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將恐懼反應神經元確定為潛在的焦慮治療靶點

2020-11-25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UN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組神經元,它們似乎控制著對恐懼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和瞳孔放大。在小鼠身上的測試表明,這個區域可能是治療焦慮症的新藥物靶點。

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會激活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種感覺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焦慮症,令人不快的生物反應與恐懼的觸發因素不成比例地產生,或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

找到抑制這種過度活動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緩解這些症狀,但它是一個挑戰。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放大了一個特定的區域,認為其似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終紋床核(BNST)這個小區域之前被發現負責生理性恐懼反應。在BNST內,研究人員進一步放大了一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表達了一種名為Pnoc的神經遞質基因。Pnoc此前一直被認為與疼痛敏感性和動機有關,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對表達它的神經元進行了成像。利用雙光子顯微鏡,研究人員觀察了小鼠中Pnoc神經元的活動,而動物正暴露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氣味中。

研究小組觀察到,在對這兩種氣味的反應中,這些神經元會發射,小鼠的瞳孔會迅速放大--這可能是一種焦慮和獎賞反應,視情況而定。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採取了更積極的方法。他們使用了光遺傳學,這種技術是用雷射光來激活或沉默特定的細胞--在這種情況下,就是Pnoc神經元。然後他們測量了小鼠的物理反應。果然,激活Pnoc神經元會使動物的瞳孔放大,心率增加。

接下來,讓小鼠在一個為誘導焦慮而設置的迷宮中導航。當利用光遺傳學激活動物的神經元時,它們的焦慮跡象會增加,而使用該方法使它們安靜下來則會減少這些跡象。「本質上我們發現,激活這些BNST Pnoc神經元會驅動喚醒反應,並惡化焦慮類狀態,」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ose Rodríguez-Romaguera說。

研究小組表示,這些發現表明,人腦中的Pnoc神經元可能是未來焦慮症藥物的潛在新靶點,有助於減少不愉快或過度的身體反應。

但當然,在這在人類身上進行測試之前,還需要在動物身上做更多的工作。這包括確定Pnoc神經元的亞群,這些神經元似乎對積極或消極的刺激都有不同的反應。

該研究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對於焦慮來說,儘管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它會激發人們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以保護人們。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來源:腦友記BrainUpPNOC的表達定義了adBNST內GABA能神經元的亞群諸如恐懼和焦慮之類的強烈情緒往往伴隨著可測量的身體變化,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瞳孔擴大。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
  • Nat Commun:研究發現PTEN突變前列腺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這些發現由喬治華盛頓大學(GW)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這一發現為攜帶常見PTEN突變的前列腺癌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我們想找到更多關於PTEN的信息,以及它可能依賴的其他基因,為PTEN突變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GW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醫學副教授Wu Ray-Chang博士說。"我們發現PTEN與ARID4B基因有重要聯繫,這為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 研究檢查了大腦在不確定條件下的反應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檢查了大腦在充滿風險和機會的環境中,面對不確定性和緊張衝突時的反應。研究人員確定了大腦中負責在渴望獲得和避免損失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的區域。τ領導的研究人員大披肩Hendler教授,教授伊扎克。
  •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10-19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1,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 焦頭爛額:焦慮對大腦的多重損傷
    焦慮是一種不安、緊張、對不確定事件擔憂的感覺,主觀體驗常伴隨生理徵兆如出汗、顫抖、頭暈及心跳加速。偶爾及短暫的焦慮是生活中必需的部分,但頻繁或持續存在時可發展為病理性疾病,幹擾工作、學習、人際活動。▲ 焦慮更強調對尚未發生、甚至不一定發生的事件的感覺,往往是消極的;▲ 恐懼一般是對已確認存在的威脅的反應,對於生存至關重要。但恐懼也可表現為病理性,如恐怖症。
  • 最新研究解開酒精成癮之謎,還發現了治療酒癮的方法
    與此同時,促炎介質可以啟動和驅動神經免疫反應,而抗炎介質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穩態機制,以限制炎症的發生和防止大腦的病理損傷。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抗炎信號在成癮相關腦區的酒精依賴誘導行為中的作用知之甚少,這使得我們無法確定有臨床應用前景的酒癮治療靶點。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文章指出,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是幹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策略,基於目前對腸-腦軸的認識,分析和評估了以腸道菌群失調為靶點的神經系統疾病幹預策略,如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以及飲食和營養等。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陳根: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感覺記憶類似於知覺加工,只保持極短的時間,大部分信息在感覺記憶階段就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進入短時記憶或工作記憶並在幾分鐘內指導人們執行決策;隨後,一些重要的短時記憶被進一步加工,轉化為長時記憶,保存幾天甚至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需要大腦中合成新的蛋白質。
  •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 免疫系統「倒戈」可引發焦慮!浙大學者找到誘發精神疾病的「新兇手...
    靳津教授回憶起當時,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很驚訝,因為此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在沒有炎症的情況下,T細胞特異線粒體分裂小鼠會出現聽力衰退這種神經性疾病。在多次的檢測之後,研究人員確認了實驗結論的真實性和穩定性。「聽覺能力與中樞神經有關,我們猜測到或許這類小鼠同時有著精神系統方面的疾病。」
  • 為乳腺癌提出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科學家發現這個基因過表達...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發現,SH3RF3基因的過表達增強了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提出了新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這一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乳腺癌腫瘤細胞具有高異質性,通俗地說,腫瘤裡的細胞很不一樣,不同病人的腫瘤細胞也很不一樣。」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Science子刊:利用非病毒載體將治療性蛋白遞送到神經元中,有望治療...
    基於Ichtchenko博士的假設,即之前報導的C1ad遞送載體可用於將治療性蛋白輸送到神經元的細胞質中,Ichtchenko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基於肉毒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BoNT)亞型A1輕鏈金屬蛋白酶(BoNT subtype A1 light chain metalloprotease, LC/A1)的細胞內抑制,開發並測試了一種潛在治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 美研究發現脂肪酸合成酶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
    美國研究人員2日在美國期刊《細胞-代謝》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質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攝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後生成脂肪時,脂肪酸合成酶會發揮重要作用。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此前的研究表明,直接目光接觸能引起靈長類動物的焦慮情緒,並激發杏仁核(amygdala)活動。杏仁核活動異常與目光迴避(gaze avoidance)有關,後者是許多神經發育障礙和社交障礙的典型症狀。  目光不僅本身是一種效價信號(valence,指情感品質,涉及事件、對象或情況的內在吸引力或厭惡性),也可以用作預測潛在的獎賞與懲罰。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尋覓三十年 消滅HIV潛在治療靶點終找到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24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4日的《mBio》期刊網絡版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找到了消滅患者體內隱匿的愛滋病病毒(HIV)的潛在治療靶點,對免疫細胞中的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進行修飾,就可防止休眠的HIV「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