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壓 80/60 mmHg,上級醫生卻不讓我用升壓藥!

2020-12-04 騰訊網

「醫生,XX 患者血壓低了,只有 80/60 mmHg 了,你快過來看一下!」病房裡的護士小美又在扯著大嗓門呼叫醫生,隔著幾個房間都能聽到。

值班師妹趕緊跑過去看,一分鐘不到又跑回來,一臉驚慌的坐在電腦前就準備開醫囑了:「快給患者把多巴胺用上,我馬上開醫囑。」

正好經過的我以為出了大問題,趕緊去看了一眼,病人正在安靜的閉目養神,我瞥了眼心電監護儀,心率不快,83 次/分,俯身再一看患者的尿袋,清清亮亮的一大袋尿。我趕緊走回來叫住了剛把藥準備好的小美。

師妹一臉懵的看著我,那意思:「師兄,血壓都這麼低了,為什麼還不用升壓藥?」我一看,需要我「講解」的時刻又來了。

血壓低就是休克?

休克的本質是各種原因導致的持續微循環障礙,在我們常用的判斷休克的臨床指標中(比如意識狀態、尿量、四肢皮溫、心率、血壓等),血壓的敏感性並不太高。如果血壓明顯降低,多提示休克無法代償,已進入了中期甚至晚期。

此外,血壓對於判斷休克的特異性也並不令人滿意。血壓低並不都代表微循環灌注不佳(比如文首的患者),同理,血壓高也不一定表明微循環狀況良好,筆者曾經見過血壓高達 160 mmHg 但仍然陷入休克的患者。

患者是否發生休克一定要結合患者的基礎疾病、意識狀態、尿量、心率等綜合判斷,很多老年人基礎血壓本來就很低,但尿量、心率、意識狀態都正常,這顯然不是休克,也無需特殊升壓處理。

休克就一定要用多巴胺?

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兩點,即休克的類型和多巴胺的藥理學特性。

1. 休克的類型

依據《病理生理學》中的經典分型,常見休克可分為三種類型: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由於失血、失液、燒傷等導致大量體液喪失使血容量急劇減少,靜脈回流不足,心輸出量減少和血壓下降,繼而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和組織灌注量減少。

血管源性休克:多種病因如嚴重感染、自主神經過度刺激等導致小血管擴張,血管床容積擴大,大量血液淤滯在擴張的小血管內,使有效循環血容量銳減。

而過敏性休克除了存在小血管床的過度開放之外,還因組胺、白三烯等物質的大量釋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環滲出明顯增加。

心源性休克:由於心臟泵血功能衰竭,心輸出量急劇減少,有效循環血容量下降引起的休克。

2. 多巴胺的藥理特性

對於多巴胺的作用機理一般表述如下:

小劑量多巴胺以興奮多巴胺受體為主,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增加尿量;

中等劑量多巴胺主要興奮β1 受體,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排量增加,並能一定程度收縮外周血管;

大劑量多巴胺以激動α受體為主,會強烈收縮體循環和內臟血管床,使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單純使用多巴胺升壓,則往往需要較大劑量,常 >10 μg/(kg·min),但隨著劑量的增大,多巴胺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心律失常等也越明顯,相比之下,去甲腎上腺素在升壓方面更有優勢。

而針對心源性休克的治療,多巴胺的使用劑量不宜超過 10 μg/(kg·min),否則會喪失強心的作用,並顯著增加外周阻力,明顯不利於休克的糾正。

多巴胺在休克治療中的地位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針對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療,最重要的應為擴容,對於充分液體復甦後低血壓仍不能糾正或者存在危及生命的極度低血壓(SBP<50 mmHg)者,方考慮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目的在於儘快提昇平均動脈壓至 60 mmHg 並恢復全身血液灌注。依據《創傷失血性休克診治中國急診專家共識(2017)》的推薦,首選去甲腎上腺素

2. 感染性休克

對於感染性休克中血管活性藥物的選用,去甲腎上腺素的首選地位早已毋庸置疑。最新公布的國際和國內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中均一致推薦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縮血管藥物首選。

3. 過敏性休克

在過敏性休克中,最重要的搶救藥物為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為α和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除了興奮心臟的β1 受體和血管的α受體,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升高、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外,腎上腺素還可興奮支氣管的β2 受體,使支氣管平滑肌鬆弛,緩解呼吸困難,消除黏膜水腫,並抑制肥大細胞釋放介質。

由於腎上腺素對於氣道無可替代的治療作用,故而指南明確指出腎上腺素為過敏性休克的核心治療藥物。

4. 心源性休克

諸多類型的休克中,治療最為棘手、血管活性藥物選用爭議最大的便是心源性休克。

一直以來,多巴胺因其兼具強心和外周血管收縮作用,被心血管內科醫師所青睞。但 2010 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極大的動搖了多巴胺在心源性休克治療中的地位。

