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腦細胞工作照: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變化

2020-11-24 瀟湘晨報

2020年8月10日,《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和斑馬魚大腦快速體成像》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凱研究組完成。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y),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

跨腦區大規模的神經元如何整合信息並影響行為是神經科學中的核心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更高時空解析度上捕捉大量神經元活動動態變化的工具。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運用於活體腦成像的傳統工具基於點掃描,時間解析度較低,難以研究大範圍腦區中神經元的快速變化。因此,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其特點在於可以在相機的單次曝光瞬間,記錄來自物體不同深度的信號,通過反卷積算法重構出整個三維體,實現快速體成像,在線蟲、斑馬魚幼魚等小型模式動物上已獲得初步應用。

傳統光場顯微鏡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限制了其在生物成像上的廣泛應用。首先,重構的結果會出現失真。2017年王凱研究組研發的新型擴增視場光場顯微鏡(eXtendedfield-of-view Light Field Microscopy, XLFM)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成功應用於自由行為斑馬魚幼魚的全腦神經元功能成像上,首次三維記錄了斑馬魚幼魚在完整捕食行為中的全腦神經元活動的變化。其次,現有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缺乏光學切片能力,無法對較厚組織,比如小鼠的大腦進行成像。讓光場顯微鏡具有共聚焦顯微鏡一樣的光學切片能力,濾除大樣品中焦層之外的背景信號來提高信噪比,是提高成像質量、可廣泛應用的關鍵所在。

然而,傳統共聚焦顯微鏡採用雷射逐點掃描和共軛點針孔檢測來降低焦面外噪聲的策略不適用於三維光場顯微鏡。面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創新提出廣義共聚焦檢測的概念,使其可以與光場顯微鏡的三維成像策略結合,在不犧牲體成像速度的前提下有效濾除背景噪聲,大幅度提高了靈敏度和解析度。這種新型的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稱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

圖 1(上)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原理示意圖。(下)不同於傳統光場顯微鏡,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採用片狀照明,選擇性激發樣本的一部分,在垂直照明的方向上掃描,採集到的信號被遮擋板過濾掉焦層範圍之外的部分。對採集到的圖像進行重構可以得到焦層內的三維信息。

研究團隊在不同動物樣品上測試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的成像能力。首先,團隊成員對包埋的活體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對比共聚焦和傳統光場顯微鏡的成像結果,發現加入光學切片能力後,圖像解析度和信號噪聲比顯著提高,可以檢測到更多較弱的鈣活動。進一步的,將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和高速三維追蹤系統結合,對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在 800 μm x 200 μm的體積內達到了2 x 2 x 2.5 μm3的空間解析度和6Hz的時間解析度。受益於更高的解析度和靈敏度,可以識別出斑馬魚幼魚在捕食草履蟲過程中單個神經元的鈣離子活動的變化。

圖 2(左)斑馬魚幼魚捕食行為的一個例子。0s 為斑馬魚吞食草履蟲的時刻。(右)左圖斑馬魚捕食行為中,共聚焦光場顯微鏡記錄到的兩個不同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箭頭所指為過程中激活的單個神經元。

進而,團隊成員驗證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大腦的成像效果,對清醒小鼠的視皮層進行鈣成像,可以同時記錄 800 μm x 150 μm的體積內近千個神經元的活動,最深可達約400 μm,並且連續5小時以上穩定記錄超過10萬幀,沒有明顯的光漂白。團隊成員進一步嘗試使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鼠腦中的血細胞進行成像,深度可達600 μm,拍攝速度70 Hz,同時記錄上千根血管分支中群體血細胞的流動情況並計算血細胞的速度,相比之前的傳統成像方法通量提高了百餘倍。

圖 3(左)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拍攝得到的小鼠視皮層中的複雜血管網絡。6個在不同深度拍攝的體積連接為一個深度達600 μm的三維結構。(中)100 μm到250 μm深度血管網絡的平面投影,顏色代表不同血管分支中血細胞的平均流速。(右)圖中箭頭所指的區域中五個血管分支在一段時間內流過血細胞數量的計數。

研究團隊在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和小鼠大腦上證明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有更高的解析度和靈敏度,這為研究大範圍神經網絡和血管網絡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時,該技術不僅適用腦組織的成像,還可以根據所需成像的樣品種類靈活調整解析度、成像範圍和速度,應用在其他厚組織的快速動態成像中。

該研究在王凱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張朕坤、白璐和助理研究員叢林共同完成,王凱研究組餘鵬、張田蕾、中科大本科生石萬卓、杜久林研究組李福寧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杜久林研究員參與合作並給予指導意見。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研究獲得了來自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上海市的項目資助。新型光場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的快速動態變化

