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倒戈」可引發焦慮!浙大學者找到誘發精神疾病的「新兇手...

2020-12-01 求是新聞網

人的一生總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平常心對待,以免因過多的壓力陷入焦慮。」這恐怕是現代社會人們聽得最多的一句忠告了。

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內在平和與快樂的情緒卻沒有跟隨著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感到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增加抑鬱和焦慮的患病風險。而嚴重的焦慮會把人拖入煩惱的惡性循環,從精神和肉體方面產生不斷的內耗,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傷。此前,科學界一般主要認為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元兇」在中樞神經系統本身,較少關注生物體的其他組織器官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理解,對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新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時間2019103123時,相關研究成果以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 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範柯琪與李異媛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靳津教授與東南大學柴人傑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變廢為寶,劇情反轉

CD4+T細胞主要存在於血液及各外周免疫器官中,主要功能是免疫監控和宿主防禦,在B細胞抗體的生成和CD8+T細胞的活化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功能。細胞中的線粒體為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對於細胞的正常發育與維持至關重要。

早在2017年,靳津實驗室就開始尋找線粒體形態與免疫應答之間的關係,雖然發現線粒體可以調控先天免疫細胞白介素-12IL-12)的表達,但與T細胞介導的炎症性疾病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實驗也就進入停滯狀態。此時另一個課題組正在開展對於聽覺作用機制的研究,靳津課題組與他們分享了T細胞特異性線粒體分裂的實驗小鼠,以便接受更多的檢測。對方課題組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現象,這批原本計劃作為正常聽力對照組的小鼠表現出聽覺能力的嚴重下降。

會不會是檢測出錯了?」靳津教授回憶起當時,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很驚訝,因為此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在沒有炎症的情況下,T細胞特異線粒體分裂小鼠會出現聽力衰退這種神經性疾病。在多次的檢測之後,研究人員確認了實驗結論的真實性和穩定性。「聽覺能力與中樞神經有關,我們猜測到或許這類小鼠同時有著精神系統方面的疾病。」根據靳津教授的這項猜測,實驗組取回這些小鼠,利用各種動物行為學實驗對小鼠進行了關於學習記憶、焦慮抑鬱、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檢測。實驗結果非常引人關注,小鼠體內的CD4+T細胞在線粒體碎裂的狀態下,會導致小鼠表現出嚴重的焦慮行為。

研究人員同時還嘗試給實驗小鼠施加各種外源性的壓力刺激,檢測了小鼠在慢性應激壓力後的行為改變,他們驚奇地發現,T細胞在這些壓力中導致的焦慮行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靳津表示,這項研究表明了焦慮這類神經系統疾病與免疫系統的緊密聯繫。

1. 慢性應激後普通小鼠不敢探索空曠場地,缺少T細胞的小鼠無此表現


長臂管轄」,直達恐懼中心杏仁核

CD4+T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保護生物體健康的守衛者,這次實驗組發現的,就是T細胞「臨陣倒戈」,引發焦慮這種負面狀態的現象。根據已有的研究,中樞神經系統是免疫豁免器官。因為中樞神經系統非常重要,為了免遭外界影響,動物體進化出了血腦屏障,將外周免疫細胞擋在神經中樞外部,防止這些外周免疫細胞幹擾神經元的正常工作。

CD4+T細胞是如何穿越血腦屏障、「長臂管轄」神經中樞的呢?原來,在正常情況下,線粒體會促進葡萄糖通過糖酵解模式實現放能,使葡萄糖水解後變成丙酮酸,進入三羧酸循環為細胞正常運行提供能量。科研人員發現,在線粒體碎裂的CD4+T細胞內,葡萄糖並未通過正常的糖酵解途徑代謝,而是通過戊糖五磷酸途徑合成了大量嘌呤類物質(黃嘌呤)釋放到細胞外。不同於T細胞本身,這些黃嘌呤可以輕鬆地通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的情緒處理中心——杏仁核。黃嘌呤通過細胞表面的嘌呤受體作用於杏仁核中的少突膠質細胞,引起少突膠質細胞的異常活化與增殖,最終造成恐懼中心局部神經元的過度活躍,引發小鼠嚴重的焦慮行為。

2. 線粒體碎裂的CD4+T細胞產生黃嘌呤,進入血液循環後影響杏仁核


技術進步讓科學家看得更清晰

免疫系統如何幹預神經系統?最初,靳津實驗室對解答這個問題也並沒有足夠的把握。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整合多種組學數據的技術也日趨成熟。於是,科研人員通過一系列組學的大數據工具,繪製了一張免疫-大腦圖譜,嘗試按圖索驥找到CD4+T細胞的作用模式,進而找到T細胞與神經系統之間聯繫的蛛絲馬跡。

腦部細胞類型眾多,沒有單細胞測序的幫助下,很難知道T細胞來源的黃嘌呤作用於誰,引起了腦部怎樣的變化。」靳津表示,多組學工具,讓原本只能管中窺豹的科學家們,能從一個更大的視野去看待這些生理變化和細胞之間的相互關係。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大腦的分析結果從只能看到一團細胞,到能夠看清每一個細胞所處的狀態。這有助於我們發現早期很難認識到的新信息。藉由此技術,我們也發現了外周T細胞與少突膠質細胞之間的緊密聯繫」靳津說。

那是不是只要觀察手段的進步,很多科學研究就能迎刃而解?

