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於減肥的話題裡都包含有熱量、卡路裡虧空或者盈餘這些詞語,在減肥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堅信,計算卡路裡是減肥能夠成功的必要條件。
去年經濟學人副刊《1984》刊登過一篇文章——卡路裡之死,作者條理清晰地羅列並驗證,一味地糾結任亮、計算卡路裡是在減肥的過程中,所做的最浪費時間、最無用的事情。
去年在經濟學人副刊《1984》刊登過一篇文章—卡路裡之死,作者條理清楚地寫明並驗證一味地糾結熱量、計算卡路裡是在減肥中,最浪費時間、最無用的一件事。
卡路裡是能量單位,為了知道食物熱量是多少卡路裡,那就要計算這個食物在測量熱量裝置裡,燒掉後能產生多少能量。這就是食物熱量理論。
食物熱量理論來源於19世紀德國的一位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德國國王崇尚節儉,為了節省糧食同時又得讓士兵吃飽,於是國王給這位化學家下達命令,用科學的方法去設計士兵每天的食物量,食物熱量理論由此誕生。
後來,美國的以為農業化學家Wilbur Atwater為這個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20世紀,這個理論雖然被加工,但是它最基本的原則從19世紀後一直沒有變化。

這個理論雖然改進了很多,但還是存在著很多它不能解釋的東西。比如說:每天只能吃1500卡的芭蕾舞演員,如何在排練中消耗4000卡路裡但不會被餓死。也就是能量守恆問題。
但是,人體不是機器,如果考慮不到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那麼計算卡路裡一點意義都沒有。一段時間的生酮飲食,與相同時間內但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即使熱量相同,身體體重的波動也會完全不一樣。
按照食物熱量理念,廠家不斷生產廉價低熱量卻高糖高脂的食物,減肥人群為了追求低卡而選擇大量食用這樣的食品、拼命運動,每天都因為體重的波動而心慌恐懼。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人口的40%屬於超重人群。

在BBC記錄英國一項有趣的實驗:將一個瘦子的大腸菌,移植到一個很胖的人的大腸裡,胖子保持以往不變的飲食制度,卻開始變瘦了。大腸菌在減肥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 卡路裡理論也考慮不到個體差異問題。我們每個人的激素平衡也不一樣,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喝水都會長肉「,而有人怎麼吃都不胖。
這說明,食物不僅僅是能量的來源,也是身體的調節器。
運用數字計算卡路裡確實方便,但總的來看,每天精密的計算卡路裡,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