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2021-02-23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隨著社會的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應激。壓力應激是應對環境變化的一種生理適應性反應,但是長期暴露則會產生病理改變,導致焦慮症甚至抑鬱症等出現。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屠潔研究員團隊、王立平研究員團隊一起合作,在國際精神疾病領域頂級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在線發表題為"A new GABAergic somatostatin projection from the BNST onto accumbal parvalbumin neurons controls anxie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博士生肖倩、周辛夷和蔚鵬飛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平研究員和屠潔研究員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焦慮症和成癮是兩類高度並發的精神疾病,但是其內在的神經環路機制一直沒有被徹底研究。終紋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 BNST)是壓力應激反應中的關鍵腦區。最近有關人的成癮研究證明了BNST在戒斷相關的焦慮和復吸中的作用,提示該壓力反應腦區和大腦獎賞系統之間存在內在聯繫。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是獎賞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對壓力應激作出響應,並在焦慮調節中起主要作用。

在此項研究中,肖倩、周辛夷、蔚鵬飛等綜合運用光遺傳學、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膜片鉗、行為學、功能磁共振、神經環路示蹤、光纖鈣信號記錄、藥物遺傳學等研究技術發現,在焦慮狀態下, BNST和NAc之間的功能性連接增加;BNST中的發放GABA能的生長抑素神經元(somatostatin , SOM)特異性支配了NAc腦區中的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神經元;慢性應激會引發該神經環路的功能被抑制,因此激活該神經環路可以緩解小鼠的焦慮樣行為。

一條新的調控慢性壓力應激的神經環路

 

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是Nature旗下的國際精神疾病領域頂級期刊,也是自然指數收錄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1.973分。

本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國際(地區)合作項目及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重點項目及戰略先導專項、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項、深圳市發改委神經生物學學科建設項目、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等項目的資助。該研究方向也是深圳市科技創新委支持下的神經精神調控重點實驗室、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之一。

供稿/腦所

編輯/文宣辦

相關焦點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儘管人類的韁核體積很小,但近年來先進的技術使得研究者對這種結構的功能成像研究成為可能,並揭示了重度抑鬱症患者韁核過度活躍的事實。此外,兩項應用深部腦刺激(DBS)的臨床試點案例表明,LHb功能失調至少與部分抑鬱症的症狀之間存在潛在的因果關係。最令人興奮的是,對抑鬱症動物模型的研究揭示了LHb關鍵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並闡明了病因。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壓力應激下大腦的功能狀態可能通過神經系統對外周骨代謝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作用,然而,迄今為止該作用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為深入解析其生物學機制,深圳先進院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合作,通過六年的潛心研究,在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解析領域獲得進展。合作研究團隊在人體實驗中發現,密閉隔離的空間可以導致受試者出現明顯上升的焦慮情緒與骨丟失症狀,確認壓力應激與骨丟失的直接相關性。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北京時間6月12日,神經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富強等合作的研究成果:A VTA GABAergic neural
  • 曹鵬課題組揭示本能行為抉擇的神經環路基礎
    在面臨生存威脅時,動物可表現出「逃跑(Escape)」和「靜止不動(Freeze)」的「避害型」本能行為。大腦如何對不同的「避害型」本能行為進行抉擇?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啟動和調控「趨利-避害」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長期懸而未決。結合光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新的研究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曹鵬課題組在這個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兼論對優化外語教學的啟示摘 要       神經語言學從萌芽到創立以來,其研究主題曾一直是主要針對言語障礙的腦機制及其幹預的「病理取向」。但是,隨著神經科學、語言學,尤其是心理語言學的不斷進步,神經語言學研究正表現出從病理邁向生理的新趨勢。本文先通過梳理這一新趨勢發展脈絡過程,概括出傳統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學說,進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從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視角出發,分析了四個最主要前沿研究熱點問題的新進展,探討了「優化語言學習」的鮮明特色及其「幹預」在優化中的重要性,並從優化外語教學的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趨勢帶來的啟示。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先進院探索物質成癮的大腦機制 尋找新型治療手段
    12月8日,由南山區科協與中科創客學院主辦、深圳市中科鉅弘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在南山傘友咖啡舉辦,邀請深圳先進院朱英傑博士做題為《我們為什麼會上癮》的專題演講。朱英傑告訴記者,成癮是一種大腦的疾病,長期服用成癮性物質導致大腦發生結構性改變,從而上癮;如何逆轉成癮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是成癮治療的關鍵。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居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據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原標題: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林帶領的學習記憶研究實驗室,與多家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新現象。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其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先進院率先研發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路中華博士10月28日在中心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先進院課題組已研發出新一代的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此項技術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據介紹,在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形成神經環路,並介導感知覺信號的傳輸和加工、學習和記憶、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形成和輸出等,是神經系統在微觀和介觀尺度上的結構和功能單元。神經環路以及神經連接的異常在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生和臨床表現中起到關鍵作用,其核心機制的解析是發展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的必要條件。
  • 深圳先進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創歷史新高
    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集成項目首次取得突破,中科院深理工(籌)生命健康學院院長、講席教授,腦所研究員王玉田牽頭申報的「重要神經精神疾病發生與幹預的神經生物學共性機制研究」項目從國家和廣東省需求出發,以解析重大神經精神疾病「共性」神經機制為核心,明確年齡及性別造成的差異,通過研發和應用國際先進的技術,進行多水平跨物種轉化醫學研究,項目的實施將為重大神經精神疾病精準診斷、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新理論和新策略
  • 撫摸會緩解焦慮,浙大王曉東團隊揭示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有社會親和行為的缺失或異常。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
  • 深圳先進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經費額雙創歷史新高
    在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工作種,深圳先進院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集成項目首次取得突破,中科院深理工(籌)生命健康學院院長、講席教授,腦所研究員王玉田牽頭申報的「重要神經精神疾病發生與幹預的神經生物學共性機制研究」項目從國家和廣東省需求出發,以解析重大神經精神疾病「共性」神經機制為核心,明確年齡及性別造成的差異,通過研發和應用國際先進的技術,進行多水平跨物種轉化醫學研究,項目的實施將為重大神經精神疾病精準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