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細胞凋亡後可能「傷及自身」誘發免疫和過敏性疾病

2020-12-05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花瓣凋零,還能「化作春泥更護花」。不過,自然界也不儘是這種良性循環。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動物的黏膜細胞在凋亡後,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

  腸道、皮膚等處的黏膜被上皮細胞覆蓋,內部產生新細胞的同時,老細胞會凋亡剝落,並隨著糞便、痰或皮膚汙垢被排至體外。此前並未發現這些「被淘汰」的細胞會對機體產生哪些影響。

  日本筑波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免疫學》雜誌上報告說,黏膜上皮細胞凋亡後,表面會出現磷脂質,這種脂類會與腸道、氣管和皮膚等處免疫細胞表面一種稱為「CD300a」的受體蛋白質結合,觸發免疫反應,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惡化。

  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凋亡的上皮細胞與這種受體蛋白質結合後,腸道、皮膚、氣管等黏膜組織中「調控性T細胞」的數目減少,而這種免疫細胞具有遏制炎症的作用。

  研究小組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將來有助於為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相關焦點

  • 黏膜細胞凋亡後可能「傷及自身」
    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動物的黏膜細胞在凋亡後,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 腸道、皮膚等處的黏膜被上皮細胞覆蓋,內部產生新細胞的同時,老細胞會凋亡剝落,並隨著糞便、痰或皮膚汙垢被排至體外。此前並未發現這些「被淘汰」的細胞會對機體產生哪些影響。
  • 為什麼會得過敏性鼻炎?原來是因為這些,不知你是哪一種?
    過敏性鼻炎已經是生活當中的常見疾病了,一般在接觸過敏原後就會導致鼻炎發作。但是鼻炎的誘發機制十分複雜,一般和人體免疫功能以及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多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為什麼會得鼻炎?
  • 防範兒童過敏性疾病 需要從源頭上進行「治理」
    兒童在室外玩耍時,難免吸入粉塵等有害物質,極易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及過敏性疾病;而由於秋冬季門窗緊閉,室內空氣不流通,同樣容易滋生細菌及病毒,釀成各種感染性疾病。過敏性腹瀉則是孩童對某種食物或物質過敏所致,多數在2月齡時出現,主要症狀主要是反覆腹瀉,一般為爛便,或者粘液血便,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痛,部分患兒並發皮疹,且可能合併哮喘。過敏性疾病幕後推手都有誰追本溯源,是什麼原因誘發了過敏性疾病呢?王有鵬教授指出,首先是體質因素。
  • 細胞壞死、凋亡、壞死性凋亡、焦亡與自噬
    Figure 1: 細胞壞死與細胞凋亡。(圖片來源:網絡)▌細胞凋亡細胞壞死性凋亡它具有典型的壞死樣形態:細胞膜被破壞,細胞、細胞器腫脹,乃至崩解;而核內染色質無明顯的形態改變;壞死性凋亡與凋亡和自噬有明顯的區別,三者可以通過光、電鏡觀察和PI染色得到明確的區分。其次, 壞死性凋亡會引起顯著的炎症反應,表現為大量的炎症細胞浸潤和激活。
  • 凋亡細胞吞噬和免疫耐受新機制(組圖)
    體外吞噬凋亡細胞。(本欄圖片均由三軍醫大供圖)(首席記者 李珩)3月3日,記者從第三軍醫大學獲悉,該校全軍免疫學研究所張志仁教授、吳玉章教授及其團隊,歷時4年,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現促紅細胞生成素能讓吞噬細胞「胃口大開」,從而「吃」掉凋亡細胞,這將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路徑。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樹突狀細胞是協調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核心,需要在穩定狀態下調節免疫系統,誘導免疫耐受。具體而言,樹突狀細胞與胸腺髓質上皮細胞通過MHC-II向CD4+T細胞呈遞自身抗原,並在相互作用加強時促進其凋亡。 外周免疫耐受的其他機制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避免對「自我」或無害抗原的反應。同樣,DCs也是這一過程的關鍵。
  • Nature子刊報導Treg細胞凋亡後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調節性T細胞(Tregs )是一類控制體內自身免疫反應性的T細胞亞群,早期亦稱做suppressor其在腫瘤發病過程中,往往扮演著「幫兇」的角色:它能夠通過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導致腫瘤的生長以及惡化。然而,10月30日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篇研究卻表明:Treg細胞凋亡後,仍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且會變得更強。這一結果令人吃驚,並且可能有助於解釋免疫療法作為癌症治療的局限性。
  • 免疫細胞與健康的八大關係,值得一看!
    大量治療和臨床觀察已證明:心血管病發生後,機體免疫系統可被激活並引發異常的自身免疫應答,導致自身抗體產生,心血管病灶組織細胞異常表達炎性細胞因子,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而介導局部炎症反應,從而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
  • 蟎脫敏——過敏性疾病兒童的選擇
