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腦細胞抓拍個工作照!新工具來了,可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快速變化

2020-08-11 文匯網

北京時間昨天23點,《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和斑馬魚大腦快速體成像》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凱研究組完成。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

跨腦區大規模的神經元如何整合信息並影響行為是神經科學中的核心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更高時空解析度上捕捉大量神經元活動動態變化的工具。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運用於活體腦成像的傳統工具基於點掃描,時間解析度較低,難以研究大範圍腦區中神經元的快速變化。

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其特點在於可以在相機的單次曝光瞬間,記錄來自物體不同深度的信號,通過反卷積算法重構出整個三維體,實現快速體成像,在線蟲、斑馬魚幼魚等小型模式動物上已獲得初步應用。

傳統光場顯微鏡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限制了其在生物成像上的廣泛應用。首先,重構的結果會出現失真。2017年王凱研究組研發的新型擴增視場光場顯微鏡,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成功應用於自由行為斑馬魚幼魚的全腦神經元功能成像上,首次三維記錄了斑馬魚幼魚在完整捕食行為中的全腦神經元活動的變化。

其次,現有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缺乏光學切片能力,無法對較厚組織,比如小鼠的大腦進行成像。讓光場顯微鏡具有共聚焦顯微鏡一樣的光學切片能力,濾除大樣品中焦層之外的背景信號來提高信噪比,是提高成像質量、可廣泛應用的關鍵所在。

然而,傳統共聚焦顯微鏡採用雷射逐點掃描和共軛點針孔檢測來降低焦面外噪聲的策略不適用於三維光場顯微鏡。面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創新提出廣義共聚焦檢測的概念,使其可以與光場顯微鏡的三維成像策略結合,在不犧牲體成像速度的前提下有效濾除背景噪聲,大幅度提高了靈敏度和解析度。這種新型的光場顯微成像技術稱為共聚焦光場顯微鏡。

圖1(上)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原理示意圖。(下)不同於傳統光場顯微鏡,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採用片狀照明,選擇性激發樣本的一部分,在垂直照明的方向上掃描,採集到的信號被遮擋板過濾掉焦層範圍之外的部分。對採集到的圖像進行重構可以得到焦層內的三維信息。

研究團隊在不同動物樣品上測試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的成像能力。首先,團隊成員對包埋的活體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對比共聚焦和傳統光場顯微鏡的成像結果,發現加入光學切片能力後,圖像解析度和信號噪聲比顯著提高,可以檢測到更多較弱的鈣活動。進一步的,將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和高速三維追蹤系統結合,對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進行全腦鈣成像,在?800μmx200μm的體積內達到了2x2x2.5μm3的空間解析度和6Hz的時間解析度。受益於更高的解析度和靈敏度,可以識別出斑馬魚幼魚在捕食草履蟲過程中單個神經元的鈣離子活動的變化。

圖2(左)斑馬魚幼魚捕食行為的一個例子。0s為斑馬魚吞食草履蟲的時刻。(右)左圖斑馬魚捕食行為中,共聚焦光場顯微鏡記錄到的兩個不同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箭頭所指為過程中激活的單個神經元。

進而,團隊成員驗證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小鼠大腦的成像效果,對清醒小鼠的視皮層進行鈣成像,可以同時記錄?800μmx150μm的體積內近千個神經元的活動,最深可達約400μm,並且連續5小時以上穩定記錄超過10萬幀,沒有明顯的光漂白。團隊成員進一步嘗試使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對鼠腦中的血細胞進行成像,深度可達600μm,拍攝速度70Hz,同時記錄上千根血管分支中群體血細胞的流動情況並計算血細胞的速度,相比之前的傳統成像方法通量提高了百餘倍。

圖3(左)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拍攝得到的小鼠視皮層中的複雜血管網絡。6個在不同深度拍攝的體積連接為一個深度達600μm的三維結構。(中)100μm到250μm深度血管網絡的平面投影,顏色代表不同血管分支中血細胞的平均流速。(右)圖中箭頭所指的區域中五個血管分支在一段時間內流過血細胞數量的計數。

研究團隊在自由行為的斑馬魚幼魚和小鼠大腦上證明了共聚焦光場顯微鏡有更高的解析度和靈敏度,這為研究大範圍神經網絡和血管網絡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時,該技術不僅適用腦組織的成像,還可以根據所需成像的樣品種類靈活調整解析度、成像範圍和速度,應用在其他厚組織的快速動態成像中。

該研究在王凱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張朕坤、白璐和助理研究員叢林共同完成,王凱研究組餘鵬、張田蕾、中科大本科生石萬卓、杜久林研究組李福寧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杜久林研究員參與合作並給予指導意見。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研究獲得了來自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作者:許琦敏

