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完成一例經股動脈穿刺給藥介入術,成功搶救一名嚴重失血性休克患者。介入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陳永富介紹,這項技術的開展,也為後續此類患者的搶救帶來更多選擇。
當天凌晨5時,患者張女士,26歲,因腹痛、抽搐收入清遠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一區。患者急診腹部CT提示:上腹部分腸管積液伴腔內積血。6時20分做腹腔鏡檢查,在結腸繫膜處見小腸卡壓,給予分離解除卡壓、內疝。
陳永富介紹,當天下午患者出現頻繁嘔吐,胃管引流出現血性引流液300毫升。患者面色蒼白,血壓88/54mmHg,發生失血性休克,轉入ICU病房。
轉入ICU後,患者始終呈休克血壓,胃管持續引流出血性液體,出血量大,反覆抽吸仍有大量血液湧出,血壓下降至60/44mmHg。血液檢查結果顯示,血紅蛋白已達危急值26g/L(正常值110—150g/L)。
「送到介入室的時候,患者已呈昏迷狀態,血壓、血氧都很低。」陳永富說,患者剛到介入室時,測得血壓僅65—78/35—48mmHg,血氧飽和度45%—75%。
陳永富說,當時患者已開通多個靜脈通道加壓補液,但血容量還是不夠,「複測血壓測不出,有死亡風險」。
「家屬有強烈的救治意願,而且患者還很年輕,一定要試一下。」在經過與患者家屬溝通後,陳永富決定穿刺右股動脈建立補液通道,快速輸入液體約3500毫升,患者血壓上升但不能維持。考慮出血持續且兇猛,急需止血,家屬理解並籤署手術同意書後開始手術。
「這種補液給藥方式我們也是第一次。」陳永富解釋,失血性休克時必須及時建立兩個或以上靜脈輸液通道,但該患者失血量過大,而靜脈血管較小,補液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失血的速度。而股動脈血管大,補液速度快,能快速補充血容量,這也為後續的止血手術爭取了機會。
術後患者神志清,血紅蛋白75g/L,血紅蛋白明顯上升,血壓回升,胃腸減壓引流液轉為暗紅色,介入止血手術成功、有效。隨後,患者病情平穩轉回普通病房,能下床活動,血紅蛋白95g/L。
本版文/圖:彭可明 劉秋宜 陳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