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太重要了!
52歲女性,我們叫王阿姨吧。
這幾天有頭暈,嚴重的時候天旋地轉感,看東西都在旋轉,眼睛都不敢睜開,伴有噁心、心悸,受不了了,趕緊去了當地醫院。
初診
醫生簡單問了些情況,王阿姨難受的很,很多問題都是兒子小王幫忙回答的。
王阿姨偶爾也能插幾句嘴,說她的這個頭暈,不是這幾天才有,好幾年了,反反覆覆,時好時壞,這兩天又發作了。以前在診所輸液後,能夠好一些。
醫生沉吟了一會,說頭暈的病因非常非常多,沒有確診之前用藥是不夠謹慎的。尤其是你這種頭暈,伴有天旋地轉感,其實應該叫做眩暈。可能是耳朵前庭系統的問題,也可能是血管、大腦、心臟的問題,短時間內說不清楚。
得做些檢查。
最常見的就是梅尼埃病,是耳朵內耳的淋巴代謝失調導致內耳膜迷路積水導致的,發病起來非常難受,天旋地轉、噁心、出冷汗、聽力下降、耳鳴、眼球震顫等等,沒辦法治癒,但是可以藥物控制。醫生說。
我沒有耳鳴,聽力也都還行,不舒服的時候聽別人講話聽得還是很清晰的。王阿姨皺著眉頭,咽了一口水後說,說她氣若遊絲肯定誇張了,但精氣神的確不佳。
這樣看來起碼不是梅尼埃病。醫生暗自思忖。那就先量個血壓吧,高血壓低血壓都會導致頭暈的,還有,你發作的時候不是還有心悸麼,心律失常也會導致頭暈的。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心臟泵血出問題,大腦一旦缺血都會出現頭暈的。拉個心電圖吧。
結果心電圖幾乎是正常的,就是心率偏快一點而已。血壓也基本正常,140/80mmHg,遠遠談不上太高或者太低,不至於出現頭暈。
醫生再問了些問題,又做了些簡單檢查,甚至眼睛的檢查都不放過,王阿姨的兒子有些疑惑,說醫生,我媽是頭暈,為什麼要檢查眼睛呢。
他當然想不明白。事實上,一些患者如果有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等,都可能導致頭痛、頭暈。另外一些人長時間看電視、看電影、看電腦等用眼時間太長,都可能導致頭暈。
初步看起來,患者眼睛也是沒問題的。
還沒用藥,患者似乎頭暈好一些了,也沒那麼想嘔吐了,臉色也好看一些了。
醫生把檢查單遞給小王,說先去檢查吧,大腦血管的B超、頸椎X光片、腹部B超等等都做一個。看看到底是哪裡的問題。
還有這個,頭顱CT也要做。醫生說。
CT也做嗎?小王有些猶豫。他擔心的是費用問題,另外,聽說CT有輻射,自己姑母前年肺癌去世了,也擔心自己媽媽會有問題。
CT也要做,這是肯定的。醫生斬釘截鐵地說。一些腦出血、腦梗死的患者,也可能出現頭暈、噁心等,雖然你媽媽以前沒有高血壓病史,腦出血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也有很多人是非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必須得排除這個可能性。否則腦出血了都不知道,我還給你用活血化瘀藥,那會出大麻煩。
經過醫生解釋,小王算是理解了,拿著單去交錢。
結果做完了,顱腦CT沒問題,這是好事,急診科醫生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倒是頸椎有些問題,報告說頸椎間盤有些突出,而且雙側頸總動脈、椎基底動脈稍微狹窄,肝膽胰脾沒問題。
醫生跟王阿姨說,頸椎、大腦動脈的問題也可能會導致你這個頭暈的,尤其是椎基底動脈狹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嚴重時會導致頭暈,這很常見。
得到病因後,醫生給患者用了些疏通血管、活血的藥物,頭暈的症狀進一步緩解了。
這錢花的值,小王舒了口氣。
復發
沒想到之後幾天,王阿姨仍反覆有頭暈發作,這下她學精明了,不去醫院,直接到當地診所,告訴醫生,自己就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用些疏通血管的藥物就會好了,醫生簡單了解情況後,也同意這個診斷,便給用了些藥物。
效果的確不錯。不能說藥到病除吧,最起碼用藥後沒再加重,緩慢緩解。
這天,情況突然不一樣了。
這天起床時,王阿姨又覺得頭暈厲害,伴有噁心,還嘔吐了一次,心悸,覺得心跳特別快,心臟砰砰砰的似乎要跳出來了,伴隨全身出冷汗,這樣的感覺跟之前差不多,差別就是似乎更重一些。
又去了診所輸液,但這次效果並不好。王阿姨通知了小王,小王只好帶著她再次來到醫院,前段時間給他媽媽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醫院。
換了個醫生,人家說病情有些複雜,得辦理入院。
王阿姨一想,這個毛病老是反覆反覆,難受的很,住院也好,一次性解決問題。於是同意住院。
收入了神經內科。
入院診斷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基底動脈是人體大腦裡面一根很重要的血管,負責給大腦組織供血供氧,如果它狹窄或者出了問題,導致供血不夠大腦使用,那麼大腦功能勢必會障礙,比如出現頭暈、噁心等,嚴重的甚至會有短暫昏迷。
入院常規抽血化驗,沒想到發現了大問題。王阿姨嚴重貧血,血紅蛋白僅有58g/L(參考值120-150),90以上屬於輕度貧血,60-90中度貧血,60以下就是重度貧血了。
嗯,急診科竟然漏掉了這項檢查。事實上不是急診科漏診,而是病人聽說要住院,住院那肯定要抽血啊,所以在急診科的時候就不給抽血了,說等著入院一塊抽。醫生也答應了,什麼病人都見過,什麼樣的要求都有。
神經內科醫生重新評估了患者的病情,這可不能大意,要知道單純這麼嚴重的貧血都可能導致頭暈的了。問題是,為什麼會有貧血呢?更關鍵的是,患者血紅蛋白丟失了這麼多,到底是長期緩慢丟失的,還是短期內丟失的呢?
