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參與研發最微型光譜儀只有火柴盒千分之一那麼大

2020-12-06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9月12日訊 買了青菜,擔心有農藥,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檢測一下,是否有農藥殘留。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實際上,這些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現實。

上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微型光譜儀實驗室產品研發成功。這種微型光譜儀,由一根比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還要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其總體大小,只有市面上最小光譜儀千之分一,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這一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來自上海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科學家都有參與。

論文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的博士後楊宗銀和共同作者、上海理工大學的副教授谷付星,都是浙大畢業生。而這一成果的起源,還與他們在浙大求學時的一項技術發明有關。

對物質進行光譜分析

現實中有很大用處

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推動了光譜儀的誕生。光譜儀是對物質發出的光譜信號進行分析的儀器,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幫助人們分析物體中的成分。

「每個物質都會有相應的光譜信號。」項目參與者谷付星拿牛奶舉例,其含有的每種成分都有相應的光譜信號。水、乙醇和糖……它們的吸收光譜和拉曼光譜都不一樣。因此,就可以通過光譜分析牛奶的成分比例,還能判斷它是否含有某些有害添加劑,比如三聚氰胺。

「也就是說,藉助光譜儀,可以快速進行食物成分的分析。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時獲得物質的光譜信息,對世界的了解也會得到極大豐富。」谷付星說。

目前,光譜儀技術已經成熟,但光譜儀的微型化,遇到了門檻。

市面上最小的微型光譜儀已經縮小至火柴盒大小,但是依然很難滿足日益發展的光譜應用技術的需求。

剛面世的最微型光譜儀

與浙大淵源頗深

此次問世的微型光譜儀,則另闢蹊徑,敏感元件採用的是半導體納米線。

楊宗銀使用一種特殊帶隙漸變納米線替代了傳統光譜儀中的色散和探測元件,通過一種與製作電腦晶片類似的工藝,製作成新的微型光譜儀。這種新產品大大壓縮了體積,解決了光譜儀微型化這一難題。

這根納米線,比人類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還要細。

2011年,楊宗銀和谷付星還在浙大求學時,他們就已經對這一納米技術有了初步的試驗。他們發明了在單根納米線上調控帶隙的技術,得到的納米線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起來就像一道彩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牛頓三稜鏡實驗中的七彩色。

「沿著這一思路,我們開始探索用納米線替代三稜鏡,將傳統光學器件的尺寸縮小到納米尺度。」谷付星說。

這項研究的成功,讓研究者很興奮:這樣的微型光譜儀具有便攜、易推廣的特性,非常適合應用在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新興領域。

不僅可以分析食品成份

將來還可植入人體監測健康狀況

談及微型光譜儀在現實中的應用,谷付星頗為期待:「通過微型光譜儀,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獲取身邊物質的光譜信息,這將會大大豐富我們的生活和世界。」

只有火柴盒千分之一大小的微型光譜儀,甚至肉眼都無法看清楚,老百姓怎樣使用呢?

面對疑惑,楊宗銀解釋說,微型光譜儀與廣泛使用的手機攝像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光譜儀可以被集成到手機上,強大的光譜分析技術就從實驗室搬到了普通百姓的手掌上。今後,只需要掏出手機給物體拍個照,就能獲得該物體的光譜信息。

獲取的這些信息數據,通過手機APP軟體,將需要檢測的信息和對應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大家就能直觀地看出相關成分的含量在一個怎樣的範圍之內。「這其實就像我們在醫院得到的驗血報告一樣。不過,要做到這一步,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後續的研發。」楊宗銀解釋說。

除了應用在電子設備上面,通過後續開發,等納米機器人技術成熟,供電和信號傳輸的問題解決之後,這種微型光譜儀還有望通過注射植入到人體,用於實時監測人體健康狀況,為癌症等疾病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檢測治療方法。

現階段的產品研發,還停留在實驗階段。

對於檢測人體健康狀況這個功能,畢竟是用在人身上,楊宗銀非常慎重:「涉及人體的健康實驗,會比較麻煩,我們的產品要確保檢測結果的正確性,也要符合國家醫療衛生保健的相關標準,這個實現的過程會比較漫長。」

