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透事物的本質:微型光譜儀SCiO告訴你食物的營養成分,卡路裡...

2020-12-05 36kr


之前我們報導過通過圖像識別告訴用戶食物的營養和熱量的「微營養」,不過有人吐槽說,靠圖像識別真的準麼?萬一我做的回鍋肉賣相太難看被識別成了新疆烤肉怎麼辦?我只能表示,這位同學除了需要提高廚藝外還需要一個SCiO,通過分子級的掃描來知曉食物的營養成分,卡路裡等信息。目前,SCiO僅用了6天的時間就在Kicstarter上籌得了54萬美元。

SCiO的本質是一個微型的紅外光譜儀,通過發射雷射使物體的一些分子進入激發態,然後通過其過震時產生的光波,以及和周圍分子所疊加的波長來判斷其分子級別的構成。作為一項較為成熟的技術,紅外光譜儀已經被廣泛的用在工業級成分檢測,醫療診斷,判斷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等方面,而SCiO則將紅外光譜儀變得廉價和輕巧,成為了可以放在你口袋裡的成分檢測儀。

使用SCiO掃描物體的分子組成時,用戶需要先打開SCiO的手機應用,利用藍牙將你的手機和SCiO進行配對。用SCiO掃描物體後,它會記錄物體的激發態波長和疊加波,並將數據上傳到雲端,通過雲上的資料庫匹配以及計算後,將分析結果返回到你的手機上。

SCiO目前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判斷你面前的沙拉醬有多少卡路裡,一杯酒的酒精濃度,西瓜的成熟度和甜度,甚至也可以把SCiO對向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是由什麼分子組成的。SCiO在Kicstarter上放出了開發者包,允許開發者開發出更多基於SCiO的應用。

也許以後減肥的人會先用SCiO一一測出每餐食物的卡路裡,從而控制飲食;愛養花的人則會每天用SCiO檢測植物的含水量再決定是否澆花;說不定也會有人在某些韓國明星的演唱會上突然衝到臺上,掏出SCiO對著明星的鼻子一指,然後拿著手機興奮的宣布,「我告訴過你們她的鼻子是假的!」