這幾天有嘔血或者大便出血麼?醫生問病人。病人此時頭暈似乎又好了點,說都沒有,回答的很乾脆。
有痔瘡麼?平時會大便出血麼?醫生進一步問。
有過痔瘡,但出血不怎麼厲害,偶爾會出點血。患者繼續說。
月經還有麼?還正常嗎?平時月經量多不多?醫生再問。要知道,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患者丟失血液過多而造成嚴重貧血。
王阿姨尷尬地笑了笑,說還有月經,但怎麼知道量多還是少呢,都差不多吧,一直都這樣,不算多不算少。
醫生解釋說,一般一次月經量是20-60ml,超過80ml算是月經量過多了。王阿姨稍微想了想,說那我的還好。
這時候小王插嘴了,說原來我媽貧血這麼嚴重啊。他神情有些嚴峻,顯然被這個結果嚇到了。接著又說,這個貧血跟蠶豆病有關係麼,我舅舅就有蠶豆病,去年也因為這個發生嚴重貧血,當時都住ICU了。
小王似乎無意中的一句話,直接把醫生給聽蒙了。過了幾秒鐘,醫生才回過神來,訓斥小王,說你們家有這麼重要的病史,為什麼不提前跟我們說呢。蠶豆病是會溶血的,紅細胞會被破壞掉的,自然會嚴重貧血了。
小王有些委屈,說你們也沒問我啊。
醫生緩下心來,他也不想指責家屬,只不過剛剛一下子激動了,竟然漏掉了這麼重要的線索,實在懊惱。
於是醫生反覆問患者到底這幾天有沒有吃過蠶豆。患者努力回憶,一直想不起來在哪裡吃過蠶豆,只好告訴醫生,自己並沒有吃過蠶豆啊。
但這仍免不了醫生對她患蠶豆病的懷疑。
病史太重要了,家族史也很重要。有些時候,僅僅依靠病史就能診斷一個疾病。這些都是有血的教訓的。
趕緊讓血庫配血,給患者輸2個單位紅細胞,先緩解貧血再說。醫生說。
輸了紅細胞後,複測患者血紅蛋白升至了65g/L。
再次診斷
上級醫生聽說有蠶豆病患者,趕來查房。
看過病人後,回到辦公室,上級醫生搖頭,說這個不像蠶豆病,先別著急。
年輕的管床醫生低著頭,等上級教誨。
蠶豆病最根本的本質是什麼?溶血啊。患者紅細胞膜被破壞了,紅細胞破裂了,自然紅細胞裡面的物質會漏出來,比如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經過代謝後會變變成膽紅素,過多的膽紅素堆積,肝臟清除代謝不過來,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就多了。這時候我們抽血化驗肝功能,會顯示膽紅素明顯升高的。患者的膽紅素明顯升高了麼?上級醫生問。
管床醫生囁嚅著說,高了一點點。此時此刻,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自己診斷蠶豆病太草率了。
高了一點點,那不作數。很多原因都會導致膽紅素升高,如果真的是溶血,那麼膽紅素應該升的很明顯的。另外,多處的膽紅素會通過尿液排出來,尿液裡面對應的指標也會高才對,尿液看起來會跟醬油一樣,但我看這個尿常規基本是正常的啊。上級醫生語重心長地說。
更何況,如果真有膽紅素血症,多餘的膽紅素會沉積在患者皮膚、鞏膜,會表現皮膚發黃、鞏膜發黃,但我第一眼看這個患者,皮膚還是正常的膚色,不見得有黃疸啊,所以第一印象這個病人不是溶血。
管床醫生連連稱是。
最後,患者似乎也沒有溶血的表現,比如沒有發熱、腹痛、腰痛等等,只有一個頭暈,這很不正常吧,是不是?上級醫生微笑著問。當然,這些對話都是在查房後在辦公室問的,不會在病人床邊問,那就太丟人了。
更重要的是,患者自己不承認吃過蠶豆,我們不能因為她哥哥有蠶豆病就推斷病人也有啊,這個邏輯說不通。
綜上,患者不支持蠶豆病。如果要明確排除,我們可以做個G-6PD測定就可以了,只要這個值明顯降低,就是有問題的,否則就是正常的。但是,輸血是正確的,任何原因只要嚴重貧血都可以輸血,這沒問題。上級醫生終於認可了一點。
確診
我們還是把目光重新對焦患者的嚴重貧血吧,這麼嚴重的貧血的確可能會導致頭暈了,當然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導致的,還要排除其他可能性。但我們先搞清楚貧血的原因再說。
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有三種,一個是丟失血液,一個是溶血,另一個是造血不足。現在患者基本排除溶血可能,剩下要麼是造血不足,要麼是丟失血液,我個人更傾向於患者是丟失了血液導致的貧血。上級醫生說。
既然患者沒有月經過多,沒有痔瘡出血等情況,那我們還是要考慮有沒有消化道出血可能,人體消化道出血了是很容易漏掉的,而且不一定會有明顯的便血嘔血,可能僅僅有黑便而已。
