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白巖松:人到中年,平靜是奢侈品
本刊記者/程昕明
發於《中國慈善家》2020年第4期
白巖松是一個有趣的對話者。對於很多問題,他的答案可以脫口而出。熟悉他的老同事說,老白已成熟得金黃了。他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圓潤中有尖銳,防守中有侵略」。
人如其名,無論是他五十出頭依舊筆挺的身姿,還是連續兩個多小時不間斷的表達,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是挺立、飽滿的。偶爾,在話語和時光的罅隙,他也會流露出不經意的柔軟。
《中國慈善家》:你在疫情期間有什麼特別的感悟?
白巖松:疫情期間我念叨得相當多的一句話就是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愛是唯一的嚮導」,而這位詩人偏偏也是在疫情期間去世了。
雖然以前我經常念叨的是他另外一句詩,但是最後發現下意識裡這首詩越跳越靠前,我現在最喜歡的是他這一句。當你不知道向哪兒走的時候,當你不知道跟著誰走的時候,愛是唯一的嚮導。這是非常小資化的一句話,但是有時候到了一定的歲數,你就覺得這才是對的。
《中國慈善家》:最近看到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書?
白巖松:最近再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感慨良多,你會發現歷史經常陷入到同一條河流。那是「一戰」即將開始的時候,奧地利的民粹主義者都成了英雄,有一個不是詩人的詩人火透奧地利,因為他寫了一首詩是罵英國的,那個時候英國是他們的敵人。所以看這樣的書你就會很有感慨,歷史一直在循環。
去看看書你就會安靜下來。看《昨日的世界》,你會知道一切都發生過,沒有什麼新東西,每天升起來的太陽依然是昨天的。
《中國慈善家》:你對眼下的中美局勢有什麼看法?
白巖松:我在節目中剛剛談過,大致的原話是美國似乎要單方面發起新的冷戰,但是它越瘋狂越說明它病得不輕,我們沒有義務為別人治病,但是要防止被它傳染。我們一定要對等反制,別人亂了方寸,我們要有自己的分寸,誰也拿不走你該擁有的東西,除非你亂了方寸。
在目前狀況下,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怎麼看、怎麼做,我覺得有理有利有節,理性面對。中國的路長著呢,你要被別人帶溝裡,你才成為吃虧者。
另外從大環境來看,如果我們說自己的缺點就是給別人遞刀了,說別人的優點就是不愛國,那意味著中國改革開放已經結束了。中國是堅持改革開放的,而且我現在還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面對這場變局,中國也正在用更開放的姿態來應對。
《中國慈善家》:有些聲音也在議論熱戰,說中美難保不擦槍走火,你怎麼看?
白巖松:這不是幾十年前了,現在的世界格局裡戰爭不獲益。過去我打贏你,你的領土歸我,現在沒這事兒,戰爭不獲益。這是過去幾十年世界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因此「二戰」之後我們這一代人非常幸運地趕上了這麼長時間的和平。
其實現在的戰爭已經以另外的方式在進行,貿易的、信息的、科技的,所以去提高自己能力,打好這樣的戰爭。我不太擔心(熱戰),而且也很討厭那些喊打喊殺的,從來不看歷史。只要真打起來了,炮灰都是普通人。
《中國慈善家》:擔任衛生系統的健康宣傳員15年,你對中國的衛生體系有怎樣的觀察?
