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神經元群體活動如何編碼位置信息?用機器學習來加速解碼

2020-10-07 brainnews

神經元通常被認為是編碼單個變量的專一功能單元,然而許多神經元被觀察到對不同感覺、認知和行為變量的混合變量起反應。從這種表徵形式可以看出,信息是分布在多個神經元上的。

在本文中,作者在海馬齒狀回(dentate gyrus,DG)CA1亞區中觀察到了這種分布式編碼過程,並通過對自由移動的小鼠進行鈣成像,從數百個細胞的活動中解碼出動物的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經過分析發現,單個神經元的響應特性僅部分預測了它們對編碼位置的重要性。

非位置細胞能夠編碼位置,並在與其他神經元組合時協助位置編碼,且大多數神經元都編碼多個變量並對所有變量的編碼都有所貢獻。破壞神經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會降低解碼性能,這種表現差異主要出現於CA1。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包括海馬和內嗅皮層在內的許多大腦區域中,神經反應是非常多樣化的,並且隨時間變化很大;比如,位置細胞可能以有序(網格細胞)或無序的方式在單個或多個位置做出響應,並且多次通過同一位置通常會引起不同的響應。假設每個神經元對多個變量(混合選擇性)產生非線性響應,這也許可以解釋部分多樣性。此外,某些變量可能因為在實驗中未引起觀察者的注意,而被當作為噪聲。而某些變量只有在解讀神經元群體的活動時才能被有效解碼,所以基於混合選擇性的神經編碼是呈現高度分布性的。

最近有研究顯示,神經元反應的混合選擇性成分在複雜的認知任務中很重要,因為它是神經表示的高維特徵。而位置細胞放電也是高度可變的,以至於這種可變性可以捕獲由於在空間記憶中的學習而引起的變化。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海馬神經元群體活動如何編碼位置信息?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作者研究了海馬的兩個亞區-DG和CA1-的神經元群體活動,其中DG的神經元反應是高度稀釋且多樣的,而CA1與空間導航相關。實驗中利用了鈣成像(自由活動神經元超微成像)方法觀察神經元的編碼活動,並使用機器學習來解碼神經元對位置編碼的貢獻,從而解析神經元編碼位置的特性。

首先作者在DG和CA1區埋植顯微成像鏡頭,當小鼠在曠場尋找蔗糖顆粒時,記錄其DG顆粒細胞和CA1錐體細胞的神經元活動,利用算法分離提取細胞活動中的時間和空間成分(圖1)

圖1 神經元鈣成像記錄(D、F空間成分,E、G時間成分)

接下來將腦區劃分為多個子區從而動物的X和Y坐標離散化,並為每對離散位置訓練一組線性分類器,將線性分類器的輸出結果經算法組合後定為動物位置的即時估計位置,即是解碼位置。運用同樣方法,亦可解碼動物的速度和方向(圖2),這是首次利用DG神經元活動來解碼動物的位置、方向以及速度。

圖2 通過神經元活動解碼動物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為了更好地了解神經編碼,作者嘗試確定單個神經元的響應特性中某個特徵,理論上這個特徵對於編碼可被解碼的變量應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些響應特性可能與單個神經元對解碼器準確性的貢獻無關。

為此作者展示了一個極端情況:即便當動物在兩個不同的位置時,某個被刺激的神經元也有同樣的活動(圖3A)。因此這一個神經不是位置特異性的(非位置細胞),然而對於編碼器而言,這一神經元和其他位置選擇性神經元(位置細胞)是同等重要的,因為它也對群體編碼做了貢獻。

因此,儘管位置細胞的活動只能部分預測動物的位置(分布部分重疊),但通過同時讀取非位置細胞與位置細胞的活動,線性解碼器將為兩個神經元分配相等的權重,可無誤地解碼位置(圖3B)

圖3 不調諧神經元對於編碼位置的貢獻(神經元1:位置細胞;神經元2:非位置細胞)

