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發了一款能佩戴在小白鼠頭上的「微型顯微鏡」,腦洞有多大?

2020-11-29 中關村在線

楊蕙寧根據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成像技術作畫

1400克的大腦,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的神經突觸,這些複雜卻精密的連接是思想的源起。

2013年開始,歐洲、美國和日本相繼啟動了大腦研究計劃,「中國腦計劃(China Brain Project)」於2015年發布,在理解人類認知神經的基礎上,中國腦計劃有兩個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和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5月31日,北京大學發布了研製的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該技術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研發而成。

該計劃於三年前啟動,併入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獲得7200萬元的經費支持。

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為2.15克,適合佩戴在小動物頭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腦計劃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記錄技術、刺激技術、分析技術、以及各種技術在腦功能和行為發麵的應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則在記錄層面改變了觀察生物自由活動中的細胞和亞細胞結構方式。

圖為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的設計與組裝(該成果研究論文已於5月2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ethods上,相關技術文檔同步發表於Protocol Exchange,並已申請多項專利。)

「從微型化、解析度、成像速度綜合來看是國際領先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院士介紹稱,該顯微鏡採用雙軸對稱高速微機電系統轉鏡掃描技術,成像幀頻達 40Hz(256*256 像素),具備多區域隨機掃描和每秒 1 萬線的線掃描能力;並採用了自主研發設計的光子晶體光纖,可實現 920nm 雷射傳輸;螢光信號的接收則採用自主研發的柔性光纖束,避免了動物活動時螢光傳輸光纜拖拽而受到幹擾的難題。

為了讓實驗者更好的操作,研發團隊設置了一站式顯微成像平臺,平臺本身既是雙光子顯示鏡,也能對小鼠行為學進行觀測並採集接收螢光信號。雙光子激發與單光子激發相比,具有更好的光學斷層、更深的生物組織穿透等優勢,橫向解析度達到 0.65μm。

「以前只能在動物固定的情況下做成像實驗,這樣不僅限制了動物行為,而且限制了研究領域,動物肢體參與的行為學是無法研究的。」研發人員向鈦媒體介紹。

新研發的顯微鏡,可以在自由活動的動物上進行研究,在懸尾實驗、社交實驗、小鼠從高臺跳下來等實驗過程中,能得到高解析度和穩定的神經活動圖像。在動物覓食、哺乳、跳臺、大豆、嬉戲、睡眠等自然行為條件下,可以長時間觀察神經突觸、神經元、神經網絡、遠程連接的腦區等多尺度、多層次動態變化。

腦科學研究就是嘗試揭示自然智能規律的過程,而目前的人工智慧多是對自然智能的模仿或改造,仍處於弱人工智慧狀態,需要更多的計算量進行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由弱向強的轉變,關鍵在於向生物腦學習,「比如學會一件事情就是一個條件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神經迴路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原來是沒辦法知道的,但顯微鏡有可能看到,在執行某一行為的過程中某一個迴路在各個不同層次、不同特徵的變化。」

即便AlphaGo一次又一次戰勝圍棋聖手,但矽基屬性的計算機仍抵不過人類大腦——目前唯一真正的智能系統。受大腦啟發的人工智慧所面臨的終極挑戰是,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

「它所開啟的大門,甚至超越了神經元和樹突成像。」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 Alcino J Silva教授在評述中如是說,「通過對細胞群體中可辨識的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複雜生物學事件進行成像觀測,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進化所造就的大腦環路實現複雜行為的核心工程學原理。」

在談到商業應用前景時,程和平院士感慨,「反響比我們想像的熱烈。」

在2016年12月舉辦的神經科學年會以及2017年5月的冷泉港亞洲腦科學專題會議上,程院士分別介紹過這款產品,現在已經有不少團隊聯繫合作,在北大支持下,研發團隊也成立了「北京超維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獲得天使輪融資,由協同創新基金和中科創星參與投資,會在後續技術成熟條件下實現項目的產業化落地。

