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是非輸即贏
白巖松在1989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報到時,被告知不要人了,關係已退回廣播學院去了。
對於一個21歲的熱血青年,在大學畢業包分配的年代被拒,要比現在這個時代更絕望,沒有多項選擇權。
去鄉下鍛鍊一年等轉年分配,結果分到了全是中老年同志的《中國廣播報》,新聞出身一心想奮鬥在一線的白巖松,萬分沮喪。
然而,這兩次所謂的「倒黴事件」,他雖然心懷憤怒,但最終都做出了良性的決定,第一次去圓明園划船靜心,第二次化悲痛為力量,找資料學習寫報紙。
正是由於他成了報社獨當一面的編輯,才有機會被推薦到《東方時空》創建團隊中,進入央視。
褚時健創建玉溪紅遍中國,晚年鋃鐺入獄光景悽慘,換做常人天壤之別的處境,會消沉萎靡,然而褚老保外就醫一邊治病,一邊打造了中國「褚橙「。
導演李安曾經賦閒在家6年,劇本到處碰壁,機會與他無緣,妻子養家餬口,他的任務給媳婦宅家做飯。但假如就這樣放棄了呢?就沒有現在拿奧斯卡獎拿到手軟的李安。
很多時候,上天想給你一個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在小陳抱怨中,機會一一錯過,待到終於意識到那是機會之門時,大門已關閉。
所以有時候只要豎起耳朵,隨時都可以聽到懷才不遇的抱怨,有時候方寸大亂之時,也許是成功的開始。
最難的事最需要時間
很多人面對困難問題上,經常需要迅速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快速有效,最好立刻見效。
白巖松在高校演講,學生的提問都是非常有指向而且目的性:「我該怎麼辦?我應該怎樣選擇?你直接告訴我一個答案吧?」
白巖松每次的回答都是:我治不了「急病」,只能說一些「慢道理」。
也有很多人問白巖松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功利性結果,「影響最大」的一定最有用。
這種心理背後,隱藏著這個時代的病:一切都功利求快,希望有那麼幾本書,讀了就快速地讓自己脫胎換骨,這可能嗎?
白巖松說:除了新華字典,所有讀過的書都像是不斷匯入江河的涓涓細流,塑造了人的思想,無法真正界定到底哪一本書塑造了其人。
世界上所有難得事情,都需要時間的浸泡,讀書就像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魚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暴飲暴食反倒會脾胃失調。
中國人喜歡速度,因此中國的高鐵長度佔整個世界高鐵長度的70%,但不是什麼事都可以講速度的,譬如思考和總結,讀書與公益。
白巖松讓學生體會「慢與靜」上課時給他們泡功夫茶,規定三十分鐘都不許說話,安靜中體會茶的滋味慢慢浮現出來,傾聽遠處的鳥叫和時鐘的滴答聲,這些聲響與滋味,在年輕的歲月中,常常是被忽視的。
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尋找第二答案
白巖松的成功源於思維的深度和視角的獨特,總在答案之外尋找另一個答案。第一個答案往往具有欺騙性。
在他採訪很多名人時發現,很多人回答問題都習慣於先說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標準答案」,其後接著說的,才是他的個人想法,是真正思考之後的答案。
白巖松進入央視,很多欄目都是他一手創辦的,《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等大牌欄目,都是他創新的傑作,如果沒有好奇去尋求改變,就不會有更精彩的成就等著你。
很多人面對改變,都會恐懼,害怕就不夠好,可如果不變,你就一定是利益的獲得者嗎?不一定。
改變隨時都在發生,即便不想承認,一味的堅持固有的,不見得是好事,一味的抱怨已經沒有可更改餘地,是思維的死角。
美國有一位電影導演叫昆汀·塔倫蒂諾,他曾說過:「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經拍過了。」「我們這代人要用新方法去拍老電影。」
大家都用一種固定思維方式,一種衡量標準去鑑定成功,也許把精力專注於思考,去尋找「第二個答案」,帶著好奇而不是恐懼,去面對一切變動和未知。
這個是世界發生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可視角是我們的。
最貴的最無用
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往往是看起來「無用」的,譬如「不生病」和「自由」。
在平時,辛苦的上班族白天奔波,晚上網絡上洩憤,怪這個世界沒有給他們真正的自由。
在這次疫情期間,趕上春節全民宅家防疫,「不生病」又有真正的「假期自由」突如其來,我們又在幹什麼?
刷視頻,玩遊戲,吃了睡睡了吃,還隔三差五上網絡上抱怨無聊。
我們已經不習慣與自己對話,不習慣仰望星空,不習慣獨處的寧靜,不習慣「無用」的時光。
沒錢,是窮人,有錢沒閒,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錢都是。有一些錢又有一些閒,才有可能讓生命多些有質量的色彩。
但有錢不會閒,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也依然離成為生命的貴族太遠。
生命不只使用,還需要獎勵,把看似「無用」的時間,當做生命的獎勵與激勵,也許是生命質量迭代更新的最佳時機。
30做減法,40很困惑,50很好奇
白巖松在去年的一次演講中,講述了步入50歲之後的心路歷程,心態變化,讓人不禁對年齡對標化,每段年齡有著不同的心境,階梯性成長,才會活得恣意通透。
30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機,否則就晚了。
為什麼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30歲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幸福目標都是跟物質掛鈎的,40是困惑,物質沒有給我帶來我以為會帶給我的幸福。
40歲要回答自己整個的問號,40歲的時候還要思考,如果周邊的環境不發生改變,尤其是軟環境,該如何前行?
如果30歲是「減法」,40歲是「困惑」,50歲就充滿「好奇」。
對於50歲的人來說,有兩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你自己,是不是還對很多事情好奇,人生觀是如何的?
50歲最大的啟示應該是:善待每一個今天。
20歲的時候容易活在明天裡,一不注意,50歲容易活在昨天裡。但努力地克制自己,既不活在明天也不活在昨天,那就會善待每一個今天。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