答案是否定的,靳津認為,要有明確的科學問題作為導向,加之用好科學工具,才能事半功倍。

3. 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繪製大腦單細胞圖譜


為未來焦慮症藥物研發推開一扇新大門

多位科學家獨立審查了這項工作,他們一致認同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認為:「作者發現了通過靶向藥物抑制CD4+T細胞黃嘌呤合成,從而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迴路功能進行調節的可能性,為那些因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精神疾病症狀的患者提供了精準治療設計的方向。」

靳津分析說,未來臨床上可以設計一些血液檢測的量化指標用於評判焦慮症的嚴重程度,也能給治療效果提供一個客觀的評價,與目前臨床上通過問卷填表的錄入方式相結合,可以使病情判斷更加準確。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重要作用還在於焦慮症藥物的開發。目前焦慮症的大多數治療藥物直接靶向中樞神經系統,常伴隨嚴重的副作用,對多區域的神經元都有影響,如果能進一步找到特異的T細胞,通過外周的靶點實現對焦慮或者抑鬱症的幹預,就能為臨床醫學藥物研發推開一扇新的大門。

對於研究的應用,靳津還有更深一步的考慮。目前有數據顯示,在患有腸易激症候群的病人中,有高達30%左右的患者同時伴有嚴重的焦慮症狀,但其背後的機制不明,一直困擾著臨床的治療醫師。靳津組研究發現在這類病人外周血內同樣檢測到黃嘌呤水平的上升,因此該研究可能為臨床多種疾病狀態下伴隨性精神疾病的治療提供潛在的幹預靶點。靳津表示,希望未來能給焦慮症等精神類疾病畫一張更大的地圖,更加清晰地描繪多系統如腸道菌群、代謝改變、免疫反應和中樞神經間的相互關係,為最終攻克解決嚴重焦慮症提供更加精準的解決方案。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117-1

(文 吳雅蘭 柯溢能/攝影 盧紹慶 部分圖片由受訪實驗室提供)

