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嗅覺發育的黃金時期,讓你「一嗅千裡」

2021-01-14 北京腦


之後,他們利用腺病毒示蹤法、組織透明、基因標記、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等技術手段發現在嗅覺發育的關鍵期存在一群導航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到達特定終點的嗅小球前會在不同嗅小球間迂迴穿梭,並在較短的生命期內出現旺盛的軸突生長現象(P3-P7),之後逐漸收斂消失,經歷軸突「修剪」和聚合過程,最終形成特定的投射模式,為其他OSN提供生長投射通路。通過BCL2延長這些神經元的生長周期,會導致軸突生長過旺而影響聚合;而通過DTA消除這些成熟的OSN會導致嗅覺地圖錯亂。因此導航神經元適當的存在和消除是保證嗅覺地圖正常產生的重要前提。


實現嗅覺發育關鍵時期的分子機制究竟是什麼呢?俞教授團隊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發現在P0-P7期存在明顯變化的基因包括Fzd1,Fzd2,H19等。如Fzd1在P3-P7期表達最豐富,之後逐漸下降,Fzd1敲除的小鼠OSN發育明顯降低,該基因通過一種自動調控的loop模式實現在小鼠生長發育早期提高神經發育的可塑性,並在生長後期降低發育的可塑性。


最後,俞教授從行為表型角度闡述了嗅覺發育關鍵期的改變對氣味識別所產生的影響。他們通過氣味偏好實驗發現,在嗅覺發育關鍵期給予小鼠厭惡的氣味刺激,小鼠成年後會偏好於該種氣味,機制在於關鍵期內的氣味刺激會改變OSN的投射途徑,從而改善對氣味的偏好。


俞教授的精彩演講告訴我們,在嗅覺系統的黃金期,神經元具有高度可塑性,雖然OSN與中樞在此期形成高度特異性的功能聯繫,但是外界氣味刺激也可以在這個時期改變神經投射通路。所以,讓你的實驗鼠在嗅覺黃金期多嗅一下實驗室的氣息吧,說不定它們會和你一樣愛上科研。


參考文獻

[1] Ma L, Wu Y, Qiu Q, Scheerer H, Moran A, Yu CR. A developmental switch of axon targeting in the continuously regenerating mouse olfactory system. Science. 2014. 344(6180): 194-7.

[2] Wu Y, Ma L, Duyck K, et al. A Population of Navigator Neurons Is Essential for Olfactory Map Formation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Neuron. 2018. 100(5): 1066-1082.

