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次級運動皮層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參與適應性行動選擇的控制》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次級運動皮層的行動選擇信息和感覺歷史信息受到任務需求的動態調控,在靈活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包括各式各樣的刺激、物體和事件。能夠根據刺激和行為意義的相似程度進行分類歸納,以便概括地指導行為,是人類和動物生存所必需的一種基本而重要的認知能力。世界瞬息萬變,環境的變化要求個體能夠更新劃分事物功能類別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環境和自己對相應環境的經驗,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不能靈活地適應環境或規則變化是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的典型特徵。因此,研究靈活行為的神經機制對於理解大腦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研究發現,獼猴額葉的前輔助運動區和額葉眼動區神經元的活動能夠反映靈活刺激分類行為的分類邊界改變。這些腦區在嚙齒類動物中的同源區域是次級運動皮層(secondary motor cortex, M2)。已有研究發現,M2神經元編碼行動選擇和行為歷史的信息,但M2是否參與靈活分類行為中的行動選擇,以及M2編碼的相關信息如何受到行為調整需求的調控,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人員訓練小鼠根據視覺刺激空間頻率的高低(即條紋的粗細或疏密程度)進行分類,產生向左或向右的行為選擇。在實驗過程中,分類標準在一個低頻刺激和一個高頻刺激之間發生反覆切換,空間頻率在低頻和高頻分類邊界之間的刺激稱為切換刺激。在分類標準切換後,小鼠需要調整內心的判別標準,靈活改變對切換刺激的行為選擇,才能有效獲得獎勵。用藥物遺傳學手段抑制雙側M2的活動,降低了小鼠在分類邊界切換後適應性調整自身行為的能力,表現為行為調整速度減慢。建模分析結果顯示,上述操縱主要影響了小鼠對感覺歷史信息的利用,而非獎懲歷史信息。電生理記錄則表明,當分類標準發生變化,小鼠需要重新調整對切換刺激的行為選擇時,M2神經元編碼的行動選擇和感覺歷史信息得到增強。

研究表明,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M2參與行動選擇的靈活控制,且M2神經元對抉擇和感覺歷史信息的表徵受到任務需求的動態調控。研究人員對內側前額葉皮層和眶額皮層附近的額葉腦區進行藥物遺傳學操縱,並未發現小鼠的靈活行為受到顯著影響,這暗示了M2在感覺歷史信息引導的靈活行動選擇中具有獨特貢獻。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的資助。博士研究生王天一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A.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小鼠需要及時覺察分類標準的變化,更新自己對切換刺激的行為選擇。在刺激的行為意義難以確定時,理論上小鼠可以根據行為選擇的獎懲歷史和感覺刺激歷史做出抉擇。B.M2神經元對上一次試驗的刺激具有選擇性,即能夠表徵感覺刺激歷史。

相關焦點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
  • 2018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神經所公共技術服務...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是研究所的公共技術支撐機構,現有6個專業技術平臺,包括:光學成像平臺、分子與細胞技術平臺、電鏡技術平臺、腦影像中心、基因編輯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由於中心技術支撐服務的職能拓展,現招聘技術人員一名:一.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躍軍指導,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完成。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 eLife:中科院神經所孫衍剛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新機制
    本文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微2020年6月10日,《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外源性與內源性阿片物質作用於不同神經元群體介導炎症性疼痛的鎮痛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
  • 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獲進展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研究員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研究—論文—科學網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2020.8.27 星期四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科技動態1、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2、理化所發現深紫外非線性光學羥基硼酸鹽3、西北研究院中亞地區冰川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進展4、研究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5、上海有機所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我是中科院腦智中心在讀博士,記憶晶片有可能成為現實嗎,問我吧!
    我是中科院腦智中心在讀博士
  • 2019上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該研究組以執行感知抉擇任務的小鼠為主要動物模型,利用神經科學最前沿的在體雙光子成像技術 (in vivo two-photon imaging),動物心理物理行為學,神經環路分析,光遺傳學 (optogenetics) 等尖端技術,研究感知與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等重大腦科學問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