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6-10 10:41:00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長期以來,材料的光譜分析一直局限於學術研究。光譜分析可能會給食物、健身和藥物等日常應用帶來新的互動。Consumer Physics公司,前身為Verifood,通過眾籌延續了菲力爾(FLIR)公司的發展路徑,已經發布了該公司首款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受惠於大數據和雲技術,這款適配分子傳感器聲稱能捕捉到任何物質的光譜「指紋」並識別任何化合物的含量。
Consumer Physics公司曾獲得無數的獎項,經常出現在「福布斯」、「CNN」和「財富」等雜誌的頂級「關注產品」榜單中,還獲得了電視、紙媒和網絡媒體的爭相報導。
麥姆斯諮詢的合作夥伴:KnowMade和System Plus Consulting兩家公司,對Consumer Physics公司獲得成功的背後技術以及專利進行了深入研究。您可以通過閱讀最新的兩份報告《Consumer Physics公司SCiO分子傳感器:可攜式光譜儀》和《Consumer Physics公司SCiO分子傳感器專利分析》獲取相關信息。
Yole採訪了KnowMade和System Plus Consulting兩家公司的報告作者(以下簡稱為KM & SPC),下面奉上我們的精彩採訪內容。
Yole:你們為什麼選擇SCiO分子傳感器進行拆解、逆向成本和專利分析?
KM & SPC:長期以來,光譜法一直停留在研究階段。理論上講,它可以用來識別世界上任何一種化合物。想像一下,消費者可以得到食品、藥品的信息,或進過特殊校準後得到自身脂肪含量,那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Consumer Physics公司提供了首款應用於消費領域的光譜分析產品,其競爭產品並不是大型光譜儀。這款產品僅需單手手持就可以測量出樣品的基本信息,解析度也足以滿足消費類應用的需求。作為首款微型光譜儀,最近開始往「集成於智慧型手機」的方向前進,因此SPC決定對其系統和光譜攝像頭做逆向成本分析。
Yole:Consumer Physics在這款SCiO分子傳感器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方面有何獨到之處?主要的創新之處在哪?
KM & SPC:這款SCiO分子傳感器的主要創新之處是其製造工藝簡單。幹涉儀網格和CMOS圖像傳感器取代了原有的光網絡和光傳感器。在這種配置中,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可同時測量。此外,用光譜來解讀分子結構可不是那麼簡單,Consumer Physics公司集成了雲資料庫,在進行大量的光譜數據比較後才識別出化合物。在該系統中,Consumer Physics公司基於ADI公司的技術設置晶片組,這意味著兩家將會進一步的合作以提供集成化程度更高的解決方案。
Consumer Physics公司SCiO分子傳感器(光譜儀)及其內部結構
Yole:這些創新是如何融合在Consumer Physics公司的專利組合之中的呢?
KM & SPC:Consumer Physics公司以前身「Verifood」為申請單位名稱的專利有12項,均是與SCiO技術相關的專利組合。該專利組合最近與國際智慧財產權戰略相契合。微型光譜儀的專利技術主要與光譜儀模塊相關,更側重於濾光片和透鏡陣列。
SCiO分子傳感器(光譜儀)技術與專利之間的關聯性
Yole:微型光譜儀的主要應用有哪些?
KM & SPC:光譜儀本身可以用於多個應用領域。集成於智慧型手機之後,消費者可以識別食物的卡路裡、脂肪、糖含量和化合物含量。它也可以識別特定的藥品,告訴你沒有標記的藥瓶裡的藥丸是維生素還是處方止痛藥;也適用於健身應用,如人們可以用來測量和跟蹤體脂狀況。
Yole:市場上還有其他同類產品嗎?
KM & SPC:SCiO分子傳感器是市場首款微型分子傳感器,但不是第一個手持式光譜儀。集成光譜攝像頭的競爭廠商主要有以下幾家:
- 德州儀器(TI):基於MEMS數字微鏡陣列和衍射光柵的DLP NIRscan Nano
- NeoSpectra公司:基於MEMS技術的近紅外光譜儀Micro SWS62231
- 濱松(Hamamatsu):基於MEMS和圖像傳感器的光譜儀C12666MA
Yole:未來市場上,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怎樣的創新和新的應用?
KM & SPC:自2016年初Consumer Physics公司與ADI合作後,計劃將SCiO分子傳感器做得更加小型化,這樣可以集成到更多的連接設備中。比如,與四川長虹電器合作,在智慧型手機「長虹H2」中嵌入這款分子傳感器。長虹H2智慧型手機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CES 2017亮相,將於今年上半年在中國上市,美國上市時間將在今年年底。這項技術也將成為三星Galaxy系列的標準配置,如實現心率監測功能。除了智慧型手機廠商,其它OEM廠商也對此技術感興趣。可以想像,未來的廚房可以同時進行食材分析和稱重,冰箱可以檢測蔬菜或其它食品的健康成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