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2021-02-12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以《臂旁核將脊髓上行的痛覺信息直接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為題,在線發表在《神經元》上。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近年來,脊髓水平痛覺信息處理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取得了進展。然而,痛覺相關信息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知之甚少,這限制了對腦內痛覺信息處理相關神經環路的深入解析。

  

以往研究表明,脊髓投射神經元將軀體感覺信息傳遞到多個腦區,包括丘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孤束核和臂旁核等。利用病毒示蹤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單側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同時投射到同側和對側臂旁核,這與脊髓上行投射到其他腦區的對側投射模式有很大差異。動物在局部受傷或者出現炎症反應後經常表現出保護性的舔舐行為。研究人員利用藥理遺傳學、光遺傳學方法研究同、對側脊髓-臂旁核環路在炎症痛誘發的保護性舔舐行為中的作用。研究發現抑制同側脊髓-臂旁核環路能顯著降低炎症痛誘發的舔舐行為,但抑制對側脊髓-臂旁核環路則不影響相關的舔舐行為。與上述結果一致,激活同側脊髓-臂旁核環路能誘發舔舐行為,而激活對側環路則不能誘發舔舐行為。研究進一步發現,臂旁核中大部分接收脊髓輸入的神經元表達速激肽Ⅰ型受體(Tacr1)。此外,Tacr1陽性神經元能被多種傷害性刺激選擇性激活,並在痛覺信息處理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前人推測,臂旁核可能將脊髓上行的軀體感覺信息傳遞到杏仁核。與前人推測不一致的是,該研究發現接收脊髓輸入的臂旁核細胞與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中的神經元形成直接的興奮性突觸連接。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同側脊髓-臂旁核環路將來自脊髓的痛覺相關信息直接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該研究揭示了脊髓內的痛覺相關信息上行傳遞的細胞和環路機制,為進一步研究痛覺信息處理環路的可塑性和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在孫衍剛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鄧娟完成,實驗室成員周華等做出重要貢獻,並得到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許曉鴻的支持。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的資助。

圖註:同側脊髓臂旁核環路直接將脊髓上行的痛覺信息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脊髓投射神經元同時投射到對側(白線)和同側(黃線)臂旁核。大部分接收脊髓輸入的臂旁核神經元分布在背外側臂旁核(紅色),這些神經元主要投射到丘腦板內核(粉線),與杏仁核有少量連接(藍色細線)。少量接收脊髓輸入的臂旁核神經元分布在腹外側臂旁核(藍色)。