他希望等到技術成熟時,這樣的微型光譜儀只需要幾百塊錢就能讓老百姓輕鬆擁有。那時,光譜檢測技術將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 手機掃一掃便知食物新鮮否 上海科技人參與研製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微型光譜儀能有多迷你?由我國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科研成果給出了答案——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這一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參與其中。據介紹,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 浙江大學科研工作者參與研製
    傳統光譜儀使用演示 快速發展的科技,已經能夠實現手機一掃,食物、藥物「基因檢測」結果便揭曉。美國《科學》雜誌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
  • 清華「量子點微型光譜儀」研發取得進展
    5月19日下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一行來到清華大學,調研電子系「青年千人」鮑捷老師的量子點光譜集成實驗室,了解其「量子點微型光譜儀」的研發和產業化情況。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副市長王寧陪同調研。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物新鮮度、藥品成分
    美國《科學》雜誌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 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
  • 「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品鮮度藥品成分
    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近日,一款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千分之一的微型光譜儀問世。據介紹,微型光譜儀未來可集成到手機,通過手機掃一掃可檢測食物新鮮度、食品藥品成分,甚至還可以進行藝術品鑑定。該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最小超聲波探測器,只有髮絲百分之一大!
    德國慕尼黑赫姆霍茨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超聲波探測器,只有一根頭髮百分之一的大小,卻具有超解析度成像的能力。
  • 越過「牛頓的稜鏡」 納米級光譜儀問世
    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做個CT。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這些看似「科幻」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根由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
  • 微型光譜儀的結構解析
    由於在UV-VIS-NIR波段,矽CCD, CMOS陣列的工藝成熟,性價比好,再加上無移動部件,可靠性好,因此,幾乎無一例外地使用光柵色散,陣列探測器檢測的方式。另一種思路是怎麼把光譜儀做得更小,更便宜,乾脆不用光柵分光,雖然性能不一定那麼好,但是對於有些應用也許就足夠了,這基本上就是用濾光片加線列探測器的方法。  就採用光柵分光技術的微型光譜儀而言,其性能主要決定於三個方面,光學設計,光柵的選擇,探測器的選用。
  • 微型光譜儀發展方向:標準化、小型化、功能化
    光譜儀作為重要的分析儀器,在諸多領域已取得應用。那麼光譜儀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潮流是什麼?有哪些難點需要克服?  光譜儀技術已經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未來光譜儀將朝著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微型光譜儀標準化。
  • 越過「牛頓稜鏡」 的納米級光譜儀問世—新聞—科學網
    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做個CT。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這些看似「科幻」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根由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
  • 微型光譜儀結構和特點
    微型sensor.cn/sell/list.php?catid=1804" target="_blank">光譜儀具有模塊化和高速採集的特點,在系統集成和現場檢測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
    Consumer Physics公司,前身為Verifood,通過眾籌延續了菲力爾(FLIR)公司的發展路徑,已經發布了該公司首款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受惠於大數據和雲技術,這款適配分子傳感器聲稱能捕捉到任何物質的光譜「指紋」並識別任何化合物的含量。
  • 相對於傳統光譜儀,微型光譜儀具有哪些優勢?
    微型光譜儀具體模塊化和高速採集的特點,在系統集成和現場檢測的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結合光源、光纖、測量附件,可以搭配成各種光學測量系統。由於傳統的光譜儀存在著結構複雜、使用環境受限、不便攜帶及價格昂貴等不足,不能滿足現場檢測和實時監控的需求。因此,微型光纖光譜儀成為光譜儀器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2018中國高校入選ESI千分之一學科排名,這才是真正的頂尖專業!
    但是學科建設的好與壞,一直都缺少明確的標準,目前國內採用第三方評價的機制,除了教育部開展的學科評估和雙一流工程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遴選等方式之外,最受我國高校認可的就是ESI學科評價啦。但是學科實力位於前1%,只能證明該學科比較優秀,但是並不能稱得上是世界頂尖學科,一般只有入選世界前千分之一或者萬分之一的學科才有實力稱為世界頂尖學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18年中國高校入選ESI前千分之一的的具體情況。
  • 微型光譜儀:將為智慧型手機帶來一系列新應用!
    然而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科研人員為智慧型手機增加了一系列獨特的功能,例如:檢測腦震蕩、檢測血糖、檢測病毒、癌症篩查、檢查精子活力、檢測氣體、測試細菌耐藥性、檢測食物營養成分和新鮮度、計算食品熱量、識別材料等等。然而,今天我們要特別提及的是一個可配合智慧型手機使用的特殊設備:光譜儀。
  • 3D列印出人類頭髮寬度千分之一的軟凝膠物體
    這種結構是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的,然後再從它周圍的水中移除,這就是凝膠物體。如果使用更高能量/更短波長的電子束或X射線來代替紫外線或可見光就有可能製造出具有更精細結構細節的物體--這是因為可以更緊密地聚焦這類輻射的光束。此外,由於光束可以直接在聚合物鏈上工作,所以其還不需要光敏感分子。然而不幸的是,產生光束所需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或X射線顯微鏡必須在真空中操作。
  • 全球ESI前萬分之一,中國高校依然僅八所,專業出乎意料
    在這份排行榜上能進入前千分之一,已經足夠成為一所985大學的王牌專業,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清華大學,也僅有6個排名前千分之一的學科。 如果是百分之一的專業是爛大街,千分之一的專業可以靠「刷」,排名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就是含金量十足,哪怕拿到國際上都是享譽萬裡
  •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
    世上最小的船誕生!只有人類頭髮的三分之一厚近日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這個微小的模型只有30微米長,是作為一個項目的一部分進行3D列印的,該項目是研究如何製造形狀複雜的合成 「微型遊動物體」。
  • 乾貨:模塊化微型光譜儀應用系統全解析
    微型光譜儀為什麼會獲得巨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光譜儀的小型化,而且是由於模塊化概念和光纖的使用。然後用光纖將光從光源模塊引導到採樣部件模塊,再從採樣部件模塊的另一端引導到光譜儀(如圖所示),光譜儀再將數位訊號傳輸到電腦。不同的應用只不過是更換不同的光源模塊、採樣模塊、光譜儀模塊,無需每次都要重新設計應用系統的光路,只需用光纖將這些模塊連接起來即可。由此可見光纖的重要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通常將微型光譜儀稱為微型光纖光譜儀。
  • 美科學家研發世界最輕材料:壓不壞蒲公英絨毛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革命性新材料,由直徑只有人發千分之一的中空管構成新材料的柵格結構與艾菲爾鐵塔類似  北京時間11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世界上重量最輕的固態材料這種新材料由微小的中空金屬管構成,金屬管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千分之一,它們組成十字形對角線圖案,中間留出一個小空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的空氣比重達到99.99%,重量只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百分之一,擁有極高的能量吸收能力。未來,這種新材料可用於製造隔熱裝置、電池電極以及一系列吸收聲音、振動或者衝擊波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