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食品包裝袋配料表旁邊,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有一個營養成分表,裡面會有多少多少卡路裡。之前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上映後,影片中的那首《卡路裡》的歌也是紅極一時。
那食物的卡路裡是怎麼計算的?或許有人認為是通過觀察食物導致人增重了多少,抑或是脂肪的多少來判斷,但事實並非如此。
卡路裡一詞實際上是法國化學家安託萬·拉瓦錫首創的,用來指代人體的內能熱。
卡路裡是一種能量單位,1卡路裡約等於4.186焦耳。因起源於歐洲,國際標準的能量單位是焦耳,美國則採用卡路裡,然而由於沿襲傳統,卡路裡在中國部分地區仍然被廣泛的使用。
具體地說,在一個大氣壓下,1卡是將1毫升(也就是1克)水的溫度升高1°C所需的能量。實際生活中,我們常用 「千卡」 來作為衡量食物熱量的單位,也就是說1千卡是將1升水的溫度升高1°C所需的能量。
最初,食物的卡路裡含量是用熱量計來測量的。將一定量的食物蒸發水分後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密閉容器中,充入氧氣,然後點燃食物。根據水溫的升高多少進而計算出食物的卡路裡含量。
但是,這種卡路裡測量方法存在一定問題。比如食物中可能含有諸如纖維之類的成分,這些成分會在熱量計中燃燒,但卻不會被吸收到人體的血液中,因此不會轉換為熱量。
如今,食物生產商使用 「阿特沃特間接測量法」 來計算卡路裡值。就是將碳水化合物包含一些無法被人體消化利用的纖維成分扣掉,將含有能量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乙醇等)轉換生成的卡路裡相加。
日常生活中的小知識千千萬萬,你知道卡路裡的算法嗎?
歡迎關注@落花雨的書屋,用文字記錄點滴生活,用熱愛抵擋漫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