(原題為:《新型光場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的快速動態變化》)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信公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給腦細胞抓拍個工作照!新工具來了,可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快速變化
    傳統光場顯微鏡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限制了其在生物成像上的廣泛應用。首先,重構的結果會出現失真。2017年王凱研究組研發的新型擴增視場光場顯微鏡,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成功應用於自由行為斑馬魚幼魚的全腦神經元功能成像上,首次三維記錄了斑馬魚幼魚在完整捕食行為中的全腦神經元活動的變化。其次,現有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缺乏光學切片能力,無法對較厚組織,比如小鼠的大腦進行成像。
  • NBT|新型光場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的快速動態變化
    2017年王凱研究組研發的新型擴增視場光場顯微鏡(eXtended field-of-view Light Field Microscopy, XLFM)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成功應用於自由行為斑馬魚幼魚的全腦神經元功能成像上,首次三維記錄了斑馬魚幼魚在完整捕食行為中的全腦神經元活動的變化(2017,eLife)。
  • 華裔學者俞洪波詳解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新功能
    研究發現大腦工作時如群星閃耀 原先被認為無用的細胞,居然也能如神經元一樣,在刺激下做出反應,讓大腦閃耀,如同星河。 「膠質細胞」就是大腦裡的海綿。科學家認為它們作為填充物支撐著我們大腦。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膠質細胞同樣參與了大腦的工作。這一結果可能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生物體最神秘的器官。 該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舒默爾斯和中國留美學者俞洪波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記者專訪了俞洪波。
  • 中國成功研製新型顯微鏡記錄自由行動中哺乳動物神經活動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魏夢佳)北京大學5月31日在京宣布,該校多個研究單位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多的協同奮戰,近期成功研製出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由行動中的哺乳動物的學習和記憶發生過程中記錄其神經活動。
  • 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
    今天,賽業小編為您推薦「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詳情如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Erin Purcell和他實驗室的研究生Joseph W. Salatin、Mayo診所技術副主任Kip A.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顯微鏡:可解碼大腦
    如今,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是活體動物神經成像的經典方法。雙光子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成像深度大等特點,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使得人們可以研究處於生理狀態時的動物大腦內的神經元活動。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雙光子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成像深度大等特點,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使得人們可以研究處於生理狀態時的動物大腦內的神經元活動。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可實時記錄神經元進行腦分析
    ,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該項科技成果未來或可用於腦分析。據介紹,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體積小,重僅2.2克,適於佩戴在小動物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該設備採用雙光子激發,具有良好的光學斷層、更深的生物組織穿透等優勢,其橫向解析度達到0.65μm,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進入新千年,腦科學研究成為熱點,因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神秘的物質。人類1400克的大腦,其實也如同一個小小的宇宙,它包含百億數量級的神經元和百萬億數量級的神經突觸。正是其結構和功能上極其複雜而精密的連接,源源不斷地湧現著人類的智慧和意識,而智慧和意識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人類的"終極科學問題"。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神經幹細胞按照順序依次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元軸突出芽和再生明顯減少。 Tuszynski說:「這項新研究表明,亨廷頓基因對於促進大腦神經元的修復至關重要。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將導致成年神經元失去自我修復功能。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慢性神經元退化,進而導致亨廷頓病。」
  •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16:43:16 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團隊利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 神經控制遊戲和大腦導航系統
    神經遊戲——遊戲的未來能否由我們的思維所控制?早在2016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網上馬拉松比賽上,成千上萬的人見證了使用技術輔助系統的新型競技遊戲形式,研究團隊參加了幾場比賽,包括外骨骼比賽,假肢比賽甚至BCI比賽。配有腦電圖帽。玩家相互競爭,圍繞數字軌道在屏幕上飛行飛行員。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BRAIN 2.0 包括提高新工具的速度和效率;將分析擴展到更大的大腦區域;增加非神經元細胞類型和突觸的映射;整合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映射;在獲取和提煉數據方面的進展,得以促進跨物種的比較。1.BRAIN 2.0 短期目標建議:(1)探索短期和長期行為期間不同細胞類型、神經調節劑和神經活動之間的實時相互作用。(2)通過開發神經活動的近紅外光聲兼容指標,將超聲方法與直接感知神經活動相結合。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多種Ca離子濃度的螢光探針,進而通過這種鈣離子濃度的變化引起的螢光信號的變化來反映出神經活動。於是,雙光子顯微鏡與在體的神經元Ca離子濃度指示劑標記技術相結合,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使得人們可以研究處於生理狀態時的動物大腦內的神經元活動4。  大腦的最重要功能是對生物體的行為活動進行調控,而反過來,最能反應大腦工作狀態的同樣是生物體的行為活動。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脈衝在細胞內運動,而在細胞之間需要通信的時候,傳遞信息的細胞會從軸突上釋放出小泡,通過這些小泡中的化學物質產生離子流動造成電位變化,在膜外傳播到下一個接收細胞的樹突上,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我們叫做化學突觸傳遞,由於過程經過了細胞外,因此這個過程是可以調節的,我們可以通過外接手段促進或者壓抑這個信號,從而幹預這個傳遞的過程和結果。
  • 麻省理工學院:實時監視記錄細胞內傳遞的信息
    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我們的大腦之所以特異的腦功能,是因為我們的腦細胞能夠處理、儲存、傳遞與腦功能相關的信號信息。在單個細胞內,成千上萬個分子,例如蛋白質,離子和其他信號分子,共同發揮各種功能:吸收營養,存儲記憶並分化為特定組織等。解密這些分子及其所有相互作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記錄神經細胞信息 打開神經系統科學新紀元
    大腦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能夠發現並且記錄活的老鼠大腦神經元個體信息的機器人。機器人已經成為現實世界中的大腦科學家。以後,這些相同的機器人能夠研究人類如何思考,甚至能向大腦傳遞特定藥物來治療比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孤獨症和癲癇等疾病。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進入新千年,腦科學研究成為熱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更好的探索人類大腦,就必須有更好的儀器與工具。目前,各國腦科學計劃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於全景式解析腦連接圖譜和功能動態圖譜的研究工具。 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壘,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 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挑戰。
  • 神經幹細胞再生機制揭示:細胞「形狀」靈活性對大腦至關重要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在形成時,神經幹細胞可以靈活地再生「形狀」。這一機制的發現,揭示了細胞不為人知的行為。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神經細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稱為「放射狀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