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可實時記錄神經元進行腦分析

2020-12-05 北青網

北京青年報記者今日從北京大學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該項科技成果未來或可用於腦分析。

據介紹,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體積小,重僅2.2克,適於佩戴在小動物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該設備採用雙光子激發,具有良好的光學斷層、更深的生物組織穿透等優勢,其橫向解析度達到0.65μm,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採用雙軸對稱高速微機電系統轉鏡掃描技術,成像幀頻已達40Hz(256*256像素),同時具備多區域隨機掃描和每秒1萬線的線掃描能力。未來,與光遺傳學技術的結合,該成果可望在結構與功能成像的同時,精準地操控神經元和神經迴路的活動。

此外,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改變了在自由活動動物中觀察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方式,可用於在動物覓食、哺乳、跳臺、打鬥、嬉戲、睡眠等自然行為條件下,或者在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後,長時程觀察神經突觸、神經元、神經網絡、遠程連接的腦區等多尺度、多層次動態變化。

據了解,人類1400克的大腦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的神經突觸,其結構和功能上極其複雜而精密的連接。目前,各國腦科學計劃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於全景式解析腦連接圖譜和功能動態圖譜的研究工具。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壘,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挑戰。

此次北大研發的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其原始論文已於5月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ethods ,相關技術文檔同步發表於Protocol Exchange,並已申請多項專利。未來,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系統將為實現「分析腦、理解腦、模仿腦」的戰略目標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北青報記者 王曉芸)

相關焦點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2克。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的成功研製是世界成像儀器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腦與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研究的推進提供了重要工具。
  •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研製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團隊研製成功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獲取了小鼠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2017年5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發布會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劉宇、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出席發布會。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該論文主要展示了《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研究成果——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功研製,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該研究成果源自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局組織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當時共有9個項目入選。
  • 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顯微鏡:可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
  • 北京大學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文中報導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FHIRM-TPM 2.0(見圖),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中國的腦計劃也即將啟動。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我們在程和平院士的帶領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歷經三年多的協同奮戰,成功研製了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並將其取名為FHIRM-TPM。原始論文於5月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ethods (IF 25.3)12。
  • 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原標題: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5月31日,北京大學宣布成功研製出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頭部,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和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橫向解析度可達0.65微米,成像質量可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相媲美
  • 北大研發了一款能佩戴在小白鼠頭上的「微型顯微鏡」,腦洞有多大?
    楊蕙寧根據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成像技術作畫1400克的大腦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5月31日,北京大學發布了研製的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該技術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研發而成。該計劃於三年前啟動,併入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獲得7200萬元的經費支持。
  • 中國成功研製新型顯微鏡記錄自由行動中哺乳動物神經活動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魏夢佳)北京大學5月31日在京宣布,該校多個研究單位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多的協同奮戰,近期成功研製出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由行動中的哺乳動物的學習和記憶發生過程中記錄其神經活動。
  • 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正式問世
    點擊上方「藍字」發現更多精彩繼第一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在全球首次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的動態圖像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經過不懈努力,到2017年我們終於做成了這樣一個系統,它的核心部件只有大拇指大小,僅重2.2克,成為可被自由活動的小鼠戴在頭上的觀測利器。它可以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利用行為與其視覺神經突觸活動之間的聯繫,能夠看見小鼠的思考和決策過程,比如,小鼠懸尾過程中的視覺神經活動、不同小鼠交流過程中的視覺神經活動等。
  • 「看得見」大腦思維 黑科技顯微鏡將亮相南京創新周
    通過數條不同顏色的連接線,小鼠在自由活動時的腦成像實時顯示在電腦上。如此神奇的腦神經活動監測效果,得益於它們頭上那個僅有2.2克重的「頭盔」——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在動物自由活動時,如何直接對其神經元實時成像,是讓神經科學家飽受困擾的問題。傳統的科研監測只能通過將小鼠固定,或是觀察其腦部切片,或是給小鼠打麻藥,使其安靜下來。
  • 【南京創新周黑科技搶「鮮」看】用這款顯微鏡,人類將「透視」大腦...
    通過數條不同顏色的連接線,小鼠在自由活動時的腦成像得以實時顯示在電腦上。如此神奇的腦神經活動監測效果,都得益於它們頭上那個僅有2.2克重的「頭盔」——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佩戴式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超維景供圖)在動物自由活動時,如何直接對其神經元實時成像,是讓神經科學家飽受困擾的問題。
  • 中科院成功研製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
  • 雙光子顯微鏡30年:當螢光分子遇見飛秒雷射
    Winfried Denk谷歌學術頁面截圖雙光子顯微鏡論文被引用超1萬次Denk很快就將雙光子顯微鏡用於神經元成像,而1997年在Svoboda測量完整老鼠大腦的錐體神經元的感官刺激誘導樹突鈣離子動態後,雙光子顯微鏡的潛能開始完全凸顯。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各項技術取得突破、專項成果通過驗收,為光學儀器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作為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成果驕人!中科院實驗室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雙光子顯微鏡是Winfried Denk教授在1990年博士後期間發明的,今年正好是雙光子顯微鏡面世30周年,目前Winfried Denk供職於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神經所。雙光子顯微鏡通常可提供約10–30 Hz的幀採集速率,通俗一些來說每秒鐘可採集10-30個圖像,速度較慢,這就限制了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