相關焦點

  • 研究:新冠肺炎或易誘發精神疾病 反之亦然
    導讀《柳葉刀》子刊發表的新研究提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或有更大概率患上精神疾病;同時精神病史也可能是誘發新冠肺炎的潛在因素。近日,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病學》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或有更大概率患上精神疾病;同時精神病史也可能是誘發新冠肺炎的潛在因素。該研究名為《新冠肺炎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雙向關聯:針對美國62354名新冠確診病例的回顧性隊列研究》,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
  • 寄生蟲感染如何引發精神疾病?
    弓形蟲的慢性感染與人類的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並改變了齧齒動物的行為。討論了弓形蟲感染如何抑制去甲腎上腺素能信號,以及該通路的恢復如何改善行為異常,並提示改變的神經傳遞和神經免疫應答可能具有協同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可能也適用於其他引發認知變化的傳染因子,比如病毒。
  • 頻繁聚餐易「上火」誘發口腔疾病
    如若不及時處理,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會引起頜面肌肉間隙感染,導致面頰腫脹,張口受限,還可引起全身反應如發燒、肌肉酸痛等。所以智齒冠周炎早期應及時就醫診治,消炎後拔除智齒,避免再次復發。牙髓炎/根尖炎——很多人口腔裡有蛀牙,蛀牙未及時治療,牙洞越爛越大,細菌侵入牙神經可導致牙髓炎,繼續擴散到牙根下方可導致根尖炎,此時人會感到牙齒隱隱作痛。
  • 精神分裂症或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引起的。最近,有研究人員發現精神分裂症與人體免疫性疾病有關聯,這一發現對於精神疾病成因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有助於科學家們找到更為有效的精神分裂症療法。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更為常見,這表明這些疾病有共同病因。目前,尚無在精神分裂症中使用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的試驗。於是,研究人員進行了低劑量甲氨蝶呤治療精神分裂症效果的實驗。研究人員首先從巴基斯坦喀拉蚩的住院和門診機構招募了患病5年內,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名。他們被隨機分配為2組。
  • 人體免疫反應關鍵因素找到,有助研發針對癌症等疾病的新療法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4日消息,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人體免疫系統如何檢測疾病跡象並激活保護性反應的一個重要過程——DNGR-1基因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最新認知有助於醫學研究人員研發針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免疫療法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焦慮抑鬱,哪些藥物可選用?│臨床「藥」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限和呼吸道症狀為主要特徵的常見慢性病,多數COPD者有1個及以上合併症,其中焦慮抑鬱是臨床常見的合併症之一,COPD穩定期中合併抑鬱的發生率為10-42%,急性加重期為10-86%,焦慮在COPD穩定期者的發生率為13-46%,急性加重期住院者為10-55%。
  • 誘發心理疾病十大因子
    這類人群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  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試,身心過度疲勞,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其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感情和家庭變故引發的心理重壓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和婚姻家庭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疾病越來越多。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找到抑制這種過度焦慮的方法緩解焦慮症狀該團隊使用一種稱為雙光子顯微鏡的相對較新的技術直接對小鼠大腦中的BNST PNOC神經元進行成像,同時給小鼠提供有害或吸引人的氣味刺激,分別可靠地誘發恐懼/焦慮和獎勵行為,以及適當的喚醒反應。通過這種方式,科學家們發現,當動物受到這些氣味刺激時,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往往伴隨著小鼠瞳孔的快速擴張。
  • 學姐來了|生命健康的守衛者——免疫系統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90%以上的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免疫系統在正常時可識別所有外源性抗原並產生應答,對自身細胞與分子產生免疫耐受,免疫系統承擔機體的免疫功能,如果免疫系統某一部分發生缺陷可導致個體對病原體入侵的抵禦能力下降,強大的來自病原微生物的進化壓力使免疫系統發展成現今的形式。然而,有時免疫系統自身也會成為造成疾病的原因。
  • 黏膜細胞凋亡後可能「傷及自身」誘發免疫和過敏性疾病
    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動物的黏膜細胞在凋亡後,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  腸道、皮膚等處的黏膜被上皮細胞覆蓋,內部產生新細胞的同時,老細胞會凋亡剝落,並隨著糞便、痰或皮膚汙垢被排至體外。此前並未發現這些「被淘汰」的細胞會對機體產生哪些影響。
  • 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 是什麼原因導致
    免疫系統疾病大家都有些了解,這種疾病對人體的傷害很大,種類也是十分多。那麼,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呢?什麼原因導致免疫系統疾病?吃什麼比較很好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免疫缺陷病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器官、組織等有先天性的缺陷,或者是由於後天繼發感染、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功能不全症候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超敏反應性疾病已被抗原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休克、血清病等。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然而,在許多神經精神疾病中,小膠質細胞的免疫功能受損,常常導致炎性介質的過度產生和吞噬活性的加劇,這可能對突觸有害,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在人類酗酒者和酒精中毒動物模型中,小膠質細胞功能的改變與神經免疫激活有關,並且可能直接與酒精攝入的某些神經毒性和不良行為有關。
  • 精神分裂症及焦慮障礙診療新進展|引「精」聚「點」 ·第24 期
    為使國內精神科醫生能夠了解到這些新進展,住友製藥醫學聯絡部特設「新·思界」論壇,圍繞這些新的研究展開精彩分享和討論。 本次「新 · 思界」國際熱點會,邀請到魯豫兩省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知名專家齊聚鄭州,共同探討2020年精神分裂症、焦慮障礙診療的新進展。
  • 人體免疫反應關鍵因素找到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劉霞)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人體免疫系統如何檢測疾病跡象並激活保護性反應的一個重要過程——DNGR-1基因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最新認知有助於醫學研究人員研發針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免疫療法
  • 輿論熱議: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引發精神疾病是否能登機的探討
    近日,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事件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引發輿論熱議。關於抑鬱症患者是否適合登機以及航空公司的做法是否妥當的討論在網友中不斷引發爭議。隨後#春秋航空回應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登上熱搜榜,閱讀2.7億,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
  • 抑鬱,自閉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出路
    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
  • 哪種精神疾病發病率最高?調查結果竟是很多人都有的它!
    就在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牽頭的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公開發表。該調查是國家衛健委和科學技術部於2012年共同資助立項的「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簡稱中國精神衛生調查)。調查顯示,我國精神障礙疾病(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9.32%。
  • 蜱傳腦炎病毒或能利用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誘發疾病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致死性的蜱傳播病毒能夠利用宿主神經元的運輸系統來移動其RNA,最終引發病毒的局部繁殖以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 「基因編輯嬰兒」傳聞引發巨大爭議!122位科學家聯名譴責!浙大學者...
    賀建奎博士 消息發出後,引發了網友關於「基因編輯嬰兒是否違背倫理」的一大波討論。與此同時,針對這一事件本身,尚有諸多疑問有待證實。01由莆田系醫院通過倫理審查?從公開資料顯示,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倫理申請是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准的。在申請書的最後方顯示,該項目「符合倫理規範,同意開展。」並蓋上了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的印章,落款時間為2017年3月7日,籤名者有龍宏、黃華鋒、褚振忠等7人。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結果發現,益生菌小組情緒更加穩定,而對照組更多表現出焦慮和異常行為狀態。同時在迷宮學習項目中發現,益生菌小組同樣領先對照組走出迷宮。那麼為何會出現這類現象呢?研究員解釋,益生菌(母牛分枝桿菌)可能通過免疫機制,刺激血清素的產生,從而在短時間內減少小鼠的壓力相關行為,影響小鼠的焦慮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