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3】Science:來自底板神經元的信號傳遞誘導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形態變化doi:10.1126/science.aar2866 doi:10.1126/science.aat458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幾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發育中的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從多極形態到雙極形態的形態轉變,而且這種形態轉變至少部分是由於大腦發育期間的神經元遷移信號傳遞
-
科學家為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繪轉錄圖譜
新華社昆明12月1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為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繪製了轉錄圖譜,該圖譜將為人類了解自身腦細胞的種類及其功能奠定基礎。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介紹,神經元即大腦中主要的神經細胞類型之一,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元。過去的研究發現,在猿類和人類等靈長類的大腦中進化出了一類新的神經細胞,它們被稱作——紡錘形神經元。「人類大腦中的紡錘形神經元數量最多,但這種神經元僅集中分布在大腦的前腦島和前扣帶回兩個區域。」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1928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宣稱,成年人的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他寫道,「一旦發育結束,增長和再生的源泉……就不可挽回地枯竭了。在成年人的大腦中,神經通道是固定的、終止的和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必然凋零,或許沒有什麼可以再生。」90年過後,我們仍不清楚拉蒙-卡哈爾的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而我們的任何行為,比如您正在看這些文字,您眼內的神經元就會把這些文字信號傳遞至相應的視覺皮層,與此同時腦內其他與文字信息相關記憶的神經元也會被激活,甚至相關的情緒的神經元也會被激活,如此一個信號的輸入引起一群神經元的激活是我們大腦行使功能的基礎,而這個基礎也就是神經元的關係——突觸。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維吉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發育中的大腦中會發生一種意想不到的細胞清理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錯,即細胞清除頻率過高或過低,就會導致大腦的線路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在實驗室研究中,作者發現小鼠該過程的異常會導致出現類似焦慮的行為,它可能在人類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作用。「我們都不希望腦細胞出現基因組損傷。
-
細說大腦簡史,神經元之間是靠什麼形成連接的呢?
在人類的一生中,大腦會經歷哪些階段,產生哪些變化呢?就讓我們走進大腦簡史。大腦出現的時間要比人身體上的其他器官早得多,早在胚胎長成人形之前,甚至是在四肢從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細胞團內長出之前,大腦的發育就已經開始了。
-
研究:人類大腦海馬區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由於哺乳動物性發育和垂體發育的本質都是神經系統的發育,因此,東華大學的科研人員試圖在神經系統中考察Mir505基因是否影響神經發育事件,並由此展開了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的課題合作。 科研人員首先利用體外培養的皮層神經元模型驗證Mir505基因是否參與調控神經元發育。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Nature | 靈長類動物中間神經元的新發現
大腦的進化通常可能是由保守結構中細胞組成或分子表達的適應性變化驅動的。188776個中間神經元的RNA表達情況,發現物種內部和物種間中間神經元的顯著差異,並鑑定出一組在靈長類動物中富集,而在嚙齒類動物和鼬鼠中沒有分子同源對應物的紋狀體中間神經元類型。
-
新研究認為智能是由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的多少來決定的
現代科學家證實,神經元大約在妊娠8周開始激增,在這段時間腦的發育極快,在約一個月的時間增長數十億個神經元到出生時神經元沒有徹底發育成熟,需要後天生長,在第四個月時,就有2000億個神經元,在第五個月時,一半的神經元未能與其他區域連結而凋亡(防止過度擁擠),在第十個月時未受髓鞘保護、未連結的就不活潑(與營養有關)?大約在出生後10周到兩歲這段時間,相當於第二次腦激增,也就是神經元數量的劇增,這時的神經元開始向各個方向生出許多極細的突觸,同數以萬計的其他神經元相互聯繫的增多導致腦的迅速生長。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記憶連接The Memory Link「成年動物大腦中存在新生神經元」這一假說最早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MIT的神經生物學家Joseph Altman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成功追蹤到成年大鼠腦神經細胞的增殖情況,此後又相繼有許多實驗均支持這一假說。
-
Science:來自底板神經元的信號傳遞誘導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形態變化
2018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幾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發育中的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從多極形態到雙極形態的形態轉變,而且這種形態轉變至少部分是由於大腦發育期間的神經元遷移信號傳遞。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發現,當神經元的主細胞體活躍時,樹突幾乎總是活躍的。"看起來樹突棘是我們大腦中神經元如何實現計算處理信息的內在屬性。 這種情況並不是罕見的事件,"Lou Beaulieu-Laroche 說,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我們所觀測的神經元都有樹枝狀的棘,而且樹枝狀的棘分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