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人類最大的威脅,與其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消耗著大量的醫療資源,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負擔。為了減輕這一負擔,在5月6日,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制定了全球範圍內適用的《ISH2020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與之前實行的高血壓治療指南相比,最新版本改動較多。
一、高血壓的定義依舊如常
對於高血壓的定義,醫院診室血壓沒有發生變化,與全球大多數國家通行的標準一樣。即是在多次重複測量後,診室收縮壓(高壓)大於等於140mmHg,或是診室舒張壓(低壓)大於等於90mmHg,即可以確診為高血壓。並沒有採用美國版本的130/80mmHg為標準。
在新指南中依然考慮了醫院診室對血壓的幹擾,家庭自測血壓以大於等於135/85mmHg為高血壓標準。如果測量動態血壓,則以24小時血壓平均值大於等於130/80mmHg為高血壓。
二、高血壓分級與以前不同
與以前把高血壓分為三級不同,最新的指南對高血壓分級更為精簡,只分為兩級。以收縮壓140~159mmHg,或舒張壓90~99mmHg為1級高血壓。以收縮壓大於等於160mmHg,或舒張壓大於100mmHg為2級高血壓。取消了180/110mmHg以上為3級高血壓的分級。
這樣分級的方式更容易被人們理解,1級意味著較輕,2級就是嚴重了。說明了當血壓超過160/100mmHg時,對人體的傷害就已經非常嚴重了。對督促人們關注自身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血壓控制的目標更低了
以往大多數的高血壓指南,建議的降壓目標在140/90mmHg以下,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但在新的指南中,把高血壓患者以年齡區分。小於65歲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mmHg,大於65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40/80mmHg。
也就是說,現在血壓控制目標比以前更低了,這個改變會更好地保護高血壓人群的健康。因為在發生心力衰竭、腎功能下降等高血壓併發症時,常需要把血壓控制130/80mmHg以下才能中止疾病的進展。所以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較低的血壓值意味著會得到更大的獲益。
四、140/90mmHg達到了治療標準
新指南指出,在血壓達到或是超過140/90mmHg時,就需要進行降壓治療。而在指南中也明確了改善生活方式屬於第一線的降壓治療手段。包括減少鹽的攝入、健康飲食、限制飲酒、戒菸、控制體重、規律運動、減輕壓力、減少暴露在汙染空氣中以及保暖等措施。
降壓目標為低於130/80mmHg(老年人為140/90mmHg),如果通過改善生活方式無法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以使血壓達標。
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中指出,血壓在正常高值(收縮壓在130~139mmHg,或舒張壓在85~89mmHg)的人群,如果患有腎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高血壓症候群,同樣屬於高危人群。也需要進行治療,使血壓降到130/80mmHg以下。
總結一下,在新的高血壓指南中,與高血壓患者密切相關的就是血壓控制目標更低了。以前血壓達到140/90mmHg的人,只算做剛剛「踩線」,可以考慮不服藥。而現在的血壓控制目標是130/80mmHg,如果生活幹預無效就需要吃藥了。
高血壓新指南是治療時的重要參考,但具體治療時不能「紙上談兵」,仍要以臨床醫生的判斷為主。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用藥過程發現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或是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您身邊的藥劑師。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