接下來進一步分析解碼器分配給細胞的權重:對每一對位置進行解碼後,結合輸出權重為一個重要指數(ω),根據該指數對神經元進行排名,來確定在群體中輸入神經元對於編碼位置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將對於記錄的活動的空間信息和混洗後的數據獲得的空間信息(正確歸一化)之間的差異定義為空間信息的重要性(significance of spatial information,SSI)。SSI是單細胞的屬性,而重要指數取決於單細胞對群體編碼的貢獻。因此,對每個單元格的SSI及其重要指數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兩者間具有相關性,這表明某些單個響應特性至少可以部分說明細胞在編碼位置中的重要性(圖4)。對運動的方向進行相似的分析,也發現了同樣的相關性。

以上這些分析結果表明,單個神經元的性質僅能部分預測細胞對解碼的重要性,並且這種重要性並不是單細胞的內在特性,因為其依賴於解碼器所使用的神經元群體中其他細胞。

圖4 重要指數和空間信息之間的關聯性

至此,作者已經從神經元活動中解碼出了至少兩個變量,那麼是否存在某種形式的特化,致使不同的神經元群體編碼不同的變量呢?

於是作者對比了位置信息與方向信息的重要指數(圖5),發現在DG和CA1中兩個指數之間都存在正相關性,這暗示了對編碼某個變量很重要的神經元也對編碼另一個變量很重要。而若單獨觀察只對一個變量編碼很重要的神經元,能夠從最重要的神經元中解碼位置信息並以此編碼方向信息,反之亦然,表明即使對是一個變量最重要的神經元也都攜帶著另一個變量的信息,即神經元對解碼的變量具有混合選擇性。

圖5 運動位置和方向的表徵信息分布在DG和CA1神經元中

結合上述結果,證明大多數神經元編碼多個變量並貢獻給所有變量。

最後,作者發現破壞了神經元活動之間的相關性,但同時保持它們的空間調諧不變,會對CA1而非DG中的解碼性能產生影響,證明神經元間的聯繫是重要的。

綜上所述,從群體水平上解碼的編碼信息比單細胞水平豐富,基於細胞群體方法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表徵海馬的神經編碼,並且能夠通過神經表徵的分布性特質來揭示DG和CA1空間編碼的強大魯棒性


