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11-29 BioArt生物藝術

神經退行性病變(Neurodegeneration)不僅會在成年人中出現,在一些病例中,神經元的退變也可以出現在嬰幼兒期甚至是胚胎期。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PCH) 就是這樣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PCH具有表型的多樣性,其共同特徵包括腦橋小腦發育不全、萎縮以及運動障礙。其中部分患者出生後會表現出進行性加重的小頭畸形和不同程度的腦室擴大、嚴重的認知障礙以及癲癇。此外,PCH也有遺傳的異質性,目前研究發現了多個基因的突變可以致病,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幾個通路上,包括DNA修復、蛋白質翻譯、線粒體功能以及細胞的基礎代謝等【2】

哺乳動物的絕大多數基因都含有至少一個內含子,而且絕大部分多外顯子(multi-exon)基因都會發生可變剪切。正確的RNA剪切對於基因的表達是必須的,這是細胞信息流從轉錄到翻譯的重要中間步驟。在細胞內,RNA的剪切是由一個由多個蛋白和小RNA分子組裝成的RNA剪切體(spliceosome)實現的【3】。RNA剪切體需要在pre-mRNA上經過多步組裝形成成熟的複合體,最終完成剪切反應:剪掉內含子、連接外顯子,最後生成攜帶有連貫信息的成熟mRNA。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個基因的剪切位點突變通過幹擾RNA剪切而導致疾病,而編碼RNA剪切體的組分基因突變導致人類疾病卻很少被報導【4】

2020年11月20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oseph Gleeson課題組和英國利茲大學Eamonn Sheridan課題組合作在Neuron上發表了題為Mutations in Spliceosomal Genes PPIL1 and PRP17 Cause Neurodegenerative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with Microcephaly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編碼RNA剪接體組分的基因亞效突變也可以導致這類神經退行性病變,並且揭示了一個脯氨酸異構酶在RNA剪切體中主要發揮支架蛋白而非催化酶的作用。

該研究首先通過全外顯組或全基因組測序,在10個不同的家系裡的18例患有腦橋小腦發育不全並伴隨小腦畸形的病人中鑑定出PPIL1PRP17基因的純合(homozygous)或者複合雜合(compound heterozygous)突變。這些病人大多都伴隨癲癇症狀,並且一部分病人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死亡。PPIL1PRP17都編碼RNA剪切複合體的組分,它們在RNA剪切反應開始之前被募集到成熟前複合體中,並一直作用到剪切反應結束。體外實驗發現病人的突變或影響蛋白的穩定性,或影響其與其他剪切複合體蛋白的相互作用。

圖1. PPIL1的隱性突變可以導致PCH

PPIL1在小鼠胚胎中廣譜表達。完全敲除PPIL1PRP17的小鼠呈現出早期胚胎致死的表型,而兩種PPIL1病人點突變敲入(knockin)的純合突變(homozygous mutants)小鼠可以存活到出生,並且表現出與病人類似的表型。在胚胎期,突變小鼠的腦中可以觀察到大量神經元細胞特異性凋亡,並且伴隨著神經幹細胞數量的減少。

圖2.

接下來作者嘗試探究PPIL1和PRP17對於RNA剪切是否是必須的。研究發現缺少PPIL1的細胞和腦組織都有大量基因可變剪切的改變。與對照相比,在胚胎期的突變體大腦組織中,作者一共發現了3797個顯著的可變剪切變化,涵蓋了2314個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顯著改變的RNA剪切主要集中在長度短、GC含量高的內含子上,或者是在弱的剪切位點上。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顯示剪切顯著改變的基因主要與細胞的基礎生命代謝相關,包括了蛋白翻譯和DNA修復等。缺少PRP17的細胞也表現出RNA剪切和細胞增殖的缺陷,而表達病人的突變蛋白並不能夠逆轉這一變化。

PPIL1編碼一種脯氨酸異構酶,這種酶可以催化含有脯氨酸的肽鍵(X-Pro)順式和反式的變化速度,從而能夠促進底物蛋白的構象變化。在RNA剪切反應中,一共有八個不同的脯氨酸異構酶被募集到剪切複合體中【5】。但是,它們的底物蛋白是什麼,以及它們是不是通過發揮催化功能來調控剪切反應仍然不清楚。

作者接下來嘗試研究PPIL1調控剪切的功能機制。在多個RNA剪切體的cyro-EM結構中【6】,作者發現PPIL1的酶活中心能夠結合PRP17蛋白的Gly94-Pro95肽鍵,並且體外實驗發現PPIL1可以催化PRP17肽鍵構象的變化,從而證明了RNA剪切複合體中第一對脯氨酸異構酶和其底物蛋白。

圖3

最後,作者探究PPIL1作用於PRP17的催化功能對於RNA剪切和大腦發育是不是必須的。有意思的是,在細胞和小鼠中,不管是導致PPIL1酶活失活的突變(Arg55Ala)還是破壞掉PRP17 Gly94-Pro95的突變(Pro95Ala)都沒有導致任何神經凋亡的上調,大腦發育的缺陷,或者RNA剪切的變化。這些結果說明PPIL1在RNA剪切體中主要行使支架蛋白作用。

綜上,該研究發現編碼RNA剪切體核心蛋白組分的基因的部分功能缺失可以引起大量基因的可變剪切變化,並導致神經元的大量凋亡。這一研究第一次將RNA剪切複合體功能缺陷與人類小腦畸形和腦橋小腦發育不全疾病聯繫起來。此外,該研究也揭示了一種脯氨酸異構酶在RNA剪切體中主要發揮支架蛋白而非催化的功能。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10.035

參考文獻

1.Cassandrini D, Biancheri R, Tessa A, et al.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genetic studies. Neurology2010;75:1459-64.

