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2020-11-26 中國科大..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中,面對壓力每一個個體都將做出選擇: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迴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的選擇。

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該研究首先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的 CRF神經元為一種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並與椎體神經元構成神經環路。接著採用活體顯微成像的方法觀察到:在面對負性壓力下,小鼠採取主動應對行為時,CRF神經元活性增強。在懸尾、強迫遊泳和社交競爭挫敗等負性壓力條件下,採用化學遺傳學方法凋亡或抑制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可增加小鼠的被動應對行為;而CRF神經元的激活則促進主動應對行為。個體長期暴露於負性壓力下,仍可維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穩態,稱之為對負性壓力「抵抗」;而在長期負性壓力下,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穩態,則稱為對負性壓力「易感」。流行病學和臨床證據顯示,習慣採用被動應對行為的個體,發生壓力相關的心理、身體功能紊亂或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即所謂的「易感」。該研究進一步研究了前額葉CRF神經元在小鼠產生「抵抗」行為中的作用和機制。在長期社會競爭失敗情況下,百分之八十都表現為「易感型」,採用化學遺傳學的方法,選擇性激活內側前額葉的CRF 神經元可顯著增加小鼠的主動應對行為,「抵抗型」小鼠的比例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該效應具有較長的持續性。

靈感來自古羅馬雙面神圖像,隱喻實驗中激活或抑制CRF神經元小鼠的雙向行為。圖中,手握寶劍(CRF神經元)的紅色老鼠強壯勇敢,而失去寶劍的藍色老鼠則膽怯恐懼。(繪圖: 王晶、陳曉東、徐奇智)

該研究揭示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為腦內負責調控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促進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的活性可增強主動應對行為,提高對環境負性壓力的抵抗性。這一發現推動了對「壓力應對行為抉擇」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了解。並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相關研究成果以「Prefrontal cortex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neurons control behavioral styles selection under challenging situations」為題, 225號在線發表於Neuron期刊。該研究由周江寧教授研究組與華中科技大學龔輝教授、中國科大楊昱鵬、張智教授合作完成。陳鵬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周江寧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中科院B類先導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0)30060-X


(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腦功能和腦疾病重點實驗室、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2020-02-26 15:17:00 (中國科大供圖 繪圖: 王晶、陳曉東、徐奇智)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人員經過八年研究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解密著名科學問題「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2020-11-25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段樹民介紹說,通過高分辨全腦追蹤和精細解析,他們發現下丘腦內分泌神經元一些突起並不是直接投射到垂體,而是繞行投射到腦內一些情感調控的腦區。用光遺傳學方法特異刺激這些繞行的投射纖維,則對動物的社交行為產生調控作用。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網—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1月19日,《神經元》在線發表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合作成果。科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腦內神經元比較密集
    研究人員日前表示,鳥類的腦部有比其他動物更密集的神經元,這使它們擁有和靈長類生物近乎一致的認知能力。研究指出,一隻金剛鸚鵡的大腦也許只有一個去了殼的胡桃大小,遠小於一隻恆河猴的大腦(其大小相當於一隻檸檬),但是鸚鵡在管理智力的重要部位前腦有更多的神經元。研究者們首次系統地計算了從雀類到鴯鶓等20種不同尺寸鳥類腦內神經元的多少。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他們發現,在兩隻雄鼠身體相互接觸、互嗅對方生殖器,以及攻擊對方時,PMv神經元被選擇性激活了。尤其是在嗅對方生殖器時,鈣信號強度是身體接觸或攻擊對方時的2.5到5倍。有趣的是,如果殺死或者抑制這類神經元,則發現「處男鼠「對雄性侵略者的攻擊性行為大大減少,而且對性腺完好雄鼠尿液的偏好也很大程度地減弱了。
  •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06【6】Neuron:社交壓力下神經元的應對策略doi:10.1016/j.neuron.2020.01.033為了應對壓力,個體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每種應對方式都伴隨著一系列的行為、生理和心理反應
  • 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
    原標題: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通訊員楊金 記者宋黎勝)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的聯合團隊,成功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並揭示催產素不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還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情感行為。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2020-09-1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該成果首次發現一條全新神經環路,揭示了慢性壓力應激引發骨丟失的神經機制,為臨床醫學和航天醫學中由於壓力應激導致的骨丟失提供新的策略和治療靶點。在大腦前腦中存在一個叫做終紋床核的腦區能夠調節焦慮情緒;研究人員在這一腦區發現了一類抑制性神經元,當動物出現焦慮情緒時,這類神經元被激活,將「焦慮」信息傳遞到下丘腦中的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來源:腦友記BrainUpPNOC的表達定義了adBNST內GABA能神經元的亞群諸如恐懼和焦慮之類的強烈情緒往往伴隨著可測量的身體變化,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瞳孔擴大。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
  • 研究發現人體內不存在基因相同的神經元 | 早期實驗室
    而更常見的突變只佔原因中的極小部分的(儘管以整個人群作計算時,這些風險的比重會更加明顯),因此人們還在其他領域內尋找仍未發現的可能性。最近出現了一個令眾人驚訝的發現,而這一發現推翻了生物學的基本宗旨,並激起了許多研究人員對一個全新空間的探索興趣。   生物學常識認為,儘管人類身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DNA ,但是每個細胞核中的遺傳指令是相同的。現在,新的研究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研究團隊利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結合在體神經元鈣信號檢測、電生理、光遺傳學及行為學檢測等,發現LBPN穀氨酸神經元的活動不僅對神經痛和生理性痛的傳遞都至關重要,也是產生神經痛的充分和必要的條件。而只佔LPBN神經元10%的GABA能神經元則對神經痛的發生和傳遞起到關鍵的門控作用。
  •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 神經元與大腦的發育——神經元的分布情況
    每一個神經元僅按單一方向傳送訊號,但是有些神經訊息可能回頭作用於第一神經元。通過這個複雜神經網的電流訊息,產生了我們的學習與行為。神經纖維每秒鐘傳送數以百計的衝到,這些神經訊息幾乎是立刻以許多方向分散流出。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這些發現揭示了靶向樹突的中間神經元,以及更廣泛地樹突棘抑制性調控,這是SHANK3功能障礙的關鍵微環路機制。本研究結果表徵了小鼠直系同源物Ube3b的神經元功能,並顯示Ube3b呈現出細胞自主方式來調節樹突狀分支。Ube3b/神經元出現樹突棘密度增加、形態異常的現象,且改變了突觸的生理活動和海馬迴路活動。此外,背側前腦特異性Ube3b/的動物還表現出空間學習能力受損、社交行為改變以及重複性行為。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