者救治
    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3萬毫升血漿支持河北、遼寧重症患者救治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1-01-13 19:22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1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會上表示,為了支持遼寧、河北的救治工作,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了3萬毫升血漿支持兩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近期河北和遼寧相繼發生新冠肺炎的聚集性疫情。此次疫情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老年人多,二是患有心腦血管基礎性疾病的人員較多。經統計,河北確診病例平均年齡50歲,高於60歲以上的病例佔30%。遼寧60歲以上人群佔37%,平均年齡達到53歲。
  • 無症狀或輕症恢復期患者強大的T細胞免疫
    原創 Cell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新冠資源中心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1月31日,Cell Press新型冠狀病毒資源中心正式開放。
  • 探秘中國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批科學家在研究「無情之火」——深刻認識火災,科學防治火災。  根據災害發生的場所、起因及災害防治的環節,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建立起建築火災、森林與城市火災、工業火災等8個研究室。他們通過研究火災發生、發展及防治機理和規律,建立起我國「火災科學」的學科體系,火災防治的新思想、理論、方法和系統,同時與我國火災防治部門攜手,抑制火災代價。
  • 達安基因助力抗疫 及時推出核酸檢測試劑
    作為一家在基因診斷技術及試劑產品研製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醫療器械公司,達安基因在本次疫情爆發之初就第一時間研發出針對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在「抗疫」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達安基因的檢測試劑盒產量和產能情況如何?公司是如何通過科技為「抗疫」戰場提供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