相關焦點

  • 3歲前,抓住右腦開發的最佳時期
    0到3歲是寶寶右腦開發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這一個期間利用可用資源幫助寶寶開發右腦,激活隱藏在右腦中的「沉默領域」,就等於開發了右腦神秘的功能,那麼寶寶無限潛力也將會被開發右腦主要掌管哪些發展史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左腦是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的中樞。
  • 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作為哺乳動物嗅覺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嗅上皮(MOE)的主要作用是感知外界氣味分子,其嗅覺神經細胞具有終身再生能力。MOE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表觀遺傳因子對於多變環境下的MOE內嗅覺神經細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機制仍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嗅鞘細胞新起源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5日報導,嗅鞘細胞(OECs)是包在嗅覺神經纖維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被膜,過去25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嗅鞘細胞是由鼻內膜形成的,但英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顯示,嗅鞘細胞有著不同的起源。 如果將嗅鞘細胞移植到受損的脊髓中,能促進神經修復,支持中樞神經系統再生,這一新發現為治療脊髓損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資源。
  • 孩子的大腦只有三個發育高峰,只要抓住一個,對孩子也有好處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在孩子的一生中大腦發育的高峰只有3次,家長必須及時抓住這個機會。 如果能抓住其中一個,也會給孩子帶來好處。 畢竟,這種井噴式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神經元細胞概念這一時期的孩子必須一步一步地感受世界,灌輸過多的知識會抑制腦細胞的生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超前教育
  • 抓住孩子發育的黃金時期就行
    2、想開發全腦,其實不難,抓住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玩玩遊戲就可以。在出生後的前三年,腦神經突觸發展速度最快;在以後的十年中,兒童腦的神經突觸是成人腦的兩倍。所以,孩子在小學到初中期間,是大腦潛能開發的關鍵期。
  • 美國神經生物學表示,抓住大腦發展黃金時期,父母精心培育智慧娃
    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時期,我們曾聽人說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決定一生」。一般認為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失憶不能重來。事實上,我們有一些局限性。三歲以後,孩子的大腦仍然很有可塑性,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三歲之後就可以很粗放的培養了。
  • 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分為3階段,抓住關鍵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就像人們常說,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希望你過得好的就是你的父母。很多家長總會盡心盡責地照顧孩子,從剛開始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在網上查有關於育兒的知識,請教有經驗的父母。在孩子讀書的時候會讓孩子多跟同齡人中成績比較好或者品行比較好的人一起玩,限制孩子的交友。
  • 有時候貓咪在嗅一些東西後,會露出誇張的表情,它們是在做鬼臉嗎
    不知道貓咪下面的這個奇怪行為,各位寵主有沒有注意過:有時候貓咪在嗅某些東西的時候,或者是貓咪在主人身邊嗅嗅嗅,然後會突然僵住並在臉上露出一個很奇怪很享受的表情。這時候貓咪會張大嘴巴,抬起上唇,露出牙齒吸氣或者喘氣,感覺貓咪就好像在做鬼臉一樣。大家心裡一定會疑惑,貓咪這是什麼啦?它們是在嫌棄這個味道呢,還是在嫌棄我們,是被味道燻到了又或者是身體出現問題了呢?
  • 一聞到就會聯想——氣味情調家告訴你嗅覺的秘密
    氣味情調家告訴你嗅覺的秘密,先給大家來科普一下嗅覺信息傳入腦的通路。人的鼻子接受氣味刺激後所獲得的信息是如何傳遞給大腦並被大腦感知的?首先第一個重要的結構是嗅細胞,為嗅覺感受器,分散於嗅黏膜內。嗅細胞是雙極神經元,它的嗅毛伸向嗅黏膜表面,接受氣味分子的刺激;嗅細胞的另一端發出嗅神經纖維,若干條神經纖維集中在一起形成嗅絲,這些嗅絲向上穿過鼻腔頂的很多小篩孔,終止於嗅球,嗅球位於顱腔內腦底面靠近於鼻腔頂處。嗅球內的神經細胞再發出纖維組成嗅束,嗅束連於大腦底中部深處,嗅束的纖維經過腦內多次神經元的接替,最後將氣味信息傳導所謂的嗅皮質,嗅皮質位於大腦中部的深處,在此完成嗅覺的主觀識別。
  • 用嗅覺也能分辨方向,被低估的人類嗅覺