患者可能自己也沒留意,拉了黑便可能也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回頭看看自己的大便長啥樣的。上級醫生笑著說,氣氛一下子輕鬆了不少。
留個大便隱血試驗吧,看看大便裡面有沒有血液。另外,聯繫消化內科,做個胃鏡、腸鏡看看,如果有消化道出血,應該能看到端倪的。
患者這兩天都沒有解大便,所以沒有查到隱血試驗。管床醫生低聲解釋說。他自己其實也知道大便隱血的重要性,無奈醫囑開了2天,患者都沒有大便,沒辦法做這項檢查。
當天下午,患者終於拉了一次大便。
小王喊管床醫生過來看,這是管床醫生吩咐的。管床醫生過來看了後,心裡暗暗叫苦,大便黑乎乎的,看來患者真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啊,而且是上消化道出血。
你媽媽這幾天有吃過什麼動物血液麼,比如喝過豬血麼?或者吃過什麼補鐵的藥物或者保健品麼?管床醫生問小王。
沒有啊,我媽這幾天吃的比較少,都是白粥為主。小王說。
管床醫生心裡差不多有底了,說我們先做胃鏡吧,等結果出來再說。你媽媽這個反覆發作的頭暈,我們分析過了,不一定是蠶豆病,更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導致的,長期的消化道出血會導致貧血的,而每一次出血都可能會導致頭暈,貧血也會導致頭暈。
你以前有過胃痛、腹痛、呃逆、腹脹等不舒服麼?管床醫生問病人。
患者搖搖頭,說平時沒這些毛病啊,胃口也還不錯,不會有胃痛等表現。
管床醫生沒再說話了,說明天做完胃鏡後我們再看吧。
當天晚上開始腸道準備,第二天順利做了胃鏡。
胃鏡結果馬上到了管床醫生手上。
十二指腸潰瘍並出血,部分已經癒合。
果然是消化道出血啊。管床醫生一拍大腿,既有些興奮激動,又免不了懊惱,都怪自己大意了。
管床醫生找到患者,說明確了貧血、頭暈的病因,應該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導致的。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的,可能是發作性的,一旦活動性出血,大腦可能會反射性發生缺血,從而導致頭暈,而且會有心悸、出汗等表現,等出血自己停止了,症狀就會減輕了。
現在回想起來,患者當初頭暈都是用活血化瘀的藥物,那真的是兇險異常啊。活血化瘀的藥物可能對椎基底動脈缺血有幫助,但是對於消化道出血而言,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患者的十二指腸潰瘍也隱藏的夠深。一般人十二指腸潰瘍,都會有腹痛、噁心、反酸等表現,尤其是夜間睡覺的時候發生腹痛,因為那時候肚子餓了,所以會有腹痛,稱之為飢餓性疼痛,呈周期性的,時好時壞。
十二指腸/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出血止不住,可能就要手術治療。但現在看起來,還不至於手術那個地步,我們先讓消化內科會診,吃些藥再說吧。醫生說。
聽了醫生這麼說,患者終於安定一些了。
好轉
經過1個月的治療,患者再無頭暈症狀,也沒有黑便了。後來複查血紅蛋白,幾乎升至正常。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有研究表明大概10%的人會有消化性潰瘍,全球60億人算的話,大概6億人會有這個病,所以一定要重視。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非甾體抗炎藥(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生活及飲食不規律、工作及外界壓力、吸菸、飲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王阿姨估計就是生活和飲食不規律導致的,因為她經常打麻將,總是飽一頓餓一頓這樣,有時候晚上10點才吃晚餐,時間長了,都容易傷到胃和十二指腸,導致功能紊亂,繼而發生潰瘍。
管床醫生再也不能怪患者提供了「爆炸性病史」而導致誤診,只能怪自己分析不夠細緻。醫學這條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可能說永遠不犯錯誤,只能說儘量別犯錯誤吧。
來源:公眾號「聽李醫生說」
作者:李鴻政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來源:醫學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