    對於兒童來說,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是鼻炎和哮喘。近年來,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驟增,特別是呈低齡化趨勢明顯。哮喘是過敏性鼻炎的一個合併症,也叫伴隨疾病,或叫共病。有調查顯示,浙江地區兒童哮喘的發病率高達5%,而其中因過敏因素引發的哮喘高達70-90%。儘管藥物可使症狀緩解和控制。但由於孩子自身的敏感狀態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鼻炎及哮喘會反覆發作,成年期症狀的發作與兒童期的起病有直接關係。
  • 免疫細胞在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治療中發揮什麼作用?
    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在人體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是保衛身體健康的衛士。免疫細胞廣泛參與發育、妊娠、組織修復等生理過程,且在腫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種病理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來,免疫學的研究備受關注。
  • 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 是什麼原因導致
    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免疫缺陷病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器官、組織等有先天性的缺陷,或者是由於後天繼發感染、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功能不全症候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超敏反應性疾病已被抗原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休克、血清病等。
  • 過敏性鼻炎用什麼藥?看看你現在用的是哪一種?
    過敏性鼻炎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主要以突發性和反覆發作的鼻塞,打噴嚏,鼻癢,流鼻涕等症狀為主。而冬季正是鼻炎地高發季,鼻炎容易反覆發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產生很大影響,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鼻炎用哪種藥最合適?
  • 緩則治本,黏膜保護在慢性胃疾病中的應用指南共識解讀
    當損傷因子和防禦因子(如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氫鹽分泌及細胞更新等)之間的「博弈」失衡,就會導致胃黏膜病變,如我們常說的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等。 Stephen T等的觀點認為,黏膜損傷主要包括誘發、信號生成及上調、信號擴增及潰瘍形成等步驟[4]。
  •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4:01 在細菌性敗血症個體中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由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Hamsa Puthalakath
  • 免疫系統與過敏中的免疫系統
    對於食物過敏,則首先反應在腸道黏膜,可能表現為疼痛、腹脹和腹瀉。不論這些反應從哪裡開始,免疫應答能夠經血液擴散,從而觸發整個身體的過敏反應。當許多免疫細胞同時釋放出1gE抗體、組胺和細胞因子,就會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使得部分嚴重過敏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醫生:過敏性鼻炎和總IgE值高關聯,詳細了解一下
    這些父母的特應性素質使得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的遺傳度達77.4%,由於當遺傳達60%以上即可謂高遺傳度疾病,表明了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是一種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疾病。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症候群的患兒具有特應症的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兒童,這主要表現在該群體的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水平明顯增高、嬰幼兒溼疹患病率增加、過敏性鼻炎、哮喘、腺樣體肥大和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菌群左右下的免疫力天平——免疫失衡疾病背後的新機制
    例如,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可能由於微生物的自身抗原同源物的表達而被破壞,或由於微生物依賴的翻譯後修飾而增加自身抗原的免疫原性。在細胞水平上,免疫細胞從腸道向非腸道組織的遷移可能是微生物依賴的。此外,某些腸道共生體可以在腸道外移位,導致與非腸道組織中免疫細胞的異常相互作用和耐受性的破壞。這些和其他例子正在改變我們對宿主-微生物關係如何影響免疫介導的疾病的理解的範式。
  • 蕁麻疹反覆發作,可能是體質問題在「作祟」
    研究證實過敏體質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同一家系中不同成員所患的過敏性疾病可以不同;抗原的性質及進入機體的途徑也會影響IgE的合成,以相同途徑進入人體的抗原,有的引起強速髮型過敏反應,有的則不能。抗原進入機體的途徑和接觸頻率對機體產生抗體有一定的影響。  抗原經由黏膜進入易激發產生IgE應答;通過注射則引起IgG的產生,接觸過敏原次數越多致敏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