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科研團隊發現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可過濾並放大空間信息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8月6日晚,奧地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IST, Austria)的科研團隊在《神經元》上發表論文,發現海馬齒狀回的神經元可以過濾並且放大空間信息。

計程車司機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大街小巷保持精準的方向感?這離不開大腦中一個很特別的腦區, 海馬—大腦的定位系統(GPS)。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腦區的功能,IST的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小鼠大腦GPS系統裡單個神經元,發現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 (granule cell) 可以過濾並放大其接收的空間信息。

海馬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導航,也因此而得名:大腦的GPS。海馬可分為齒狀回,CA3, CA2 和CA1四個區域。

海馬從上級神經元接收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只有一部分是與空間相關的,海馬需要篩選出與空間相關的有用信息並傳輸給下遊腦區。

因此海馬需要一個敬業的守門人。這個守門人的角色很可能由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所承擔,因為這類細胞是海馬接收上遊信息的第一站。

如何確定顆粒細胞

IST研究人員Peter Jonas教授,張曉敏以及Alois Schloegl致力於研究顆粒細胞的電信號。但是,這個任務確實極具挑戰。

先前的很多研究表明,很多領域內的專家都不能百分之百確保他們記錄的電信號是來自顆粒細胞。

「因為齒狀回聚集了多種不同種類的神經元,而且他們是非常緊湊的聚集在一起,所以很難確保所記錄的電信號一定是來自顆粒細胞。」該文章的第一作者張曉敏說。

其次,顆粒細胞雖然數量龐大,但是卻是非常安靜。所以,所記錄的電信號很多時候會被其他比較活躍神經元幹擾。

海馬的守門人

首先,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套新穎的活體膜片鉗記錄系統,該技術能夠記錄到在小鼠探索一個新環境時,顆粒細胞所接收和輸出的電信號。

其次,他們結合監督機器學習開發出新的分析算法,用來解碼顆粒細胞所接收和輸出的電信號。

為了確保所記錄的電信號確實來自顆粒細胞,所記錄的細胞在記錄時被注入了生物標記物以方便實驗後對細胞類型進行鑑定。

該研究組一共記錄了近百個顆粒細胞,為該領域提供了此類數據迄今為止最大的資料庫。

他們發現,在小鼠探索新環境時,接近一半的顆粒細胞會接收到有關空間信息的信號,但是只有接近5%的顆粒細胞能成功地把接收的有關空間信息的信號傳輸到下級神經元。所以,顆粒細胞行使海馬守門人的功能。

空間信息的整合

然而,顆粒細胞不僅參與篩選信息,而且還參與對該信息進行加工及整合。該團隊還發現顆粒細胞所接收的空間信息是廣譜的,但是輸出的空間信息卻是非常有選擇性的。

海馬的上遊皮層是由網格細胞 (grid cell)組成,網格細胞在多個位置發放電信號,而海馬下遊的位置神經元 (place cell)通常只能在單一位置發放電信號。

該研究表明顆粒細胞參與從多個位置到單一位置的空間信息轉換。「通俗來說,顆粒細胞就如同翻譯機一樣,可以把外語翻譯成中文。」Peter Jonas教授解釋說。

為未來信息存儲計算能力

近一半的顆粒細胞會接收有關空間信息的信號,但只有5%左右的顆粒細胞能成功地把接收的相關空間信息的信號翻譯出來並傳遞給下遊神經元。

張曉敏說:「那些發育成熟的顆粒細胞更為活躍,而那些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顆粒細胞則保持沉默。」

為什麼齒狀回會有這麼一個獨特的設計呢?為什麼大部分顆粒細胞不直接用來編碼當前的信息呢?

研究人員認為海馬是把大部分顆粒細胞預留下來,等到他們完全成熟後可以編輯將來的信息,從而可以避免相似信息的互相干擾。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活體單細胞膜片鉗技術的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提供了大腦GPS工作的內在機制,並再次突出強調了單個神經元強大的計算能力。」Peter Jonas教授總結。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07.006

