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8-02 精準醫療

作為哺乳動物嗅覺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嗅上皮(MOE)的主要作用是感知外界氣味分子,其嗅覺神經細胞具有終身再生能力。MOE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表觀遺傳因子對於多變環境下的MOE內嗅覺神經細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機制仍不清楚。


2020年7月17日,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振山教授團隊在EMBO Reports發表了題為「The microRNA/TET3/REST axis is required for olfactory globose bas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ale behavio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miR200/TET3/REST 信號傳導軸在嗅覺介導的雄性小鼠行為和嗅上皮嗅覺神經元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研究採用CRISPR/Cas9、RNAi、AAV病毒包裝等方法,獲得了多種基因敲低小鼠,系統闡述了成年小鼠MOE組織中miR-200b/a的嗅覺功能,發現MOE組織內miR-200b/a表達降低後,雄性小鼠表現攻擊和交配行為缺陷;Mash1標記的球形基底幹細胞增殖加強,嗅覺神經元分化能力減弱。並進一步發現miR-200b/a靶向TET3,且TET3與REST相互作用,共同調控嗅覺介導的行為和MOE組織神經分化過程。在miR-200b/a敲低小鼠上同時敲低TET3或REST,能夠恢復單獨敲低miR-200b/a所導致的雄性行為缺陷和嗅覺神經細胞發育異常,從而揭示了miR200/TET3/REST 信號傳導軸在嗅覺介導的雄性小鼠行為和嗅上皮嗅覺神經元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作用。這一研究成果增進了我們對嗅覺分子機制的了解,對嗅覺相關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王振山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楊棟,通訊作者為王振山教授。


原文連結

https://www.embopress.org/doi/epdf/10.15252/embr.201949431


製版人:琪醬


歡迎關注精準醫學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方法1:微信查找(精準醫學)。方法2:加微信公眾號(precismed)。

相關焦點

  •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近日,齊魯工業大學藥學院/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呂翠博士,昆士蘭大學醫學院餘迪教授和山東中醫藥大學魏盛教授開展合作研究,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的雜誌《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
  • 科學家揭示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以往的研究發現,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後杏仁核對雄性小鼠的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調節機制
    對MPN腦區進行損傷、清除、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抑制都可以持續地抑制雄性小鼠的性行為,然而補充性激素、電刺激、化學遺傳、光遺傳學激活均可以促進交配行為。另一方面,研究還發現腹內側下丘腦(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vl)在雄性之間的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作用。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但是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Vglut2和Vgat為代表的皮層下結構對於下丘腦腹內側核的投射對攻擊行為的影響,關於皮層上結構對於其的輸入及功能還知之甚少。該研究通過病毒示蹤結合腦片電生理記錄,及早基因染色,光纖記錄及化學遺傳學操縱等技術方法,探索了後杏仁核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興奮性投射在雄性小鼠攻擊行為過程中的雙向調控作用。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的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並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
  • 抓住嗅覺發育的黃金時期,讓你「一嗅千裡」
    之後,他們利用腺病毒示蹤法、組織透明、基因標記、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等技術手段發現在嗅覺發育的關鍵期存在一群導航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到達特定終點的嗅小球前會在不同嗅小球間迂迴穿梭,並在較短的生命期內出現旺盛的軸突生長現象(P3-P7),之後逐漸收斂消失,經歷軸突「修剪」和聚合過程,最終形成特定的投射模式,為其他OSN提供生長投射通路。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雄性好戰?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 | Paper Alert
    近日,來自中科院神經所的許曉鴻團隊發現,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乳頭體核(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PMv)的一類特異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元PMvᴰᴬᵀ⁺,在感知與雄性小鼠相關的信息和調控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新轉基因小鼠可用嗅覺感知光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導,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培養出一種能「聞」出光線的小鼠,為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嗅覺功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雄性好戰?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近日,來自中科院神經所的許曉鴻團隊發現,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乳頭體核(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PMv)的一類特異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元PMv,在感知與雄性小鼠相關的信息和調控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浙大團隊揭示神經膠質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和調節嗅覺適應性新機制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分,對於神經元的發育、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其功能異常直接導致各種神經精神性疾病。相對於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一般不形成典型的神經突觸結構、細胞膜電興奮性比較低,因此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惰性」的組織,通過對神經元的支持、保護和營養等方式發揮作用。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小鼠Sry基因座對於雄性性別決定至關重要
    小鼠Sry基因座對於雄性性別決定至關重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46:41 日本大阪大學Makoto Tachibana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神經幹細胞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建立的神經幹細胞系絕大多數來源於鼠,而鼠與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種屬差異;神經幹細胞的來源不足;部分移植的神經幹細胞發展成腦瘤;神經幹細胞轉染範圍的非選擇性表達及轉染基因表達的原位調節等等。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1.Nature:重磅!
  •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小鼠大腦神經元連接圖譜繪製取得新進展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期完成繪製1000多個小鼠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圖譜,若這些神經元端對端放置將長達80多米。  一種完整的神經迴路圖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是如何連接,以及信息如何通過神經迴路進行傳播。研究人員開發的算法和軟體為科學家們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路徑提供了便利,縮短了耗時。雖然這些初步數據提供了關於小鼠大腦如何連接的新線索,但小鼠大腦(含有大約7000萬個神經元)的大部分區域仍是未知狀態,對整個大腦的連接系統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需要追蹤大約10萬個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