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減肥,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死守卡路裡」,
甚至還有一首歌
「每次多吃一粒米,
都要說聲對不起」,
吃美食第一件事也不再是拍照餵飽相機,
而是先看看這一頓會攝入多少的熱量,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按照傳統理論,
熱量攝入>身體消耗,
多餘的熱量就會被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身體裡,
所以減肥=製造熱量缺口=攝入熱量<消耗熱量。
但這種方法真的就萬無一失了嘛嗎?
其實每一種食材的熱量做成的菜餚
隨著我們烹飪方法的變化,
成品的熱量會存在一定的誤差,
同時食材的熱量還與它的
儲存情況、食材的新鮮程度有關係,
同樣重量的食材其中的熱量
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包裝食品也是一樣的。
Part.1
營養標籤上的熱量
事實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允許食品標籤上的熱量有20%的誤差。若是少了20%的熱量還好,可要多了20%的熱量······
請問你的脂肪答應不答應?
當然有一部分人,通過卡路裡的計算攝入一些高度加工食物和零食甜點,如果說每一種包裝食品的熱量都高於營養標籤標註的20%,那是不是很容易超標呢?所以,營養標籤,僅供參考,掃一眼心裡有個數就好。
熱量標註不一定準確
Part.2
吃健康食物
嚴格計算熱量不如更多關注一下攝入的食物是不是健康,健康的食材和食物攝入更有利於營養補充,也幫助我們控制熱量達到很好的身材管理目的。什麼食物健康,什麼食物熱量低,什麼食物營養密度高,其實一目了然。
天然,綠色,健康的蔬菜水果穀物糧食,熱量再高也不會很離譜(而且這類食物很有飽腹感),精緻糖,餅乾,可樂,蛋糕,再怎麼宣揚低糖低脂營養也不會多全面。所以比起熱量,還是更應該注意食物的''健康''程度。
多吃健康食物比計算卡路裡重要
Part.3
加工導致的營養損害
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其營養素會相應降低,有的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劑,以減少營養素的損失。但是營養素的損失是肯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並且由於不同的食品生產加工工藝以及不同的營養素,其損失程度各異。所以,深加工食品的營養素含量會比其食品的原料要差很多。而攝入天然食物時,天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其營養價值(營養效果)遠比化學合成品或從天然食物中提出的營養素要好得多。
補充營養素避免過度加工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一項超過12萬人,
追蹤調查超過20年的研究發現,
想要減肥,
比起計算卡路裡,
更重要的是「吃對」!
這項調查顯示,
當澱粉類、精製穀物、脂肪、糖衍生的
精緻加工產品消費增長時,
與當下市場環境中人的體重增長成正比。
正確的食材不僅可以幫你控制體重,
保持健康,
也可以讓身體正確燃燒卡路裡。
配合正確的運動方式,
減肥的效果顯而易見。
讓身體達到不穩定狀態而言,
這是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減肥計劃。
註: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