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檢測設備被搬上了廣大群眾的視線當中,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其中「老大哥」CT和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核磁共振是病患接觸和使用較多的兩種設備了。
但大家都知道的是,CT的輻射較強,不適合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使用,而核磁共振副作用小,對人體幾乎無害,那為什麼還不淘汰CT呢?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認識一下CT和核磁共振。
CT的學名也叫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即利用精準的X、Y型射線與超聲波通力協作,對人體內部進行掃描。作為影像學檢查中的老大哥,CT早在1967年就有了初代模型,1972年正式投入到醫學當中使用,經過時間不斷發酵,如今的CT已經經歷了數代變遷與改革,已經是具有成熟功能的檢測儀器,具有掃描迅速,成像清晰,出片快的優點,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疾病檢查當中。
但相信大家一定也見過,在CT機房前通常都會有一個黃色的輻射警告。沒錯,CT所發射的射線具有很強的輻射性,會讓人體暴露在危險的電離輻射下,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所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對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會儘量避免使用CT。
而核磁共振,則是通過人體內所蘊含的磁場,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引起人體內磁場的共鳴,通過對某一頻率的吸收分析來對人體內部進行造影。作為一種新興的檢測手段,核磁共振具有成像清晰,檢測部位廣泛,對人體無害等特點,也是廣泛應用於現代醫學當中的檢測儀器,但既然如此,為什麼CT還沒有被淘汰呢?
CT作為影響檢測學的「鼻祖」,自然也是有一定優勢可言的。相比過程冗長的核磁共振,CT的檢測速度更加迅速,一分鐘就能對病灶進行檢測分析,對於突發性的腦梗、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有著更好的優勢。而由於核磁共振機造價過高,檢測速度慢,是無法完全滿足我國如此高的人口基數的治療需求,而價格也相對過高,無法在人群中完全普及。
同時,核磁共振是經由磁場來對人體進行檢測的,在檢測的過程中,要求病患禁止攜帶鑰匙、手機等物品。可有的病人體內如果有心臟起搏器、因骨折而插入的鋼釘、鋼板等就會影響檢測,進而導致檢測失靈,而CT則沒有過多禁忌,這點是磁共振不能比較的地方。
說到這,你知道CT為什麼不能被核磁共振完全取代了嗎?其實CT和核磁共振兩種檢測方式,都是現代醫學當中物美價廉的檢測手段,兩者各有利弊,相互之間無法代替,分工合作,妥當使用現代技術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才能讓醫療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