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為什麼讓家屬陪同,醫生卻出去?難道是害怕輻射?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醫學技術也發展迅速,不需要開刀就能看清體內情況了解患者病情,藉助儀器進行觀察,利用影像學發現病灶,許多人都以為CT與核磁共振是一個檢查項目,其實不然,兩者有著明顯區別。
CT屬於斷層成像,簡單來說就是射線掃描人體,穿透這個斷層後到對面有一個接收射線的機器接收剩餘能量,入射和出射這兩組能量的數據經過後臺計算機處理可以得到一些係數,再經過轉化等複雜處理將其轉化為圖像,就是最終的CT成像。
核磁共振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具有奇數質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內在的性質:核自旋,自旋角動量。核自旋產生磁矩。NMR觀測原子的方法,是將樣品置於外加強大的磁場下,現代的儀器通常採用低溫超導磁鐵。
我們額外施加電磁場來幹涉低能態的核自旋轉向高能態,再回到平衡態便會釋放出射頻,這就是NMR訊號。利用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進行分子科學的研究,如分子結構,動態等。客觀來說,核磁共振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許多人都只是出於擔心以及恐懼。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造成核洩漏,因此許多人第一反應都認為「核」這個東西會對人體內部結構產生巨大破壞,談「核」色變,因此後來大家慢慢的就將「核」字去掉,只說「磁共振檢查」,不知道這個稱呼有沒有令你感覺到舒服一點?
磁共振主要是利用影像醫學新技術對身體進行檢查,雖然名字中含有「核」字,但這項檢查並沒有輻射危害,相對來說更加安全一些,而且還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軟組織解析度高,圖片更清晰的特點。
CT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種臟器的檢查,就算體內有鐵器等物質也可以,而核磁共振不能適用於全身臟器,他對軟組織的解析度比較高,更適用於頭部、腹部以及血管和神經等軟組織系統。
在進行核磁共振時醫生通常不在患者身邊陪同,若有身體行動不便的患者要做檢查,可以允許家屬進行陪同,但他自己是不在裡面的,曾有傳言說是因為有輻射而醫生害怕輻射所以選擇躲出去。
前面已經提到核磁共振並沒有輻射,不會對人體造成這類影響以及危害,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那是什麼原因呢?
醫生離開檢察室是去電腦室上觀察檢查所形成的圖像,核磁共振有電磁波幹擾,放在檢查室內會受到幹擾,現在餘生資源緊張,如果放兩個醫生一個負責檢查一個負責觀察電腦屬於浪費資源,所以一般情況下都只會安排一位醫生進行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身體佩戴鐵器、體內留有金屬支架等人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若衣服上含有金屬食物也需要摘除再進行檢查。
核磁共振比ct更加精密,同時沒有危害,大家不要過於擔心。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