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人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一維是亮度,反映了對視錐信號處理的「加和」能力,色調和飽和度是另外兩個維度,由不同視錐信號之間的激活差異產生。人類的顏色認知空間是通過心理認知實驗測量出來的,其中顏色空間的色調維度,被描述為「色調圓盤」;基於紅、綠、藍三原色理論,紅綠藍三種色調在色調圓盤上的距離是相等的。其他的認知顏色空間比如CIELab顏色空間,是基於紅、綠、黃、藍四原色理論來定義的。目前在靈長類視覺大腦腹側通路中,從初級視皮層(V1)、途徑紋外皮層(V2和V4),到顳側皮層(IT)的各個視覺腦區都發現了編碼色彩的神經元。但是色彩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觀層面上的顏色認知空間並不清楚。

為探索這個複雜的腦科學問題,研究人員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多種技術手段,以非人靈長類獼猴為動物模型,比較研究了從初級(V1)到中高級(V2和V4)三個連續視覺腦區對亮度完全相同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刺激反應的神經活動。研究發現,在這三個連續視覺腦區內都存在著眾多大小不一離散分布的顏色反應斑點區,編碼不同光波波段的神經元就聚集這些斑點區內,形成由相鄰色調拼接構成的「色調圖」。這些「色調圖」就好像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彩虹,散布在各個視覺大腦表面上。在記錄到的V1神經元活動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分別位於可見光波段兩端的紅色和藍色刺激反應,但這種「末端光譜」神經元反應優勢在V2腦區逐漸消失,而在V4中幾乎不存在。從神經計算的角度分析,大腦似乎在逐步整合來自視網膜的相互拮抗的視錐神經信號的輸入,從而生成人類認知顏色空間。任何來自視網膜的給定光的色調信息首先存在於V1中,但這種信息在V2和V4腦區經過神經元的進一步的信息整合和編碼處理後,初步形成人類各種主觀色調認知。結合其他更高級腦區的功能,視覺大腦作為一個整體,產生了對各種各樣離散色調和亮度敏感的神經元反應,並組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計算網絡,以編碼外界千變萬化的光線變化,在大腦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顏色標籤。

該研究的創新發現不僅在於對這些色調圖結構的詳細描繪和研究,更是第一次定量檢測了三個不同等級的視覺皮層的色調圖(調色板)與人們主觀認知的色調空間位置的匹配程度,而這種匹配程度隨著視覺皮層等級的提高而顯著提升。

腦智卓越中心博士劉曄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李明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博士Stewart Shipp、曼徹斯特大學博士Niall McLoughlin、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楊煜鵬在研究不同階段做出了貢獻。該研究得到中科院、上海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教育部的資助。

世界本無色,因你而絢麗

A:光的本質是電磁波,本身並沒有顏色。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可將光譜信息轉化為神經信號,大腦再將這些信號加工處理最終創造出我們對顏色的主觀感知。B:研究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描繪並分析了V1、V2、V4三個連續視覺腦區中的色調圖。C:通過定量檢測三個不同等級的視覺皮層的色調圖(調色板)與人們主觀認知的色調空間位置的匹配程度,研究發現這種匹配程度隨著視覺皮層等級的提高而顯著提升。

相關焦點

  • 腦智卓越中心揭示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8月26日,《神經元》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世明實驗室合作完成。
  • Neuron:王偉/唐世明 等解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教授實驗室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
  •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次級運動皮層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參與適應性行動選擇的控制》的研究論文。
  • 王偉/唐世明首次揭示不同顏色的形成機制
    但是色彩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觀層面上的顏色認知空間,根本不清楚。>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 for Chromatic Processing across Macaque V1, V2, and V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躍軍指導,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完成。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範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2018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神經所公共技術服務...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是研究所的公共技術支撐機構,現有6個專業技術平臺,包括:光學成像平臺、分子與細胞技術平臺、電鏡技術平臺、腦影像中心、基因編輯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由於中心技術支撐服務的職能拓展,現招聘技術人員一名:一.
  • 世界本來沒有顏色?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機制
    光波是電磁波,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給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了標籤。北京時間8月26日深夜,國際學術期刊《Neuron》(《神經元》)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世界本來沒有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機制
    繽紛顏色是大腦的一種主觀創造,是視覺大腦通過對來自視網膜的光譜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賦予不同光譜信息不同的標籤,才讓人類不僅能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而且還感知到一個多彩絢麗的美麗世界。(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大千世界,絢麗多彩。
  • 惠氏營養品攜手瑞士腦認知實驗室 共同開啟中國腦智計劃新時代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生物醫學研究成像中心主任、全球腦智計劃(BCP)總負責人林偉立博士(Weili Lin, Ph.D),瑞士腦認知實驗室(NRU)的Pascal Steiner 博士、她表示,在營養支持方面,目前雖已明確 DHA、腦磷脂群等 營養素對嬰幼兒腦發育有著正面的影響,但了解營養素影響大腦功能的機制,以及如何通過 營養調節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
  • 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獲進展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研究員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
  • 腦智卓越中心關於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研究—論文—科學網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範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世界上所有顏色都是大腦「想」出來的!中國科學家解開大腦...
    最近,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研究組和北京大學唐世明研究組合作,詳細描繪出了大腦中的「調色板」是如何給眼睛看到的世界「染」上各種顏色的。昨天(26日)深夜,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神經元》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 早在18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就意識到,光波其實是一種波長在特定範圍內的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
  • eLife:中科院神經所孫衍剛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新機制
    本文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微2020年6月10日,《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外源性與內源性阿片物質作用於不同神經元群體介導炎症性疼痛的鎮痛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