該研究發現兩組心源性休克患者隨機接受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作為升壓治療藥物,28 天的死亡率兩組間並沒有顯著差異(52.5% vs. 48.5%,p = 0.1),而多巴胺組的心律失常發生率卻顯著增加(24.1% vs.12.4%,p

因此,該研究石破天驚地指出:對於心源性休克的治療,縮血管藥物應首選去甲腎上腺素。

該研究結果在心血管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但隨後多名心血管病專家撰文指出該研究在研究對象選擇和研究設計上均存在缺陷,研究結論不可信,並指出:「心源性休克搶救藥物的選擇,通常需要結合患者具體的臨床狀態,將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進行組合,比如強心和縮血管藥物的聯合,希望通過一種藥物的簡單使用來解決問題顯然不科學」。

筆者贊同這種看法。舉例說明,肥厚型心肌病導致的心源性休克顯然不宜使用多巴胺等具有強心作用的血管活性藥物;而嚴重擴張型心肌病導致的休克,相較於去甲腎上腺素來說,使用多巴胺則更為妥當;此外,很多時候,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聯用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大多數需要糾正低血壓的情況下,首選的血管活性藥物應該是去甲腎上腺素而非多巴胺。

部分醫師傾向於首選多巴胺可能是顧及到去甲腎上腺素萬一發生滲漏易導致皮膚壞死。對於此類患者,筆者建議事先評估發生休克的風險,必要時可預先植入深靜脈置管或 PICC 管,以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今日話題

面對低血壓,你會優選用什麼藥呢?