    匯聚了嗅覺感覺神經元軸突的嗅神經(人的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一對)將這一側的氣味信息傳遞到腦內同側的嗅球,嗅球接著通過僧帽細胞和簇狀細胞這兩種輸出神經元,將大部份信息投射至同側的下遊初級嗅覺腦區,這其中包括位於嗅球後方的前嗅核、與氣味辨別密切相關的梨狀皮質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有3次發腦發育高峰期,父母要抓住
    曾經哈佛大學研究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曾經研究發現:寶寶黃金大腦發育期內,父母要鍛鍊寶寶的一些技能,並正確引導和教育寶寶的心理和身體的成長,才能夠讓孩子的大腦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由此頭腦發育會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從而變得更聰明。
  • 嗅覺也是有記憶的!人的嗅器是如何傳到腦並為腦感知的呢?
    可是為啥,一聞到這種味道,我就總感覺自己的屁股在隱隱作痛?這是腫麼了?查閱萬千資料才明白——啊!原來我們的嗅覺也是有記憶的!就像記憶裡的春天是那個季節特有的野菜味兒;夏天則是荷葉雞的香氣;秋天是桂花糕的清甜;冬天是烤紅薯濃鬱的、散著熱氣的甜蜜味道(等等,為什麼都是吃的)。
  • 嗅覺記憶
    嗅覺神經元只有30~60天的壽命。壽終正寢後,會被新生的嗅覺神經元替代。頂替者是嗅上皮中的基細胞(basal cell)。基細胞是幹細胞,具有變身成其他細胞的能力。當嗅覺神經元死亡後,臨近的基細胞便開始分化。它首先分化成一個不成熟的細胞,兩端伸出兩個凸起,一個是樹突,一個是軸突。樹突最終伸長到嗅上皮表面,生出帶有嗅覺受體的纖毛。
  • 貓的嗅覺為何特別靈敏?
    世界上動物的嗅覺可以分為三類:無嗅覺類、鈍嗅覺類和敏嗅覺類。有些水棲的哺乳動物,如鯨、海豚等沒有嗅覺,屬於無嗅覺類;鳥類一般嗅覺不發達,屬鈍嗅覺類;豬、羊、牛、馬、狗、貓等哺乳動物都有高度發達的嗅覺,屬敏嗅覺類動物。貓鼻的構造很特別,鼻子內部有很多褶皺,它的嗅覺器官位於鼻腔的深部,叫嗅黏膜,接觸空氣的面積很大,達20~40平方釐米,是人的3倍,裡面含有2億多個嗅細胞,能嗅出稀釋成800萬分之一的麝香氣味。
  • 李玫瑾: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務必幫寶寶抓住一次
    小柳有幸通過朋友與李玫瑾教授對育兒方面的見解進行了交流,並談到了科學育兒中的腦發育「高峰期」這一話題。李玫瑾教授肯定了後天培養才是提升寶寶智力的重要因素,天才少年畢竟佔極少數,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一旦錯過會很遺憾父母別大意,務必幫寶寶抓住一次!
  • 【大家】穿越記憶的嗅覺
    [摘要]嗅覺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一扇又一扇的記憶之門。作者:朱天衣(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臺灣著名作家)嗅覺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一扇又一扇的記憶之門。嗅覺是所有感官中最不張顯的,幽微的常讓人忘了它的存在,約莫只有在感冒或過敏狀態下,才知道失去它的痛苦,胃口差了,味覺跟著遲鈍了,有時連吃到走味的東西都不察。在外國吃生蠔,侍者做的最後一道把關,就是以鼻子這最原始的器官嗅聞,判斷是否夠新鮮到足以生食。我的母親在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前,也會先嗅聞一下,我一直忘了問她這習慣性的動作意謂著什麼。
  • 關於狗狗的嗅覺、記憶力和性格,你了解多少呢?
    在人類生存的社會中,人是用眼睛,靠視覺來確認和熟悉萬物的,由於狗的視覺不發達,則主要靠的是嗅覺。狗的嗅覺能力比人高得多,主要是由於狗的鼻腔上部覆蓋嗅覺的黏膜,嗅黏膜的表面有許多的皺褶,其面積約為人類的4倍。狗靈敏的嗅覺感受器是嗅黏膜內的嗅細胞。大約有2億多個,是人類的40倍,這些嗅細胞的表面有許多粗而密的絨毛,這就擴大了細胞的表面積,從而增加了與氣味物質的接觸面積。
  • 植物的嗅覺很靈敏
    我們用鼻子去嗅很多東西,尤其是食物。但是我們要記住,「嗅覺」絕不只意味著聞到好吃的食物。英語中充斥著諸如「恐懼的氣味」或「我聞到了麻煩」之類帶有嗅覺色彩的表述,嗅覺是和記憶、情緒緊密綁定在一起的。我們鼻子中的嗅覺感受器直接和邊緣系統(情緒的控制中心)及人腦在演化上最古老的部分相連。我們像植物一樣通過外激素通訊,只是我們常常意識不到罷了。
  •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一、嗅覺感受器和嗅覺的特點   嗅覺感受器位於上鼻道及鼻中隔後上部的嗅上皮,兩側總面積約5cm2。由於它們的位置較高平靜呼吸時氣流不易到達。因此在嗅一些不太顯著的氣味時,要用力吸氣,使氣流上衝,才能到達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種細胞,即主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
  • 科學家首次證實蜻蜓也有嗅覺
    科學家曾經認為長葉異痣蟌(Ischnura elegans)不具備嗅覺,現在在其觸鬚內發現了有助於追蹤獵物的嗅球。儘管它們缺乏具備正常嗅覺所需的腦結構,但一項新研究發現,蜻蜓可能利用氣味捕食。   人類鼻子裡有很多嗅覺感受器,每一個嗅覺感受器能精準地辨別某個特殊的氣味分子。當某種氣味飄蕩至人類鼻子裡,這些嗅覺感受器會將神經信號傳送至被稱為嗅小球的感覺中轉站。科學家一直認為,大多數陸地哺乳動物和昆蟲都具備的嗅小球是辨彆氣味的唯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