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據了解,由於研究者常常把動物海馬腦區的新生神經元與學習和記憶、神經再生等聯繫起來,探討這一命題將指向腦功能恢復與重建及部分相關疾病的診治。

  成年鳥類(如金絲雀)和成年嚙齒類(如小鼠)動物的海馬腦區可以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成年人腦內是否也存在新生神經元?半個世紀以來,這一科學命題始終吸引著神經科學領域研究者的關注。

  研究指出,新生兒海馬腦區每平方毫米大約有1618個新生神經元,這個數字隨著人類年齡增長而銳減,到13歲時大約只有2.4個新生神經元,在隨後的18歲到77歲年齡段則沒有發現新生神經元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可能在於人海馬腦區沒有神經幹細胞存在的合適環境。

  歷時逾4年,通過對59例不同年齡段人腦海馬區分析,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領銜的國際團隊發現人腦最後一個新生神經元產生於童年時期。該結論為有關成人神經元新生能力的爭論提供了新依據。

  為進一步驗證這個發現,楊振綱課題組以靈長類動物為對象,著重分析10只不同年齡的獼猴海馬腦區神經發生的狀況。據悉,人工飼養的獼猴可以活到25至30歲。與在人腦中的發現類似,從新生獼猴到23歲的獼猴,海馬腦區內新生神經元數量隨年齡增長而大幅下降,到7歲左右獼猴海馬腦區便很難再產生新神經元。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復旦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單位共同參與了此項研究。復旦大學是國內唯一參與單位,楊振綱課題組的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973子課題等資助。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很遺憾,由於研究手段本身的局限,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哪項研究的結果更接近真相。新的實驗方法,讓人們看到新生神經元最早開始研究大腦時,人們發現,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成年人大腦中處於分裂相的神經元細胞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神經元不會新生。
  • 研究:人類大腦海馬區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1928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宣稱,成年人的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他寫道,「一旦發育結束,增長和再生的源泉……就不可挽回地枯竭了。在成年人的大腦中,神經通道是固定的、終止的和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必然凋零,或許沒有什麼可以再生。」90年過後,我們仍不清楚拉蒙-卡哈爾的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成年人的大腦中生長出新的神經元[注1]主要是用來學習和記憶的。然而,近年的一系列研究挑戰了這一觀念,人們發現,新生神經元與遺忘、注意力及心理健康都密切相關。[注1]這一過程稱為神經發生(neurogenesis),指神經幹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新生神經元的過程。
  • 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和神經學教授 Bruce Yankner 認為,這是一項嚴格且控制良好的研究,旨在解決成年海馬區神經發生的爭議問題。腦細胞再生爭議1928 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宣稱,成年人類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神經發生只會在胚胎和嬰兒的大腦中進行,人類成年期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
  • 年紀越大越難產生新神經元,原因竟是免疫細胞入侵大腦-虎嗅網
    成年人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還是能夠不斷產生新神經元作為補充?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不過,至少在小鼠、猴子等哺乳動物中,科學家們確實找到證據,成年後大腦中依然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改變性格的原理:讓大腦新生神經元
    最新的大腦神經科學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人類的大腦,在小務虛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如何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才能讓大腦更高效的新生神經元。這是小務虛一直研究的方向,在近半年的實踐中,我越來越發現我們是可以有效地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的。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最新研究:成年人的腦細胞可能不會再生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在控制治療產生的身體反應後,抗IL-12/23的作用仍然顯著,而抗IL-6抗體有著無顯著的趨勢。新型免疫療法可以在患有原發性炎性疾病的抑鬱患者中產生抗抑鬱效果,患者體質健康方面與治療相關的改變未能對這種效果給出完善解釋。
  • 人大腦海馬體到成年時不再產生神經元
    2018年3月8日/生物谷BIOON/---在過去的20年中,成年人每天能夠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元的證據讓人們燃起了增加神經元產生可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希望。科學家們猜測促進神經發生可能會阻止或治療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腦部疾病。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這種爭論的一部分與我們總體上還不能完全理解神經元如何存儲記憶的事實相關。雖然這項研究取得的新發現不能排除這種抑制機制,但是它們首次證實了重寫創傷記憶在治療創傷記憶中的重要性。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在新皮質的早期發育過程中,在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產生的興奮性神經元向皮質板(cortical plate, 覆蓋著大腦的灰質層,由纖維和神經細胞構成)遷移。其他研究也已揭示出神經元的形狀在遷移期間實際上發生變化:從多極形態轉換到雙極形態。但是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一個謎。
  • 人成年後 大腦海馬體新神經元就"停產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每一天,人類大腦的海馬體都會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細胞。然而,最新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成果可能要顛覆這種想法了。新研究發現,我們一旦成人後,該區域神經元似乎就停止產生了。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樹突-軸突極性的建立過程被稱為神經元的極化。在小鼠胚胎大腦皮層發育的中晚期階段,絕大多數皮層神經元 (錐體神經元)在腦室區經由放射狀膠質細胞的不對稱分裂誕生,並會沿著膠質細胞的徑向突起朝外周皮層特定區域遷移。遷移過程中,它們會經歷一個由「多極性」到「雙極性」的形態轉變,進而發育出樹突與軸突。體外分離培養的皮層神經元同樣可以發育形成多根樹突和單根軸突,說明其具有一套細胞自主性的機制來建立和維持極性。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新的神經元功能】將有望對抗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神經疾病
    據匈牙利科學院消息稱,近日在匈牙利國家腦研究項目中,通過匈牙利森梅威思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和維也納醫科大學腦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共同努力
  • 年紀越大越難產生新神經元 原因竟是免疫細胞入侵大腦
    成年人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還是能夠不斷產生新神經元作為補充?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不過,至少在小鼠、猴子等哺乳動物中,科學家們確實找到證據,成年後大腦中依然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與此同時,認知功能隨著衰老逐漸衰退。促進大腦補充新的神經元,或許是對抗大腦衰老的一個重要方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上線的一項研究,通過單細胞序列分析,找到了新神經元產生能力隨衰老而下降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 在你思考時,腦海中的聲音究竟是什麼?
    所謂「不可能存在的語言」,指的就是我們腦海中的聲音。從方法論角度來看,這個謎團也同樣重要,因為要想解開這個謎團,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語言與大腦之間關係的理解方式。我們需要從判斷大腦在執行語言任務時,「哪裡的神經元正在發送信號」,轉為「哪些神經元正在發送信號」。  先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語言是由什麼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