研發團隊告訴鈦媒體,他們下一步的重點計劃是開發顯微鏡的2.0版本,結合光遺傳學技術、圖像的不相關校正等技術,對顯微鏡的微型化探頭進行改進,進一步提升解析度和成像速度等更深度的需求。(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付夢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南京創新周黑科技搶「鮮」看】用這款顯微鏡,人類將「透視」大腦...
    如此神奇的腦神經活動監測效果,都得益於它們頭上那個僅有2.2克重的「頭盔」——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佩戴式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超維景供圖)在動物自由活動時,如何直接對其神經元實時成像,是讓神經科學家飽受困擾的問題。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重量僅2.2克
    新聞發布會現場  據介紹,該科研團隊通過這一微型顯微鏡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該顯微鏡適於佩戴在小動物頭部,可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在大型動物上,還可望實現多探頭佩戴、多顱窗不同腦區的長時程觀測。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良怡說道:「這是我們第一次觀察到自由活動狀態下的小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套新型顯微鏡,可以在自由活動的哺乳動物上對其神經活動進行更精準研究。」
  • 宗偉健:新一代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多圖)
    此外,還有一個之前所有的微型雙光子系統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由於微型雙光子顯微鏡一般需要利用光纖將飛秒雷射導入到探頭之中,而光纖由於存在諸如色散、截至模式、導通帶寬等一系列限制,所以某一款光纖一般只允許一定帶寬(一般為幾十納米)和特定中心波長的光傳播。那就需要在製作微型顯微鏡的時候,結合使用的螢光指示劑所需要的雷射波長對光纖進行選擇。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報告是我們北京大學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的一款微型化新型顯微鏡--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 它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大腦活動的奧秘。  一、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成像技術至關重要,它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生物醫學發展的歷史大半部是成像技術的發展史。從上世紀至今,我們醫學一些大的進步往往都伴隨著成像技術的突破。
  • 「看得見」大腦思維 黑科技顯微鏡將亮相南京創新周
    北大院士牽頭研發黑科技顯微鏡將亮相南京創新周「看得見」大腦思維 「讀得懂」小鼠心思微型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設備。如此神奇的腦神經活動監測效果,得益於它們頭上那個僅有2.2克重的「頭盔」——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在動物自由活動時,如何直接對其神經元實時成像,是讓神經科學家飽受困擾的問題。傳統的科研監測只能通過將小鼠固定,或是觀察其腦部切片,或是給小鼠打麻藥,使其安靜下來。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過去三年,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完成了的這一研發工作。團對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
  • 《妄想山海》一款腦洞大開的神奇遊戲,居然真的把吞鯤做出來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太多人真的想體驗下"異獸吞鯤"的感覺了,居然真的有遊戲公司做了這麼款手遊,當我第一眼在TAPTAP看到這個遊戲的時候,我還以為是頁遊都擴張到了TAPTAP了呢。本來想要划過去的,但是看到這款遊戲下面的評論我就不淡定了,因為大家都在說"真的有鯤"。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研發團隊、院系級合作單位的師生、北大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30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一同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黨委宣傳部部長蔣朗朗主持。北京大學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多的協同奮戰,成功研製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向科技強國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此次,為了配合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計劃,北大舉全校之力,相關單位提供大力支持和配合,為研發團隊提供支撐和保障。王傑介紹了北京大學近年來為推動生命科學相關交叉學科的發展所做的一系列布局和舉措。
  • 180秒,來北大博雅塔尋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塔湖圖」景觀中的博雅塔像一位見證者靜望著南來北往的學子們在科研路上追逐、成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論年齡我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童永遠向著未知探索、徵服今天,關於北大和北大人的科研一定要看到最後,點擊查收你的「通關秘籍」~第一關: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看到小老鼠上的紅帽子了嗎?