2.Synofzik M, Puccio H, Mochel F, Schols L. 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s: Paving the Way toward Targeted Molecular Therapies. Neuron2019;101:560-83.

3.Shi Y.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splicing by the spliceosome. Nat Rev Mol Cell Biol2017;18:655-70.

4.Singh RK, Cooper TA. Pre-mRNA splicing in disease and therapeutics. Trends Mol Med2012;18:472-82.

5.Rajiv C, Davis T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sights into Human Nuclear Cyclophilins. Biomolecules2018;8.

6.Zhan X, Yan C, Zhang X, Lei J, Shi Y. 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Science2018;359:537-45.

相關焦點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套用《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的口頭禪來介紹現在的相分離領域,可以說是「飛向宇宙,浩瀚無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我們可能在早上夢醒時分刷新推送發現新的小領域中的大分子被發現存在相分離現象,從頭髮絲兒到紡錘體、從應激脅迫小體到神經退行性疾病,各個領域的相分離現象層出不窮。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神經原纖維纏結中大腦中異常tau蛋白的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特徵,但它也累積在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慢性創傷性腦病和其他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準確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挑戰性,需要訓練有素的專家。西奈山計算和系統病理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並使用精確信息平臺,將強大的機器學習方法應用於使用來自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的組織樣本製備的數位化顯微鏡載玻片。
  • 科學家發現與早發性痴呆有關的白細胞突變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對一種超罕見的早發性痴呆症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導致白血球功能障礙和血腦屏障的破壞。該研究表明,這種新發現的神經退化機制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等更常見類型的痴呆症中發揮作用。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除了在細胞能量代謝中的基礎作用外,線粒體還在細胞鈣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可作為調節細胞核基因轉錄的信號來源。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這一發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找到一個全新防治靶點。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課題組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機制及幹預研究,提出並初步驗證了原創的藥物研發新路徑,可拓展至各類疾病。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充分的經費保障。課題組博後多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 上海超博計劃及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下面,小編簡單回顧魯伯壎研究員這幾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E3泛素連接酶Parkin突變或Parkin底物α-突觸核蛋白過度表達足以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這也突顯了蛋白酶體降解在腦衰老中的重要性。有研究發現,細胞中包含的未降解物、功能失調的線粒體和多泛素化蛋白的自噬小泡,呈增齡性積累,表明神經元衰老過程中會發生蛋白酶體降解和自噬功能受損。由於膜泡ATP酶的氧化損傷,在衰老過程中神經元溶酶體維持溶酶體腔內低pH值的能力受損。
  • 世界首例舞蹈症豬 精準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科學家聯手,4年帶來「它」的誕生這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敲入豬,能精準地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病。而這項研究,經歷了中外科學家聯手4年的努力。
  • 基因使人們了解神經退行性變的原因
    兩種最常見的形式是阿爾茨海默病和額顳葉退化(FTLD),當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停止工作時,會導致記憶喪失和其他行為或性格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如果沒有治癒的方法,這個數字可能會每年增加1000萬。然而,預測這些疾病的發作是棘手的,因為神經退行性變可以在人們出現任何外部症狀前幾年就開始了。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Sci Adv丨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PGRN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相關重要蛋白顆粒蛋白前體(progranulin,PGRN)的關鍵調節基因,並且是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額顳葉痴呆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鐵死亡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而Nrf2及其靶基因(Ho-1,Nqo-1和Trx)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篇綜述簡要概述了鐵死亡的調節機制,尤其是Nrf2在鐵死亡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 科學家已發現無膜細胞器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性(上)
    影響無膜細胞器形成和分解的基因突變,似乎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在細胞中默默無聞了上百年的無膜細胞器距離無膜細胞器首次被報導已經經過了一個多世紀。Jude兒童研究醫院,長期致力於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學家Paul Taylor於2013年在《Nature》上報導,在hRNPA2B1和hnRNPA1的IDRs保守區域中發生的突變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有關。到2015年,有關IDRs的研究迅速升溫。那一年,五篇論文互相獨立的證明了IDRs對生物分子凝聚物的相變至關重要。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不同基因突變卻引發類似症狀?科學家發現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 傻傻分不清楚……看起來是帕金森病,其實是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IID)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類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證據表明,NOTCH2NLC基因中GGC異常重複擴增與NIID有關,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病、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過高的ROS水平會導致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損傷,導致大量的氧化應激,引發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中由於缺乏修復機制和組蛋白來包裝和排序DNA,線粒體DNA特別容易受到ROS誘導產生損傷,但同時大多數內源性ROS又來源於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這就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除了內源性ROS的產生,各種外源性物質如空氣汙染物、菸草煙霧、重金屬、紫外線等也會產生ROS,從而參與到機體信號轉導和細胞防禦機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