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2020-02-26 15: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周馳 責任編輯:周馳

    靈感來自古羅馬雙面神圖像,隱喻實驗中激活或抑制CRF神經元小鼠的雙向行為。圖中,手握寶劍(CRF神經元)的紅色老鼠強壯勇敢,而失去寶劍的藍色老鼠則膽怯恐懼。(中國科大供圖 繪圖: 王晶、陳曉東、徐奇智)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人員經過八年研究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解密著名科學問題「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相關研究成果2月25號在線發表於Neuron期刊。

  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中,面對壓力每一個個體都將做出選擇: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迴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的選擇。

  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據悉,該研究首先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的CRF神經元為一種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並與椎體神經元構成神經環路。接著採用活體顯微成像的方法觀察到:在面對負性壓力下,小鼠採取主動應對行為時,CRF神經元活性增強。在懸尾、強迫遊泳和社交競爭挫敗等負性壓力條件下,採用化學遺傳學方法凋亡或抑制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可增加小鼠的被動應對行為;而CRF神經元的激活則促進主動應對行為。

  個體長期暴露於負性壓力下,仍可維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穩態,稱之為對負性壓力「抵抗」;而在長期負性壓力下,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穩態,則稱為對負性壓力「易感」。流行病學和臨床證據顯示,習慣採用被動應對行為的個體,發生壓力相關的心理、身體功能紊亂或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即所謂的「易感」。該研究進一步研究了前額葉CRF神經元在小鼠產生「抵抗」行為中的作用和機制。在長期社會競爭失敗情況下,百分之八十都表現為「易感型」,採用化學遺傳學的方法,選擇性激活內側前額葉的CRF神經元可顯著增加小鼠的主動應對行為,「抵抗型」小鼠的比例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該效應具有較長的持續性。

  該研究揭示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為腦內負責調控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促進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的活性可增強主動應對行為,提高對環境負性壓力的抵抗性。這一發現推動了對「壓力應對行為抉擇」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了解,並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2020-11-25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腦內神經元比較密集
    研究人員日前表示,鳥類的腦部有比其他動物更密集的神經元,這使它們擁有和靈長類生物近乎一致的認知能力。研究指出,一隻金剛鸚鵡的大腦也許只有一個去了殼的胡桃大小,遠小於一隻恆河猴的大腦(其大小相當於一隻檸檬),但是鸚鵡在管理智力的重要部位前腦有更多的神經元。研究者們首次系統地計算了從雀類到鴯鶓等20種不同尺寸鳥類腦內神經元的多少。
  • 中科大研發單神經元快速質譜技術 探索大腦神經元代謝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教授與生命科學學院熊偉教授開展緊密合作,基於自行開發的單細胞電生理與質譜聯合檢測平臺,對小鼠大腦中單個神經元開展了多種化學成分的快速質譜檢測,並且可以做到同步採集電生理信號,在單細胞層次上成功完成了對神經元功能、代謝物組成及其代謝通路的研究。
  • 研究發現人體內不存在基因相同的神經元 | 早期實驗室
    而更常見的突變只佔原因中的極小部分的(儘管以整個人群作計算時,這些風險的比重會更加明顯),因此人們還在其他領域內尋找仍未發現的可能性。最近出現了一個令眾人驚訝的發現,而這一發現推翻了生物學的基本宗旨,並激起了許多研究人員對一個全新空間的探索興趣。   生物學常識認為,儘管人類身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DNA ,但是每個細胞核中的遺傳指令是相同的。現在,新的研究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新發現:幹擾腦內杏仁核活動可促進消除恐懼記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他們的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這也為消退恐懼記憶提供新策略。相關成果今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誌。
  • 復旦腦科學研究新發現: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禹永春介紹,遭遇沉重打擊後產生的恐懼情緒,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性記憶,一旦為外物刺激,會引發強烈精神性疾病(即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簡稱「PTSD」)。
  • 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
    原標題: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通訊員楊金 記者宋黎勝)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的聯合團隊,成功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並揭示催產素不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還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情感行為。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來源:腦友記BrainUpPNOC的表達定義了adBNST內GABA能神經元的亞群諸如恐懼和焦慮之類的強烈情緒往往伴隨著可測量的身體變化,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瞳孔擴大。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
  •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段樹民介紹說,通過高分辨全腦追蹤和精細解析,他們發現下丘腦內分泌神經元一些突起並不是直接投射到垂體,而是繞行投射到腦內一些情感調控的腦區。用光遺傳學方法特異刺激這些繞行的投射纖維,則對動物的社交行為產生調控作用。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研究者發現可「完全」關閉疼痛的神經元
    神經元繪圖 圖片來源:Stock image美國杜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老鼠大腦中的一個小區域可以深刻地控制動物的痛覺。有點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大腦中樞能夠關閉疼痛,而不能開啟疼痛。它位於一個出乎意料的抗疼痛中心的區域——杏仁核,這裡通常被認為是負面情緒和反應的「大本營」,比如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以和常見的焦慮。「人們相信有一個緩解疼痛的中心位置,這就是安慰劑起作用的原因。」該論文資深作者、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傑出教授王帆說,「問題是,大腦的哪個部位是可以停止疼痛的中樞。」
  • 科學網—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1月19日,《神經元》在線發表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合作成果。科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這些發現揭示了靶向樹突的中間神經元,以及更廣泛地樹突棘抑制性調控,這是SHANK3功能障礙的關鍵微環路機制。本研究結果表徵了小鼠直系同源物Ube3b的神經元功能,並顯示Ube3b呈現出細胞自主方式來調節樹突狀分支。Ube3b/神經元出現樹突棘密度增加、形態異常的現象,且改變了突觸的生理活動和海馬迴路活動。此外,背側前腦特異性Ube3b/的動物還表現出空間學習能力受損、社交行為改變以及重複性行為。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研究團隊利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結合在體神經元鈣信號檢測、電生理、光遺傳學及行為學檢測等,發現LBPN穀氨酸神經元的活動不僅對神經痛和生理性痛的傳遞都至關重要,也是產生神經痛的充分和必要的條件。而只佔LPBN神經元10%的GABA能神經元則對神經痛的發生和傳遞起到關鍵的門控作用。
  • 研究將恐懼反應神經元確定為潛在的焦慮治療靶點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UN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組神經元,它們似乎控制著對恐懼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和瞳孔放大。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會激活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 神經元與大腦的發育——神經元的分布情況
    ,大部分纖維有數以千計的小枝,並與數以千計的和其他神經元相連。這也就是為什麼一種聲音,或手指的一觸,幾乎可以立即產生認知、解意、思想、情緒、學習及行為的原因,就說現在,或是生命中任何時候,每個人神經系統內的活動,都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複雜得多,而且能夠有條不紊的組織這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