相關焦點

  • 美國指南降壓目標值<130/80 mmHg,我們該何去何從?
    「作為心內科醫生,最讓我驚訝的是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成了美國人眼中的高血壓患者。」這是今天交班以後,我在辦公室聽到最多的一句調侃。
  • 24歲小夥血壓竟高達170/110 mmHg,病因是……
    患者1月餘前入職體檢發現血壓升高,當時血壓150/109 mmHg,至當地醫院就診,診斷高血壓,予硝苯地平1片bid治療無效後加用特拉唑嗪1片bid,血壓仍在150-170/90-110 mmHg範圍波動。患者再次至當地醫院就診,醫生予氫氯噻嗪聯合降壓,行腎動脈超聲和腎動脈CTA檢查。
  • 用電子血壓計測血壓,除了看血壓讀數,還有一個數字你注意了嗎?
    可最近一段時間,張先生經常感覺心慌,有時還喘不上氣,走的路稍多一點就氣喘,結果到醫院一查被診斷為了冠心病。張先生有點想不通,自己的血壓控制的還可以,為啥還是得上了冠心病?臨床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心率高於80次/分鐘,每增加5次/分鐘,發生心梗和猝死的風險就會增加14%;心率大於84次/分鐘的高血壓患者,比心率小於65次/分鐘的患者,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將增加1倍,由此可見控制心率對高血壓患者的重要性。
  • 正常脈壓差20~60mmHg!壓差過大怎麼辦?
    比如,一個健康成年人測量血壓為120/60mmHg,那麼脈壓差就為120-80=40mmHg,處在正常範圍內。 二、脈壓差大,傷腎、傷血管、易中風 通常,人們在測量血壓時往往只注意血壓的高低,很少關心脈壓差的大小,這是不對的。
  • 40歲的男人血壓132/82mmHg正常嗎?年齡對血壓的影響有多大?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有朋友問:40歲的男人,血壓134/82mmHg正常嗎?年齡對血壓的影響有多大?首先要說的是:正常血壓的高低與年齡和性別無關,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的血壓是小於120/80mmHg。
  • 家屬提供的「爆炸性病史」,幾乎誤導了醫生……
    醫生說。我沒有耳鳴,聽力也都還行,不舒服的時候聽別人講話聽得還是很清晰的。王阿姨皺著眉頭,咽了一口水後說,說她氣若遊絲肯定誇張了,但精氣神的確不佳。這樣看來起碼不是梅尼埃病。醫生暗自思忖。那就先量個血壓吧,高血壓低血壓都會導致頭暈的,還有,你發作的時候不是還有心悸麼,心律失常也會導致頭暈的。
  • 原來血壓還可以這麼記!80歲大爺自製的血壓表驚呆了所有人
    前一段看門診時,80歲的吳大爺健步如飛的走了進來,坐下後,掏出2張稿紙遞過來。我仔細一看,不由得驚呆了,旁邊的進修醫生也瞪大了雙眼,嘴裡冒出一連串的「哇塞.......」不少朋友以是否有頭暈來判斷自己血壓是否升高、是否要多吃降壓藥,這種錯誤方法往往會耽誤病情。記得前幾年曾經有一位4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腦出血昏迷送到急診科,一問家屬才知道,患者平時血壓高達240/120mmHg,可是因為沒有症狀,而且患者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又是乾重體力活的,因此不願意吃降壓藥。最後雖然命保住了,可是卻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 我的血壓這麼高,還有救嗎?
    我的血壓這麼高,還有救嗎? 開始他的血壓不太高,130/100mmHg,也沒有當回事。最近5年多血壓開始明顯的升高,平時血壓170/130mmHg,最高達180/140mmHg。醫院裡所有的降壓藥都用遍了,血壓也降不到正常。腦CT、心臟超聲、腎臟超聲等查了個遍,也沒有發現問題。他沒有高血壓家族史,也沒有出現過全身無力、低血鉀的表現。
  • 醫生不開青黴素是因為價格便宜嗎?並非如此
    謠言:醫生不開青黴素是因為價格便宜嗎?但是青黴素不穩定,可以分解為青黴噻唑酸和青黴烯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黴噻唑酸聚合物,與多肽或蛋白質結合成青黴噻唑酸蛋白,為一種速發的過敏源,是產生過敏反應最主要的原因;後者還可與體內半胱氨酸形成遲發性致敏原-青黴烯酸蛋白,與血清病樣反應有關。
  • 44歲大哥眼壓高達80mmHg,醫生直呼罕見
    段教授給患者進行檢查中。紅網時刻8月10日訊(通訊員張楚伊)近日,44歲的楊大哥來到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就診,一路上他頭疼難忍,臉漲得通紅,180幾的大高個疼痛得站都站不穩,護士顧不上排隊趕緊將他扶進了醫生診室,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青光眼科專家段宣初教授為他進行了檢查,當場測得其眼壓竟高達80mmHg,這讓當場的醫生和護士都說實在罕見。
  • 聽醫生講
    你好,我是知心藍醫生。在測量血壓的時候,除了要注意收縮壓也就是高壓,以及舒張壓也就是低壓,另外還需要注意收縮壓和舒張壓之間的差值,醫學上把這個差值叫做脈壓差。正常人脈壓差維持在一個基線水平,太高或者太低都屬於是不正常的。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脈壓差是怎麼形成的?
  • 冬季是高血壓患者相對危險的時候,穩住血壓幾招搞定
    冬天來了,氣溫降低會引起血壓波動,高血壓患者此時要密切關注血壓變化,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降壓藥物,以避免心腦血管意外發生。  首先要明確:高血壓不可怕,但控制不夠後果嚴重。  我國的血壓控制標準:正常血壓值<120/80mmHg;高血壓≥140/90mmHg。  高血壓是一種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疾病負擔高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與年齡成正比。  目前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並不樂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血壓控制不佳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接近200萬。
  • 50到60歲以上的老人,血壓水平多少才算是正常?標準不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年齡大的高血壓患者,越要注意血壓水平。因病情不穩定,還極易誘發其他併發症的危險,在我國比較常見的是心律失常,其中房顫要引起所有人注意。根據數據表明,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心律失常患病率能達到2%,在8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還能夠高達7%以上。
  • 高血壓治療出了新指南,當血壓到了140/90時,用不用吃藥?
    說明了當血壓超過160/100mmHg時,對人體的傷害就已經非常嚴重了。對督促人們關注自身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著積極的意義。三、血壓控制的目標更低了以往大多數的高血壓指南,建議的降壓目標在140/90mmHg以下,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但在新的指南中,把高血壓患者以年齡區分。
  • 去甲腎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應用:何時用?用多大劑量?
    最適血壓目標值?以及面對難治性低血壓需要大劑量NE才能達到血壓目標值時,哪一種方案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除了絕對和相對低血容量,血管張力下降也是感染性休克時低血壓的主要特徵。然而,血管張力下降的程度在不同患者之間表現各異,而且NE作為推薦的首選升壓藥,開始使用的最佳時機尚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確定感染性休克患者開始使用NE的合適時間以及合適的目標血壓。
  • 父母60萬包機送來 患者病情太重接不接?
    我是一個ICU醫生。20多年在監護病房的工作,最明白什麼樣的病人給醫生帶來最沉重的壓力。25歲的小澤由SOS北京救援中心的飛機,從2000公裡外的雲南包機轉運過來。最初當地醫院的楊醫生和我聯繫的時候,我都不覺得這事真的可以辦到。25歲,重症肺炎,「白肺」。
  • 醫生:已禁止為60歲以上患者用呼吸機
    一位在義大利抗疫一線工作的以色列醫生透露,由於人工呼吸機數量有限,他所在的醫院已經不允許為60歲以上的感染者使用人工呼吸機。這也就是說,義大利重災區基本已經放棄對60歲以上重症病人的搶救。在義大利抗疫一線工作的以色列醫生蓋爾·佩萊格據英國《每日郵報》22日報導,目前正在義大利重災區帕爾馬拯救生命的以色列醫生蓋爾·佩萊格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加,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佩萊格透露,根據他在醫院的所見所聞,因為機器數量有限,已經不允許為60歲以上的病人使用人工呼吸機,"呼吸機的數量如此之少,必須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