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2020-09-22 brainnews

2020年9月21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euron》在線發表論文,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的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並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

利用鈣信號記錄系統,許曉鴻研究組發現腹側乳頭體前核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細胞(PMvDAT)在小鼠嗅聞成年雄鼠尿液時強烈響應,而對於去勢雄鼠、雌鼠、幼鼠以及大鼠的尿液則反應很小。當利用藥理遺傳學方法抑制PMvDAT神經細胞時,雄性小鼠失去對於雄鼠尿液的辨識能力,相應的,對於雄性入侵者的攻擊行為也顯著下降。而激活這群PMvDAT細胞則增加對雄性小鼠的攻擊。

進一步,研究組利用陽離子通道(Trpc2)基因敲除小鼠,破壞犁鼻器的嗅覺信號傳遞,發現在基因敲除的雄性小鼠中,PMvDAT細胞對於雄性小鼠尿液的反應顯著降低,說明PMvDAT細胞整合來自犁鼻器的嗅覺信息。隨後,利用病毒示蹤,鈣信號記錄和藥理遺傳學方法,研究組發現並證實來自犁鼻器的雄性小鼠尿液信號通過腹側終紋床核傳遞到PMvDAT細胞。以上結果表明PMvDAT細胞特異性地編碼同類雄性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的發生。

該研究解析了雄性動物相關信息傳輸至下丘腦並引起攻擊行為的細胞和環路機制,為進一步研究性別特異性嗅覺信息處理、性別特異性行為的調控以及性別感知和意識的神經基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項研究工作在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許曉鴻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陳愛曉完成,實驗室成員嚴晶晶、張雯、王蕾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過程中得到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竺淑佳研究員,竺淑佳實驗室管家宋楠以及徐春研究員的大力支持。本項目得到了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上海市的資助。


圖註:處理嗅覺信息並調節雄性攻擊行為的神經環路。

VNO:犁鼻器,AOB:副嗅球,v-BNST: 腹側終紋床核,PMv:腹側乳頭體前核。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0)30656-5

報導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微

相關焦點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科學家揭示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那麼,動物感知性別進而採取相應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是怎樣的呢?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揭開了謎底。,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為了進一步了解相關神經機制,許曉鴻團隊展開了一系列實驗。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雖然已有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然而,對於內側視前區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描述性或者損傷性實驗上,缺乏精確的功能學層面的研究,因此對於內側視前區是否調控雌雄行為差異以及其行為調控的神經機制我們一直都不清楚。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許曉鴻課題組利用最新的光遺傳學和光纖記錄等研究方法,同時在雌雄小鼠中系統性地探究了內側視前區神經活動和性別二樣性行為輸出之間的關係(圖一)。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2020年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後杏仁核中向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的興奮性神經元門控攻擊行為》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已經提出了大細胞和小細胞的催產素(OT)神經元可以服務於社會信息處理的兩個並行流,這些流允許單個分子編碼多種不同的行為學上不同的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中特定領域的障礙,用於社會信息處理的並行迴路的存在對於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發病機理將具有重大意義。
  • 雄性好戰?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 | Paper Alert
    近日,來自中科院神經所的許曉鴻團隊發現,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乳頭體核(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PMv)的一類特異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元PMvᴰᴬᵀ⁺,在感知與雄性小鼠相關的信息和調控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
    現在,通過運用大腦成像和單神經元記錄(single-neuron recording)技術對恆河猴進行研究,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曹穎(Doris Tsao)和同事終於破解了靈長類動物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搞清楚了「面部識別塊」中每個神經元對某一特定面部特徵進行編碼時產生的電信號的特徵。
  • Neuron:王偉/唐世明 等解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目前在靈長類視覺大腦腹側通路中,從初級視皮層(V1),途徑紋外皮層(V2和V4),到顳側皮層(IT)的各個視覺腦區,都發現了編碼色彩的神經元。但是色彩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觀層面上的顏色認知空間,根本不清楚。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PCH具有表型的多樣性,其共同特徵包括腦橋小腦發育不全、萎縮以及運動障礙。其中部分患者出生後會表現出進行性加重的小頭畸形和不同程度的腦室擴大、嚴重的認知障礙以及癲癇。此外,PCH也有遺傳的異質性,目前研究發現了多個基因的突變可以致病,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幾個通路上,包括DNA修復、蛋白質翻譯、線粒體功能以及細胞的基礎代謝等【2】。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解析豆科植物的育性調控,西雙版納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在其菸草逆轉座子Tnt1插入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一個雄性不育突變體empty anther1(ean1)。它表現為營養期植株生長正常,而生殖期雄性不育。遺傳學分析顯示ean1為單基因隱性突變導致的。顯微鏡觀察發現ean1突變體表現為花粉缺失的空花葯表型。
  • 雄性好戰?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近日,來自中科院神經所的許曉鴻團隊發現,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乳頭體核(ventral premammillary nucleus,PMv)的一類特異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元PMv,在感知與雄性小鼠相關的信息和調控攻擊行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頂刊腦訊-第46周 神經編碼的抽象幾何學
    2、Cell | 視覺皮層GABA能神經元的重新分類3、Cell | 神經編碼的抽象幾何學機制4、Nature |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5、Nature | 初級視皮層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
  •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研究發現次級運動皮層的行動選擇信息和感覺歷史信息受到任務需求的動態調控,在靈活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包括各式各樣的刺激、物體和事件。能夠根據刺激和行為意義的相似程度進行分類歸納,以便概括地指導行為,是人類和動物生存所必需的一種基本而重要的認知能力。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壽命的延長應以延緩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為前提。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人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