編譯作者:Sybil(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基於θ振蕩的海馬記憶編碼新穎視角
    個體經驗的習得基於正向發生的經歷,海馬功能對於正向信息的表示和存儲至關重要。CA1區的全體位置細胞活性進行記錄,並根據主動探索期間θ振蕩內表達的時態壓縮的空間軌跡,通過每5毫秒將每個解碼的時間幀與大鼠當前的運動方向對齊,來量化θ序列中的順序空間表示。
  • 編碼解碼是什麼意思?URL 如何編碼解碼?為什麼要編碼?
    編碼解碼是什麼?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也稱為計算機程式語言的代碼簡稱編碼。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它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衝信號。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
  • Cell|機器學習通過對海馬結構的泛化來整合空間和關聯記憶
    撰文 | Qi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夠從零碎的觀察中得出複雜的推論,並迅速整合新知識來控制其行為,這些表現與海馬-內嗅系統(hippocampal-entorhinal system)對於空間和關聯記憶的調控密不可分。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網格細胞顯示規則的六邊形空間活動模式,並且可以為神經元的空間表徵(where)提供度量單位,也可以提供非空間變量,例如聲音或時間間隔。LEC神經元偏向於表徵非空間信息,比如物體(what)和物體相關的空間特徵。LEC神經元的內在編碼時間持續幾分鐘甚至小時,與MEC的秒級時間表徵完全不同。這種時間差異性也許就是LEC輸入引起幾個海馬區位置野顯著不穩定的原因。
  • 奧地利科研團隊發現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可過濾並放大空間信息
    北京時間2020年8月6日晚,奧地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IST, Austria)的科研團隊在《神經元》上發表論文,發現海馬齒狀回的神經元可以過濾並且放大空間信息。計程車司機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大街小巷保持精準的方向感?這離不開大腦中一個很特別的腦區, 海馬—大腦的定位系統(GPS)。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這種神經編碼的動態變化在群體水平有利於把連續的感覺信息轉化為任務相關的範疇信息。研究人員通過對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也驗證了任務狀態下聽皮層神經元活動能夠準確預測小鼠執行聽覺範疇分類任務的表現。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這種神經編碼的動態變化在群體水平有利於把連續的感覺信息轉化為任務相關的範疇信息。研究人員通過對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也驗證了任務態下聽皮層神經元活動能夠準確預測小鼠執行聽覺範疇分類任務的表現。  為什麼需要對感覺信息進行分類或範疇化?
  • 《自然》:編碼目光的神經元,幫我們區分敵友
    目光(gaze)是靈長類動物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目光來判斷潛在的利害。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大腦對目光與效價的編碼(coding)可能有相似的機制,而目光和結果預測(outcome expectation)可能也有共同的神經元編碼;並且,在這三項認知功能中,杏仁核都應當扮演了重要角色。
  • 頂刊腦訊-第46周 神經編碼的抽象幾何學
    >5、Nature | 初級視皮層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感覺皮層是記憶的重要基礎,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
  • 全光學編碼大腦GPS系統
    Robinson和Michael Hausser使用光打開小鼠的特定神經元,從而提供了對空間記憶的新見解,並展示了記憶如何支撐大腦內部的GPS系統。為了同時記錄和操縱海馬位置細胞的活動,實驗小鼠海馬CA1錐體神經元同時表達GCaMP6f和光遺傳學視紫紅質C1V1。
  • 樹欲靜而風不止,解密神經元脈衝如何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
    TSIEN博士美國奧古斯塔大學喬治亞醫學院的神經學家Joe z.Tsien博士發現神經元發出的脈衝間隔可以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並創建了新的神經自信息理論,論文近日發表在《大腦皮層》雜誌上。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神經元通過發出稱作「動作電位」的電脈衝來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作者:Aleah-jing採用回溯線索的延遲回憶任務本研究採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神經編碼如何表徵工作記憶中不同優先級狀態下的刺激信息實驗中,人類被試(包括男性和女性)對可能在幾個位置中任一位置出現的2個定向光柵刺激進行延遲回憶。優先級狀態由回溯線索控制,因此兩個刺激中的其中一個是優先記憶項目(PMI),另一個成為非優先記憶項目(UMI)。使用反向編碼模型,我們發現,在早期的視覺皮層中,UMI的方向是以相對於PMI旋轉的神經表徵形式來表示的。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基於更加精細的解剖圖像,科學家發現,齧齒動物的新生神經元在與內嗅皮層建立連接前,似乎會先利用齒狀回與內嗅皮層之間已存在的神經突觸作為過渡。圖2. 內嗅皮層及海馬區位置關係示意圖。| 圖源: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ition, p409.
  • 詳細解析:紅外遙控編碼與解碼
    此外,現在流行的控制方法是應用編/ 解碼專用集成電路晶片來實現。 不同公司的遙控晶片,採用的遙控碼格式也不一樣。在此介紹目前廣泛使用較普遍的兩種,一種是NEC Protocol 的PWM( 脈衝寬度調製) 標準,一種是Philips RC-5 Protocol 的PPM( 脈衝位置調製) 標準。
  • Cell重磅:在諾獎成果基礎上,用「全光學」來「操縱記憶」
    換句話說,位置細胞確實告訴了小鼠它在哪裡,而小鼠在做決定時,實際上是『聽取』位置細胞的信息。關於記憶是如何存儲在大腦中的,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觀點,同時還提供了操縱這些記憶來影響行為的新工具。」他補充說道:「記憶障礙,比如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中所存在的記憶障礙,代表社會需要付出巨大成本。
  • 《如何學習》讀書筆記之一: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凱裡簡介:作者是《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介紹大腦如何存儲信息,保持記憶長久的方法,深化理解力的技巧,兩種利用潛意識學習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第一部分:介紹大腦如何存儲信息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即形成腦灰質的大腦細胞,平均在1000億個左右。這些腦細胞相互連接,組成一張張密網,交織成一個小宇宙,我們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切都保存在裡面,構成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個小宇宙不但存儲著,還不停歇地傳導著上千TB的信息風暴,足以支撐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
  • Neuron | 海馬的守門人——齒狀回顆粒細胞
    責編 | 兮上海的計程車司機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大街小巷保持精準的方向感?這離不開大腦中一個很特別的腦區, 海馬—大腦的定位系統(GPS)【1】。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granule cell)作為海馬區接受信息的第一站,他們接收來自大腦皮層的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只有一部分是與空間相關的,因此他們需要篩選出與空間相關的有用信息並傳輸給下遊腦區【2,3】。那麼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是如何執行一個嚴厲守門人的角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