圖片:中科院神經所提供編輯:王星責任編輯:顧軍

相關焦點

  • 抓拍腦細胞工作照: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變化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y),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跨腦區大規模的神經元如何整合信息並影響行為是神經科學中的核心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更高時空解析度上捕捉大量神經元活動動態變化的工具。
  • NBT|新型光場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的快速動態變化
    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運用於活體腦成像的傳統工具基於點掃描,時間解析度較低,難以研究大範圍腦區中神經元的快速變化。因此,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
  • 華裔學者俞洪波詳解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新功能
    研究發現大腦工作時如群星閃耀 原先被認為無用的細胞,居然也能如神經元一樣,在刺激下做出反應,讓大腦閃耀,如同星河。它一直是科學家探索大腦功能的工具。它讓研究者直接進入「腦的叢林」。 一個腦包含數千億個神經元,還有更多的膠質細胞填充其間。「可以想像,如果我們能身臨其境,處身於興奮的腦中,那將會是電光閃爍,此起彼伏,密如織網。」俞洪波解釋說現代腦成像技術讓我們實現了這一夢想。研究人員如孫悟空一樣縮小身形,進入鐵扇公主的顱腔,置身於腦細胞的叢林中,觀察這些細胞。
  • 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
    導讀:人們普遍認為,神經元是唯一可以被植入設備電刺激的重要腦細胞,然而,今天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一項研究表明,靶向刺激神經元周圍的膠質細胞不僅可以實現,並且也很重要。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近年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多學科團隊試圖在晶片設備上複製人體系統,並開發出了能夠捕獲體外培養腦細胞神經活動的「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未來,它或許會取代動物測試。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順序分化作為一種進化,它的優勢在於優先產生的神經元形成複雜裸露的神經環路,後產生的膠質細胞根據神經環路來確定其數量以及位置。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元軸突出芽和再生明顯減少。 Tuszynski說:「這項新研究表明,亨廷頓基因對於促進大腦神經元的修復至關重要。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將導致成年神經元失去自我修復功能。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慢性神經元退化,進而導致亨廷頓病。」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BRAIN 2.0 包括提高新工具的速度和效率;將分析擴展到更大的大腦區域;增加非神經元細胞類型和突觸的映射;整合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映射;在獲取和提煉數據方面的進展,得以促進跨物種的比較。1.(3)開發新的NHP 大腦記錄和成像技術。(4)開發新的工具用來分析原始的和後天訓練過的行為。(5)開發新的工具用來連接某種行為,以及大腦對應這種行為的數據記錄。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 新研究 | 揭示成年後人類大腦神經元仍可再生
    去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說,早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類大腦中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體就不再產生新細胞了。不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在90多歲高齡時依舊能產生新的腦細胞。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順序分化作為一種進化,它的優勢在於優先產生的神經元形成複雜裸露的神經環路,後產生的膠質細胞根據神經環路來確定其數量以及位置。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元軸突出芽和再生明顯減少。Tuszynski說:「這項新研究表明,亨廷頓基因對於促進大腦神經元的修復至關重要。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將導致成年神經元失去自我修復功能。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慢性神經元退化,進而導致亨廷頓病。」
  • LLNL開發可植入設備 長時間記錄大腦各分區活動數據
    【CNMO新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記錄大腦活動的新系統,即使用高密度的可植入設備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和大腦的多個區域收集實時數據,這項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長時間學習機制。
  • 中國成功研製新型顯微鏡記錄自由行動中哺乳動物神經活動
    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由行動中的哺乳動物的學習和記憶發生過程中記錄其神經活動。據悉,人腦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的神經突觸,其結構和功能上極其複雜精密的連接,湧現出意識和思想。目前各國腦科學計劃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於解析腦連接圖譜和功能動態圖譜的研究工具。其中,如何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挑戰。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錯!闢謠:腦力訓練或可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確實,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讓我們不斷明白我們的腦部記憶功能不斷再走下坡路。
  •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這些磁場由大腦的自然電流產生,之後通過數學分析,可用於以毫秒級解析度繪製腦功能的 3D 圖。常規的 MEG 裝置十分龐大和笨重,並且要求用戶在進行掃描時保持不動。而這嚴重限制了對大腦的研究,並且很難用於研究兒童。可攜式系統可以讓科學家進行全新的研究。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
  • 大腦神經元的「能量工廠」能夠調節血糖水平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大腦神經元的線粒體能控制餐後血糖高峰的水平。一般認為血糖水平主要是由胰島素、肝臟和肌肉來控制。然而,耶魯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最新研究發現,某些神經元線粒體在全身血糖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個新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2型糖尿病是如何發展的。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在於探索大腦神經元如何適應血糖「尖峰」。
  • 孤獨感可被關閉?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在此之前,她在心理學文獻中搜索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論文時,發現包含 「細胞」「神經元」 或「大腦」等詞的論文數量為零。儘管長期以來,哲學、文學和藝術領域一些佼佼者深陷孤獨中,但神經學家一直認為,孤獨如何在人腦中運作的問題,無法用數據驅動型實驗來解答。因為他們都沒想清楚,如何量化這種體驗?以及從大腦的哪個部分入手來找到這種主觀感受帶來的變化?
  • 科學家在「3D 晶片大腦」上建模,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