相關焦點

  • 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
    光譜分析可能會給食物、健身和藥物等日常應用帶來新的互動。Consumer Physics公司,前身為Verifood,通過眾籌延續了菲力爾(FLIR)公司的發展路徑,已經發布了該公司首款微型可攜式光譜儀——SCiO分子傳感器。受惠於大數據和雲技術,這款適配分子傳感器聲稱能捕捉到任何物質的光譜「指紋」並識別任何化合物的含量。
  • SCIO迷你光譜儀 一掃便知任何物體的成分
    光譜儀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是非常陌生的,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大的用處。一般都是只在實驗室中才被用來進行成分監測等專業行為。不過最近由Consumer Physics公司開發的一款SCIO微型光譜分析儀,就可以讓我們普通人也能夠隨時接觸到這些專業領域,可以讓我們更好了解物體的構成以及含量。
  • 三種方式,教你突破線性思維,看透事物本質讓別人刮目相看
    從書面的定義是:線性思維方式,是把認知停留在對事物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形式邏輯只是知性邏輯,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把握複雜的經濟現象後面的本質和規律。這就導致了你在思考問題時一直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沒有一個深度的思考或理解。
  • 百度App AI視覺搜索更新:幫你計算食物營養成分
    【PConline資訊】繼「百度AI識別植物讓你秒變植物科普達人」之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滲透,如今百度APP再一次更新AI視覺搜索功能,現在除了識別人臉、植物外,百度APP還可以幫你計算食物的營養成分。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物新鮮度、藥品成分
    美國《科學》雜誌北京時間9月6日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 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
  • 浙大參與研發最微型光譜儀只有火柴盒千分之一那麼大
    浙江在線9月12日訊 買了青菜,擔心有農藥,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檢測一下,是否有農藥殘留。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聽上去是不是很「科幻」?實際上,這些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現實。上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微型光譜儀實驗室產品研發成功。
  • 食物要遠比營養表上的數字複雜得多,停止計算卡路裡吧!
    一旦遇到註冊營養師,很多人就開始問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最近,一個朋友問為什麼她最喜歡的藜麥炒飯有超過1000卡路裡的熱量。藜麥不健康嗎?營養師很快告訴她,僅僅因為這道菜的卡路裡含量高並不一定意味著它不健康。
  • 減肥這麼久,你真的了解卡路裡嗎?
    為什麼減肥要控制卡路裡?卡路裡進入人體內,一是成為被消耗的能量,二是當作備用能量作為體脂肪儲存起來。肥胖是因為多餘的熱量堆積在體內,瘦是因為熱量被消耗。一旦所攝取的熱量無法被身體及時消耗,這些剩餘的能量便會變成脂肪儲存於脂肪細胞之中。所以先了解食物的卡路裡,能夠更直觀地幫你管理每日的飲食,以及控制熱量的攝入和消耗。
  • 卡路裡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和減肥息息相關 這篇文章全部告訴你
    卡路裡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身體攝入和運動消耗能量的單位名詞度娘是這樣告述我們的卡路裡(Calorie),簡稱卡,縮寫為cal,由英文音譯而來。其定義為在1個大氣壓下,將1克水提升1攝氏度所需要的熱量;卡路裡(calorie)是能量單位,被廣泛使用在營養計量和健身手冊上,國際標準的能量單位是焦耳(joule)。
  • 我們常說的食物中的卡路裡是怎麼計算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食品包裝袋配料表旁邊,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有一個營養成分表,裡面會有多少多少卡路裡。之前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上映後,影片中的那首《卡路裡》的歌也是紅極一時。那食物的卡路裡是怎麼計算的?或許有人認為是通過觀察食物導致人增重了多少,抑或是脂肪的多少來判斷,但事實並非如此。卡路裡一詞實際上是法國化學家安託萬·拉瓦錫首創的,用來指代人體的內能熱。卡路裡是一種能量單位,1卡路裡約等於4.186焦耳。
  • 「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品鮮度藥品成分
    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近日,一款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千分之一的微型光譜儀問世。據介紹,微型光譜儀未來可集成到手機,通過手機掃一掃可檢測食物新鮮度、食品藥品成分,甚至還可以進行藝術品鑑定。該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百度App AI視覺搜索更新:吃東西前先拍照看看食物的營養成分?
    繼「百度AI識別植物讓你秒變植物科普達人」之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滲透,如今百度APP再一次更新AI視覺搜索功能,現在除了識別人臉、植物外,百度APP還可以幫你計算食物的營養成分。除了識別人臉、植物外,百度APP還可以幫你計算食物的營養成分  用戶打開「百度APP」——點擊搜索框右邊的「相機」圖標——選擇右下角的「有趣」——找到「麥當勞AI營養計算器」活動,點擊即可參與,將需要識別的食物拍照,即可獲得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和鈣等數據。
  • 微型光譜儀:將為智慧型手機帶來一系列新應用!
    導讀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開發一種新型光譜儀,尺寸足夠小,可以簡易並廉價地嵌入到智慧型手機中,用於檢測空氣品質、食物新鮮程度、腫塊是否是惡性腫瘤。然而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科研人員為智慧型手機增加了一系列獨特的功能,例如:檢測腦震蕩、檢測血糖、檢測病毒、癌症篩查、檢查精子活力、檢測氣體、測試細菌耐藥性、檢測食物營養成分和新鮮度、計算食品熱量、識別材料等等。然而,今天我們要特別提及的是一個可配合智慧型手機使用的特殊設備:光譜儀。
  • 減肥需要攝入多少卡路裡熱量?健身教練告訴你
    如何計算身體所必需的卡路裡以及自己應該減少多少卡路裡的攝入量,這些都是有些難以計算的。不過,有很多的公式、估算方法以及圖標能幫助到我們。第一:計算自己的基礎代謝率(BMR)基礎代謝率(也叫人體基本的新陳代謝率)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下,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
  • 越過「牛頓的稜鏡」 納米級光譜儀問世
    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做個CT。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這些看似「科幻」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根由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
  • 世界最小光譜儀問世 手機掃一掃便知食物新鮮否 上海科技人參與研製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微型光譜儀能有多迷你?由我國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科研成果給出了答案——由一根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於藝術品的鑑定。這一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參與其中。據介紹,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可觀察到彩色。
  • 把100卡路裡換算成食物,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胖了?
    我們知道食物含卡路裡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含多少卡路裡呢?今天老梁就要告訴你,你每天吃進去的卡路裡長什麼樣。先來普及一下簡單的關於熱量的知識:熱量單位的轉換公式:1千卡(kcal)=1000卡(cal)≈4.2千焦(kj)千焦是國標單位,一般食物上的營養單位都標這個,比如你買一袋酸奶,上面寫著100ml420kj,換算成大卡就是100大卡,所以你在買食物的時候,如果看見是千焦的單位,
  • 食物的能量如何準確計算 到底吃了多少卡路裡
    食品包裝指的是千卡,儘管標註的是「卡路裡」。密西根州藍十字藍盾的註冊營養師和健康教練格蕾絲·德羅查(Grace Derocha)說,1千卡是將1公斤水加熱1攝氏度所需的能量。我們食物中的卡路裡都來自三種營養素之一: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 卡路裡神話:減不下去的肥,都是熱量計算方式的錯
    編者按:關注健康的我們總會在購買食物時,看一看營養成分表:每份含xxx能量,然後在心裡默默將其轉化成卡路裡,然後或放心或想著等會兒鍛鍊地吃下去。但事實是,現代食品加工業為你提供的是最容易被吸收的卡路裡,並且,他們把熱量簡單相加的計算方法完全錯誤。
  • 越過「牛頓稜鏡」 的納米級光譜儀問世—新聞—科學網
    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讓微型光譜儀先幫你做個CT。此外,光譜儀還能檢測出食物的新鮮程度、蛋白質含量、糖分含量等。這些看似「科幻」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根由半導體納米線組成的微型光譜儀。其大小比人類頭髮千分之一還細,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也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