  • 北京大學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文中報導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FHIRM-TPM 2.0(見圖),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中國的腦計劃也即將啟動。
  • 浙大參與研發最微型光譜儀只有火柴盒千分之一那麼大
    浙江在線9月12日訊 買了青菜,擔心有農藥,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檢測一下,是否有農藥殘留。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實際上,這些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現實。上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微型光譜儀實驗室產品研發成功。
  • Nat Commun:微型顯微鏡幫助揭示大腦疾病的發生機理
    2019年4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研究小組最近開發了一種相對便宜的可攜式迷你顯微鏡,可以提高科學家對活體小鼠大腦中癌症,中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疾病的研究效果 。該裝置的尺寸小於5立方釐米,停靠在動物的頭上,並收集來自小鼠活躍大腦的實時圖像,這些大腦在環境中自然移動。
  • 手機顯微鏡問世!華中大博士研發13項專利,輕鬆放大1000倍
    ,不過最近驚喜地發現,華中科技大學的8位博士經過刻苦專研,自主研發出具有1000倍放大能力的TipScope CAM可攜式手機顯微鏡相機,打破了國外壟斷!,我國的科技巨頭華為有四分之一的高管都出自這所大學,最近兩年華為200萬年薪招聘的四個「天才少年」中有三個是華中大的博士!
  • 最新的創造 微型掃描儀 無線顯微鏡
    前言:    2010年1月中國市場將正式上市兩款新產品,其一款是移動辦公領域的精英:艾尼提(Anyty)可攜式整頁掃描儀;另一款是儀器儀表領域的嬌嬌者:艾尼提(Anyty)無線數碼顯微鏡;掃描迅速更快;其普藍諾掃描筆的掃描迅速,A4紙掃描是4-8s/頁,且需要相對均勻;而anyty掃描筆A600的A4紙的掃描迅速卻達到2-6s/頁,且而連續掃描130cm,這是之前任何一款掃描筆都無法達到的;    3. 掃描清晰度更高;其普藍諾掃描筆的最高清晰度是400X400dpi,而Anyty掃描筆A600最高的清晰度卻達是600X600dpi;    4.
  • 總書記走進北大生命科學樓:這儀器有什麼創新性?用在什麼地方了?
    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看見大腦的工作過程  北京大學集合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的多學科交叉研發團隊,在程和平院士的帶領下,在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運用微集成、微光學、超快光纖雷射和半導體光電學等技術,在高時空分辨在體成像系統研製方面取得突破性技術革新,成功研製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顯微鏡:可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
  • 俄用巨磁阻抗研發掃描磁性顯微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25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利用巨磁阻抗傳感器研發出掃描磁性顯微鏡。藉助這種顯微鏡可以看到被研究對象表面附近的局部磁場的圖像。新設備的優點是無創性、高解析度和良好的磁靈敏度以及簡單的設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誌上。
  • 一美分硬幣能裝30000個?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一個硬幣上可以放多少個微型傳感器。 康奈爾大學納米電子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了一種微型傳感器,非常微小,可以在一美分硬幣的一面安裝3萬個。團隊論文,「使用光學無線集成電路的微型傳感器」,4月17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該方法顛覆了傳統滅活/減毒疫苗的理念:前者需改變病毒抗原結構去除其毒性,只能部分激發人體免疫力,所以需要多次接種;後者需要複雜的工藝處理方能保留病毒的完整結構,但仍具有弱的複製能力和潛在的致病性,安全隱患大。該方法將是研發活病毒疫苗的一種通用方法,並可針對幾乎所有病毒。
  • 「微型教學掃描隧道顯微鏡」進入國家教育行業標準
    2019年教育部正式發布了《初中物理教學裝備配置標準》等6個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並於2019年9月1日實施,「微型教學掃描隧道顯微鏡」正式進入國家教育行業標準。1981年,應用物理知識科學家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它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不但可以觀察一個個原子、分子的形貌,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操縱一個原子、分子,這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納米技術的發展對物理學後續的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物理學與納米科學技術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學是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科技更助力了物理學的深入研究。更是派生出「納米物理」這一專門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