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研究—論文—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研究員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研究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sgRNA(single-guide RNAs)表達,結合SPH-OminiCMV(CRISPR-activator Suntag-P65-HSF1 and OminiCMV-mCherry)螢光報告系統,實現低豐度基因和lncRNAs(Long non-coding RNAs)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

在活細胞中實時監測內源基因活性對研究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並調控其表達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lncRNAs通過調控某些重要編碼基因的表達,不僅參與了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突觸可塑性的發生發展,而且參與了神經系統損傷之後的修復過程。深入研究lncRNAs,將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思路。然而,受現有標記技術的限制,對其功能注釋具有挑戰性。

監測內源基因活性的常規方法是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中,但這種方法不適用於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的基因。sgRNA,類似於一個GPS可以將Cas核酸酶直接導向目標核酸位點,具有高特異性、高效率和多功能性。儘管各種誘導性sgRNA已被開發用來接收活細胞中的內源信號,但這些方法只能用於某些功能明確的小RNA的反應。目前在活細胞裡面標記內源基因表達的方法存在局限性,且對於低表達的基因以及lncRNA,缺乏很好的活細胞內的標記技術。建立適用範圍更廣、可增強內源信號、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廣譜的內源性轉錄門控開關Ents(Endogenous Transcription-Gated Switch),利用內源性啟動子表達sgRNA前體,之後sgRNA前體上的tRNA序列可被內源的自剪切機制識別並且切割,進而釋放出能夠執行功能的sgRNA,當Ents與高度敏感的CRISPR激活相關的報告系統SPH-OminiCMV結合,可以監測到內源基因的表達(圖A)。SPH-OminiCMV-Ents能夠放大內源信號,從而實現低豐度轉錄本表達的可視化。

為進一步研究SPH-OminiCMV-Ents用於監測內源基因的能力,科研人員選取了表達量從高到低的八個基因,發現SPH-OminiCMV-Ents誘導的mCherry表達水平普遍高於常用的P2A-mCherry標記策略,尤其是P2A-mCherry策略標記後在螢光顯微鏡下幾乎無信號的低豐度表達基因Sox2、Tet1、Sall4、Tbx3等(圖B)。

為探討增加sgRNA拷貝數是否會進一步增強螢光蛋白的產生,科研人員構建了一個sgRNA前體,包含六到八個串聯的sgRNA拷貝,每個sgRNA的兩側分布著tRNA序列(圖C)。研究表明,插入sgRNA陣列可以對低豐度基因實現更好的監測,比如lncRNA Tug1,當僅用一個拷貝的sgRNA的時候不能監測到其表達,但使用sgRNA陣列則可以(圖D,E)。為進一步探討此方法的特性,科研人員建立了一個可控的Tet-on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調節Dox的濃度,實現EGFP基因不同程度的表達量,進而用來研究報告系統的螢光信號強度是否可以較好地反映目標基因的表達水平。研究發現,報告系統的mCherry表達量和EGFP基因的表達量有較強的相關性,並且進一步探索了此報告系統和目標基因表達在轉錄本水平和蛋白翻譯水平存在的時間差(圖F)。為探討此系統是否能隨著基因表達量的增高,其報告系統也能監測出信號增強的變化。科研人員選取了表達量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表達量低,但體外分化成神經元後表達量會增高的Tubb3基因。研究表明,分化後Tubb3的基因表達量不管是mRNA還是蛋白水平的表達量均增高,報告系統中的紅色螢光信號也隨之增高,能夠反映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

該研究創新開發了由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高度可編程的sgRNA門控開關Ents,此系統理論上可處理任何轉錄本的信息。科研人員將Ents與SPH-OminiCMV結合使用,在小鼠胚胎幹細胞水平上實現了對低豐度基因和lncRNA的可視化監測及其動態變化的監測。該研究為在活細胞中研究基因元件的功能開闢了新途徑,在動物個體水平可用於描繪基因表達的時空圖譜和標記、鑑定特定的細胞類群,也可用於研究天使綜合症等疾病中lncRNA的表達模式,構建lncRNA體內表達完整圖譜。

該研究由腦智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高妮、博士後胡靜、賀冰冰、碩士研究生基正邦,以及博士後胡新德,在楊輝和周海波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研究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研究工作得到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分子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的支持,並獲得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0-00610-9

研究組之前的研究成果--SPH激活系統

圖1.(A)示意圖顯示P2A-mcherry和SPH-OminiCMV-Ents兩種標記基因的策略。(B)在mESC細胞中用SPH-OminiCMV-Ents策略(紅色三角形)和P2A-mCherry策略(綠色菱形)標記不同的基因,統計其mCherry螢光信號強度以及用qPCR分析這些基因的表達水平(紫色圓圈,紫色y軸)。(C)示意圖顯示插入一個sgRNA或一個sgRNA陣列的標記策略。(D,E)Fish圖像顯示對lncRNA Tug1在3UTR中插入一個sgRNA或一個sgRNA陣列後,細胞系中mCherry報告螢光信號的表達情況。(F)可控的Tet-on系統示意圖,Dox誘導EGFP-sgRNA前體轉錄,成熟的sgRNA釋放出來激活mcherry報告系統。

圖2.(A)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上標記Tubb3基因,體外分化成神經元後,Tubb3基因表達量升高,標記到的紅色報告螢光也從極低到高。(B)分化前和分化後Tubb3基因和報告螢光信號在mRNA水平升高的量化統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獲進展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研究員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
  • 科學家建立一種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
  • Nature Cell Biology:一種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深入研究lncRNAs,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2018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神經所公共技術服務...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是研究所的公共技術支撐機構,現有6個專業技術平臺,包括:光學成像平臺、分子與細胞技術平臺、電鏡技術平臺、腦影像中心、基因編輯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由於中心技術支撐服務的職能拓展,現招聘技術人員一名:一.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NCB|楊輝/周海波組開發新型基因表達動態示蹤技術
    目前在活細胞裡面標記內源基因表達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對於低表達的基因以及lncRNA,目前缺乏很好的活細胞內的標記技術。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 新技術實現對單細胞中基因表達動態的表徵
    新技術實現對單細胞中基因表達動態的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10:24 2020年4月13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學術前沿】楊輝/周海波組開發新型基因表達動態示蹤技術實時標記...
    目前在活細胞裡面標記內源基因表達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對於低表達的基因以及lncRNA,目前缺乏很好的活細胞內的標記技術。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曹俊越博士等開發研究大量單細胞基因表達動態分析技術
    責編丨兮在生命的產生或者疾病的發育過程中,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經歷分子和功能層面的動態變化。雖然目前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可以同時研究上百萬個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這些技術依然局限於描述細胞的靜態狀態而忽略了動態變化。相反,延時顯微鏡可以通過實驗測量細胞的動態轉變,但僅限於研究培養皿中少數細胞中的少數標記基因,因此可能不足以解釋許多生物系統的複雜性。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建立基於細胞內源性群體感應和CRISPRi的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
    7月16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組的題為Developing an endogenous quorum-sensing based CRISPRi circuit for autonomous and tunable dynamic regulation of multiple targets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19-01-14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研究在化能自養型一碳氣體利用菌——食氣梭菌中建立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位點特異性重組機制的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的新技術,為新型一碳氣體化能細胞工廠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遺傳操作工具。  一碳氣體(如CO2、CO)是儲量巨大的游離性碳資源。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