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2020-12-06 中國江蘇網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人類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以產生數千個連接或突觸,從而可能產生數百億的連接。神經科學家非常了解單個神經元的作用,但對於大量神經元如何協同工作,並產生想法、感受乃至行為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顯微鏡來觀察神經連接,但既費力又昂貴。傳統的識別神經細胞間連接的技術稱為螢光單神經元示蹤,向細胞內引入產生綠光的蛋白基因,以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神經元的連接。

該小組使用傳統方法追蹤了31個從視覺皮層到另外7個皮層區域的神經元連接。用新的技術方法,他們在短短3周內完成了來自591個神經元的連接,而這些工作用傳統方法需要3年才能完成。

新技術稱為MAPseq,通過遺傳「條形碼」標記細胞而起作用。研究人員將含有隨機RNA序列的病毒注入小鼠大腦,進入細胞後,每種病毒都會表達一種獨特的30字母或核苷酸組成的RNA序列,以及細胞沿著軸突自然運輸的蛋白質。蛋白質被設計成能與RNA「條形碼」相結合,二者也沿著軸突拖動。然後,解剖小鼠目標大腦區域,測序後能看到哪些標記的神經元連接到了哪個區域。神經元與目標區域的連接越多,該區域的測序數據中,就會出現越多的神經元「條形碼」。

瑞士分子和臨床眼科學研究所神經學家柏堂德·洛斯卡說,這是首次描述皮層中長距離神經元連接的組織方式,有助於提高人類認知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腦部神經疾病的速度。

相關焦點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澳大利亞研製出使用條形碼雷射掃描技術的新型顯微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製造出一臺新型顯微鏡,能夠使用條形碼雷射掃描技術拍攝活體動物血管內的血細胞和腦神經元的動態影像。   領銜研究的史蒂夫·李博士是澳國立大學生物醫學光學工程專家。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但是,一群中國科學家卻能給大腦「拍彩照」,讓大腦空間呈現出一個繽紛的多彩世界;並能精準定位,給每個神經元上都標記門牌號;還可以把各種形狀的神經元單拎出來,清楚地看到每根神經元的走向;最牛的是,他們率先以工業化方式大規模、標準化、高分辨繪製腦圖譜數據……近日,《自然》雜誌的一篇《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報導,使得一家剛剛組建、位於蘇州的腦科學研究所成為全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特異性螢光劑和成像系統,這就可以幫助實時引導外科醫生切除卵巢癌患者中額外的腫瘤,對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或將帶來巨大幫助。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癌症成像技術推動癌症研究的多篇突破性進展。
  • 腦成像技術讓你看見答案
    研究人員利用腦成像技術證明了動物是後天形成明確的性取向。 人類的性行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的?在認知上,大家還是很不一致的:有人認為是先天,有人認為是後天,還有的認為部分先天,部分後天習得。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2020-02-26 15:17:00 (中國科大供圖 繪圖: 王晶、陳曉東、徐奇智)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人員經過八年研究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解密著名科學問題「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2020年9月14日哈弗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Wei-Chung Allen Lee研究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開發出一種新的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技術,在亞細胞結構水平上實現快速、大體積結構成像,加速繪製大腦神經環路圖譜。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fMOST技術實現了新型人3D類腦中的特定蛋白空間分布的成像
    來源:武漢沃億2020年8月8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曹毅博士課題組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影響因子6.551),利用fMOST技術實現了對一種新型人3D類腦中的特定蛋白空間分布的成像。
  • The Scientist:2015四大技術突破(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
    儘管這一技術可在無需螢光標記的條件下顯影組織,但它仍然太慢而無法適用於大多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  10月30日,Purdue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他們利用體內振動光譜成像技術大大提高了收集圖片的速度(從分到秒)。新技術最關鍵的改進是不再需要收集分子振動信號的光譜儀。取而代之的是,這一改進的技術在光子進入組織前會對其進行顏色編碼。
  • 頻域近紅外腦成像技術是什麼?斯坦福劉寧研究員帶你詳細了解
    本期,心儀科技邀請到了劉寧研究員接著介紹頻域近紅外腦成像技術基本原理簡介及應用。主講人:劉寧博士,史丹福大學近紅外影像研究員。目前為美國史丹福大學人類精神及行為系研究員,從事近紅外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多年。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擔任數個學術期刊的評審編輯和國際會議的評審委員。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基於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慧創醫療」推出...
    大腦依託於一個由神經突觸聯結而成的神經元網絡,其中還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神經突觸。大腦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是我們人體的「總開關」,而如何去認識、觀察大腦則不得不藉助專業儀器與技術。腦成像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其為神經科學家提供幫助理解腦特定區域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對受神經疾病影響的腦區進行定位,發明新方法治療腦部疾病。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圖(h-i): 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發現這些區域在轉錄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R1和R2分別主要由中腦/間腦(diencephalon/mesencephalon)和菱形腦(rhombencephalon)細胞類型組成。圖(j-k): 通過iTracer讀數將兩個區域根據條形碼和疤痕分類也發現這兩個區域的細胞完全來自不同的譜系。
  • 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腦圖像處理方法
    雖然其中一些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分析高度複雜的腦成像數據時,尤其是從密集信號區域分析時,大多數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意識到現有的腦細胞檢測和計數技術的局限性,UZH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全自動全腦圖像處理技術,稱為DeNeRD。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3,Nat Comm | 環形RNAs在腦衰老中的生物學作用來源:BioArt7月17日,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李家立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ircGRIA1 shows an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生物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與突觸(圖片來源:Aleksandr Kurenkov 與 Shunsuke Fukami) 如今,由人腦啟發的新型計算機,也稱為「類腦計算機」或者「神經形態計算機」,變成了一個新興的科研領域,引起了物理、化學、材料、數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等一系列領域的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2,著名華人教授Science發文:一種新技術能對細胞進行遺傳重編程,構建人造結構來源:生物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對細胞進行重新編程,病使用科學家提供的合成材料來構建能夠在體內執行功能的人造結構。
  •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研究為解析催產素相關的中樞行為或疾病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見解,為操控內分泌神經元和研究其外周與中樞功能提供了新的技術策略和思路。  這項工作於近日刊發在國際知名期刊《神經元》(Neuron)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博士後張斌和博士研究生邱禮耀,共同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高志華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安安教授。
  • 抓拍腦細胞工作照: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變化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y),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跨腦區大規模的神經元如何整合信息並影響行為是神經科學中的核心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更高時空解析度上捕捉大量神經元活動動態變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