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溫泉研究組以線蟲為研究對象,探究生物體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序列的神經環路機制。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發現,HCN通道在不同痛覺相關神經元上的亞細胞定位具有異質性,且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因神經元類型而異,並與多種蛋白質、離子通道或受體等相互協作,部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我們就當前國內外研究現狀,首次總結了HCN通道在痛覺相關神經元的亞細胞定位情況,及其對興奮性突觸傳遞的調控作用和機制,旨在為慢性疼痛的基礎研究提供參考。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重磅綜述:厭惡性情緒學習環路中的神經調節「思維導圖解析」
    來源: brainnews情緒相關的學習記憶在功能上受到神經調節的調控。傳統研究中,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環路介導情緒學習記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通過神經遞質對該行為進行神經調節在其中起到了更加廣泛的作用。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本研究使用光遺傳學方法來檢驗特定穀氨酸能BLA輸入mPFC的作用,揭示mPFC信號處理失調的分子基礎,並闡明涉及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狀態的下遊大腦迴路。4-AP只能恢復興奮性電流,而GABA能神經元介導的突觸前饋抑制不能恢復。因此,輸入mPFC的穀氨酸能BLA與PVIN和PN形成單突觸連接。鑑於BLA直接或者間接通過PVIN投射到PN,所以闡明這些突觸輸入對整體PN輸出的作用非常重要。
  • 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預防及治療研究進展
    2.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發生機制 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目前對於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機制研究,得到肯定的機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LTP的誘導以突觸後機制為主,包括NMDA受體和AMPA受體的激活,其中AMPA受體GluR1膜轉位是脊髓LTP產生的關鍵環節。脊髓LTP現已被認為是一種「痛記憶」,是長期慢性疼痛、痛覺記憶、痛覺過敏的神經基礎。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那麼,是否可以以果蠅為模式生物來探究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近年來,朱巖課題組圍繞果蠅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分子機制開展系列研究。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耳穴刺激調控偏頭痛「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耳穴刺激調控無先兆性偏頭痛關鍵環路--"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機制,這也是劉波主任研究團隊在中西醫結合研究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探索。偏頭痛在中醫屬「頭痛」範疇,本病發病在腦,但與心肝腎密切相關,因此,中醫很早就採用耳穴電刺激(主要為心肝腎穴)來治療偏頭痛,其療效確切,安全、經濟且便於操作及推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機制未明。
  • 科學家發現一個新的痛覺調製通路
    以往,研究比較清楚的痛覺調控通路主要有四大系 ①腦幹下行抑制系統:中央導水管周圍灰質(PAG)---延髓頭端腹內側核群(RVM)---脊髓背角/三叉神經脊束核通路;② 中腦邊緣鎮痛迴路:PAG-伏核---杏仁核---韁核---PAG;③大腦皮層下行抑制通路:皮層體感Ⅱ區---伏核/韁核---中縫大核(NRM)---脊髓背角通路;皮層體感Ⅱ區---運動皮層---丘腦髓板內核群通路
  • Science—重磅研究揭示共情的神經環路基礎!關鍵詞:前扣帶皮層+伏隔核+杏仁核+痛覺社會性傳遞+恐懼社會性傳遞
    年終盤點:2019年疼痛防治和痛覺機制十大研究突破14. 年終盤點:2019年睡眠和失眠領域十大研究突破15.2018年痛覺和疼痛領域的十大研究突破12. 2018年的神經幹細胞研究十大研究進展13. 2018年的神經幹細胞研究十大研究進展14.
  •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圖說:癢的信息被傳送到脊髓後是如何處理的呢?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糟糕的是,癢的機制尚不清楚,導致針對慢性癢治療的藥物開發嚴重滯後。因此,癢覺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目前醫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以往的研究發現,脊髓中的一類癢覺細胞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RPR),殺死脊髓GRPR神經元後,瘙癢誘發的小鼠搔抓行為缺失,據此推斷它可以將癢覺傳遞給大腦。事實並非如此,孫衍剛研究組發現這類神經元並不直接將癢覺信息傳遞到大腦。
  • 研究首次闡明SepSecS在雞腦硒調控機制
    of SepSecS transcription in chicken brain」的研究論文,首次闡明了SepSecS在雞腦硒穩態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過去的研究證實硒和硒蛋白對大腦功能起關鍵性作用。然而對於微量元素硒攝取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以及大腦中硒代謝的調控機制卻並不清楚。
  • 新研究發現一種分子機制導致慢性疼痛
    新華社華盛頓3月28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28日發表在美國《科學·信號傳導》雜誌上的論文說,一種分子機制導致神經的病理性疼痛。這一發現有望幫助化療過程中出現慢性疼痛的癌症患者完成治療。研究人員發現,讓實驗大鼠接觸化療藥物或出現神經損傷後,大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棕櫚醯化」的蛋白質修飾過程增強了痛覺神經信號的傳導。這種蛋白質是位於背根神經節的「德爾塔-連環蛋白」,而脊髓中的背根神經節被認為對痛覺的傳導和調控具有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老了學不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
    來源:神經周刊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的關鍵輸入、輸出結構,同時也是運動和動機行為調節輸出環路的起源。該腦區神經元主要為投射的多棘神經元(SPN),幾乎負責所有的輸出。該研究揭示了「老了學不動了,不想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老年小鼠紋狀體特定的亞區核小體的興奮性輸入減少
  • eLife:中科院神經所孫衍剛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新機制
    該研究結合遺傳學操控、藥理學實驗、光纖鈣記錄、行為學實驗等技術手段,揭示了在炎症性疼痛中,外源性和內源性阿片分別通過作用於表達在穀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中的mu型阿片受體(MOR)發揮鎮痛作用。該研究為解析阿片系統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痛覺調控環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在「本能防禦與逃避樣行為」的神經環路解析的又一進展。為了探究大腦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模塊化的區域或具體的神經通路,能夠快速檢測天敵的危險信號並根據環境線索選擇恰當的防禦反應策略,周政、劉雪梅等綜合利用光遺傳學、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膜片鉗、行為學、神經環路示蹤、光纖鈣信號記錄、藥物遺傳學等研究技術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