白巖松:十多年我跟當時的衛生部長陳竺說,現在提到衛生部,老百姓覺得這是一個幫我治病的地方,我說這是錯的。中國人強調的是大醫治未病,我們一定要把衛生部慢慢改變形象,成為防病的部門,而不是治病的部門。
過去15年,作為宣傳員我也一直在做這件事。讓我覺得有一點成就感的是,這兩年健康中國計劃明確強調以預防為中心。中國這麼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如果都以治病為中心,從個體到社會我們耗得起這麼大的資源投入嗎?因此我做健康宣傳員的時候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的目的就是讓人們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急病快治,不轉成慢病。即便得了慢病,也能夠有效控制、健康生活,這就是我全部的健康理念。
《中國慈善家》:現在很多明星做公益也很有顧慮,擔心費力不討好,做了之後反而被人黑,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白巖松:我始終認為無論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投身到公益和慈善領域都應該鼓勵。因為在做的過程中,他原來的那些想法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經濟學術語說劣幣驅逐良幣,就像在網際網路上理性的人後來越來越不留言了,因為你幹不過情緒。從有網際網路到現在,我沒在網際網路上留過一次言,因為我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
《中國慈善家》:但你是一個不在場的網紅,網上有很多「白巖松說」。
白巖松:網不網紅跟我沒關係。你是頻繁留言的人嗎,會在網上跟人吵架嗎?最新的網際網路統計數據,中國的網民當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是17%,你就大致知道現狀。可能很多你在面對的聲音其實來自一個初二的孩子,或者說他只接受過初中教育,你跟人吵架去?你看我從來不回嘴,有道理沒道理我都不回。有時候我會跟好朋友去講一個故事,兩個哥們吵架,一個說三七二十一,另一個說三七二十,倆人吵了兩小時,最後鼻青臉腫去找縣官做主。縣官把三七二十的放了,把三七二十一的打了十棍子。縣官說,知道三七二十一還能跟他吵兩個小時,不打你打誰?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這是特別好的一個老故事。因此我從不跟三七二十的人吵嘴,有時候更搞笑的是你聽到三七二十的人正在跟三七十九的人吵架。
《中國慈善家》:在你這樣一個位置,要保持定力或者是拒絕誘惑,是不是挺難的一件事?
白巖松:沒什麼難的。你要想明白很多事情,要過很多關。過錢關,對我來說那就不用想。我的生活方式不費錢,我也不缺錢。過男女關就更簡單了,據我們學校(中國傳媒大學)統計說,最不可能被誘惑的男主持人我排第一,我說這算批評是吧?(笑)權力關更不用說,我早在十幾年前就全辭掉了。我現在依然得過名關,有的時候你太在乎自己的名聲也是問題。不在乎罵你?OK!但是有一些人會在乎,希望有很好的名聲,我希望我也能夠再過這一關,那就無敵了。我指的不是要跟人去競賽什麼,而是你就徹底自由了。
你就做好你該做的事。你的身上不光有你,還有帶過你的人、你的同事。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從東方時空到現在27年,我身上肯定有我那麼多的同事,有他們27年前開始的時候想要做的事情。
《中國慈善家》:從2012年開始帶了近百名研究生。作為導師,你的樂趣和底氣何在?
白巖松:把一群陌生的名字變成了師生,最後變成了友情,然後又隔很多年變成了親情。能一樣嗎?像親情、友情這樣拿不走的東西,那才是你真正的獲得。
作為老師,我最大的底氣不是那些什麼業務。我從學生這兒不直接獲取什麼,所以我會真給他們什麼。這不是我的職業,我不靠它吃飯,我也沒有任何教師評定的好與不好,這一切都沒有。所以我會非常自由、全身心地去做。
《中國慈善家》:除了「東西聯大」,還有什麼新的計劃?
白巖松:可能還會有我的遊學計劃。再過兩年,我會每年選擇4所大學各待半個月。遊學只給本科講,而且你還不能不給我錢,給我錢我還真一分不拿,我要在最後把這個錢變成對他們某個項目的獎勵。很有意思,而且我還會熟悉那座城市。
《中國慈善家》:今年52歲了,你設想過自己退休以後的生活嗎?
白巖松:退休了之後我有我的樂趣和事情。人一生當中能擔責任的就這麼多年,跑好你這棒立即有一個stop的概念,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以為這個世界缺了你就不轉了,這一點我非常清楚。歷史上有多少顯赫的人物,影響世界繼續向前走了嗎?沒有。所以千萬不要自大、自戀。但是這會兒你在做這件事,那就要好好去做,然後轉身就走。
《中國慈善家》:退休以後你會不會做一個純粹的公益人?
白巖松:我老老實實地慢慢在向教育過渡,我說的不是泛教育,而是新聞傳播教育。當白巖松成為一個非公眾熟悉的名字的時候,我一定會迎來最開心的人生階段。我還是做我的教育,那是我的公益。公益是對自己的一種獎勵。
《中國慈善家》:怎麼講?
白巖松:做教育,學生是受益者,我也是。講完課我就覺得很幸福。這還不是一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概念,而是你在浪費一些時間和生命的時候,你覺得心安理得。人到中年,平靜是奢侈品,公益是對自己的提升,是讓你自己變得更好的東西。用《道德經》裡的概念,我翻譯成無私為大私,你越無私幫別人,你得到的越多,年輕的時候不會明白這個道理的。
*本文有刪節,完整版請閱讀2020年第4期《中國慈善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