來源:小柯生命

相關焦點

  • Neuron | 海馬的守門人——齒狀回顆粒細胞
    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granule cell)作為海馬區接受信息的第一站,他們接收來自大腦皮層的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只有一部分是與空間相關的,因此他們需要篩選出與空間相關的有用信息並傳輸給下遊腦區【2,3】。那麼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是如何執行一個嚴厲守門人的角色的呢?
  • 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 Sci Adv:新型動態Fas信號網絡調節神經幹細胞增殖及記憶
    哺乳動物齒狀回未成熟神經元中的Fas活化引發哺乳動物帕雷黴素靶點mTOR激活及隨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持久的Fas活化誘導神經幹細胞外的信號調節酶Erk磷酸化。這種信號網絡的重複激活導致小鼠神經幹細胞增殖並短暫增加空間工作記憶。該研究證實了一種齒狀回新型Fas信號網絡,並闡明了該信號網絡對成年神經發生和記憶增強的影響。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起初,科學界一致的共識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如同心肌細胞一樣,出生時有多少就只有多少,並不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更新。然而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的Joseph Altman教授打破了這個定論,他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內發現了新生神經元。20年後,克菲勒大學Fernando Nottebohm實驗室也在禽鳥身上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驗收現場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
  • eLife:海馬齒狀回利用不同的細胞群參與新舊記憶的編碼
    他們發現了海馬齒狀回如何對相似的事件和環境進行分離,並把結果發表在了3月20日的eLife上。研究闡釋了大腦如何編碼並區分不同的記憶,這也有助於解釋像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如何剝奪人們的這些功能。索爾克研究所老年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主席,該論文的資深作者Fred H. Gage說:"從把車停哪兒了,到把手機放哪兒了,我們每天都得記住今天和昨天的事情之間的微小區別。
  • 我國科學家解密人類怎樣過濾無關信息
    身處嘈雜的咖啡廳,為了專心讀書,你需要過濾來自聽覺的無關刺激,為視覺「打開閘門」。近日,上海紐約大學汪小京團隊發現了人腦處理相關與無關信息的背後玄機。利用好這道特殊的「閘門」,人們有望更好地實現「獨善其身」。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海馬神經元群體活動如何編碼位置信息?用機器學習來加速解碼
    神經元通常被認為是編碼單個變量的專一功能單元,然而許多神經元被觀察到對不同感覺、認知和行為變量的混合變量起反應。從這種表徵形式可以看出,信息是分布在多個神經元上的。在本文中,作者在海馬齒狀回(dentate gyrus,DG)和CA1亞區中觀察到了這種分布式編碼過程,並通過對自由移動的小鼠進行鈣成像,從數百個細胞的活動中解碼出動物的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經過分析發現,單個神經元的響應特性僅部分預測了它們對編碼位置的重要性。
  • 人骨髓來源的幹細胞成為研究神經發生的重要手段
    神經系統疾病和脊髓損傷是由大腦或脊髓中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喪失引起。細胞療法的原理證明,用新的健康細胞替換受損的細胞可恢復功能。分離自體神經幹細胞可以為細胞置換以及將基因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病灶中提供理想的細胞來源。
  • 專家發現「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中風、帕金森或能攻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獲悉,該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或能幫助中風、帕金森患者以及上述這個龐大的不幸人群減少痛苦。       發現豐富的神經幹細胞       澎湃新聞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獲悉,5月22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由上海市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醫學轉化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和李思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羅玉萍等為第一作者的相關研究論文。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Science:大腦齒狀回中新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
    2019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齒狀回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小鼠模型中對神經發生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針對這項新的研究,西班牙塞韋羅-奧喬亞分子生物學中心的María Llorens-Martín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評論類型的文章。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t8789。
  • 在三維空間內控制雙眼眼球運動的新神經元群被發現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之前未被描述過的神經元群,這些神經元能夠幫助我們在三維空間中視物時,控制我們的眼球運動。在正常的視物過程中,我們每分鐘會多次將眼睛對準三維空間中的不同物體。通過幾種眼球運動模型我們可以預測存在一種被稱為眼跳收斂爆發神經元(或SVBNs)的神經元群,這類神經元只在分離性眼跳時產生激活爆發,但在另外兩類眼動過程中不產生放電。
  • 圖說系列5:海島記錄之假海馬齒
    假海馬齒,是番杏科假海馬齒屬植物。 中文名:假海馬齒 英(外)文名:Desert Horsepurslane 拉丁學名:Trianthema
  • 新研究發現天然物質可刺激新神經元形成!
    在阿爾茨海默氏症及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成熟神經元會發生變性和死亡,繼而影響大腦中新神經元祖細胞的形成,導致身體出現多種功能障礙。現代醫學認為,刺激這些內源性幹細胞和神經元祖細胞可能是改善受神經退行性病變影響的某些區域功能的新型潛在治療策略。
  •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治療紅斑狼瘡!
    (圖片來源於網絡)6月17日屠呦呦團隊公布了重大科研突破: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